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下图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受西方国家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下列属于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表现的是( )
A.19世纪70年代,电梯在住宅中普及 B.19世纪末,首条地铁在上海问世
C.民国初年,街道上开始出现煤气路灯 D.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3.与我国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原始村落遗址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最为接近的原始社会遗址是( )
A.陶寺遗址 B.贾湖遗址 C.石家河城遗址 D.良渚遗址
4.南宋时期,类似如图的城市“图经”“地经”大量问世,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广受时人欢迎。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推动旅游发展 B.雕版印刷技术精湛
C.江南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D.民众安逸享乐的生活
5.在清代的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这反映了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双重功能
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6.唐代长安城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如果你是当时长安城的居民,你能( )
A.出门时穿件棉布衣服 B.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C.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D.到指定市场用铜钱购物
7.有学者在对北京四合院与福建客家土楼进行对比研究后,绘制了如图。据图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中国古代民居( )
A.追求对称的审美情趣 B.遵循尊卑有别的观念
C.南北差异受环境影响 D.服务于专制皇权统治
8.下图反映的是1950年—1985年间我国( )
A.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B.外贸总额发展变化过程
C.科技人才数量变化历程 D.文艺作品出版总数情况
9.“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 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
10.下表为1900—2020年美国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
总人口(人) 城镇人口(人) 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年均增幅
1900 76212168 30214832 39. 601
1910 92228496 42064001 45.60 3.9%
1920 106021537 54253282 51.20 2.9%
1930 123202624 69160599 56.10% 2.7%
1940 132164569 74705338 56. 50 0.8%
1950 151325798 96846817 64.00 3.0%
1960 179323175 125268750 69. 90 2.9%
1970 203302031 149646617 73.60 1.9%
1980 2265421199 167050992 73.70 1.2%
1990 248709873 194097220 78.04 1.6%
2010 308745538 249253271 80.73 1.2%
2020 331449281 273975976 82.66 1%
A.城市化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B.城市化的进程在持续稳定推进
C.城市化的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D.城市化的实现得益于工业革命
11.石材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原料,石雕艺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下列各项关于史上石雕珍品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图拉真纪功柱描绘了罗马共和国盛况 B.《哀悼基督》陈列于佛罗伦萨大教堂
C.故宫的云龙石雕象征着天子一统江山 D.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宏村石雕艺术作品
12.下表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1949-1960年城市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65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的进程 D.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极为迅速
13.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
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
14.如图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与城市化增速变化及预测情况的统计。由如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 B.政府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C.改革开放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15.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6.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这说明我国( )
A.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功能增加 B.科技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17.明成祖时期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分别建立了以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九个军事重镇为中心的军事城镇体系,其中甘肃、宁夏、山西、大同等军镇城市后来都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这表明( )
A.明成祖时北方边防形势严峻 B.军镇设置对城市发展影响大
C.王权通过军镇加强内部统治 D.周边游牧民族促成城市发展
18.下表为“1949~1957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变化表”。据此分析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规模 (万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全国城市的百分比(%) 城市 个数 占全国城市的百分比(%) 城市个数 占全国城市的百分比(%)
大于100 5 3.7 9 5.6 14 8
50~100 7 5.1 15 9.4 20 12
20~50 18 13.2 21 13.1 37 21
小于20 106 78.0 115 71.9 105 59
合计 136 100 160 100 176 100
A.城市的区域分布趋向合理 B.各类城市实现了均衡发展
C.中等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 D.小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9.古北水镇的前身是古北口镇,从元至清中叶,它是“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这表明古北水镇( )
A.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场所 B.是工商业者聚集的产物
C.属于原始农业村落遗址 D.为保护丝绸之路而设立
20.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21.从考古发掘的各项实物证据发现,商代“取位于内(锐)”,即通常将城邑建立在凸面一侧的河流旁边,这样水流携带的泥沙会停滞在河道弯曲处,无形之中扩大了城邑的可用面积与耕种面积。这表明,商代( )
A.自然条件决定城市规模 B.建筑充分运用科学知识
C.个体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D.城邑选址具有人本特征
22.秦汉以来,历代的政府对于城市的管理,基本与乡村无异,而到了唐宋时期,国家逐渐形成了一套专门用于治理城市的制度,这是因为( )
A.国家重视对城市的治理 B.城乡经济管理模式不同
C.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 D.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曼彻斯特是英国典型的工业戚市,在拥有500或1000雇工的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而市民的住房之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场、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
材料二英国于1831—1832年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霍乱疫情,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1848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
1848—1875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出于疾病防治的目的,颁布了一系列卫生法案,授权地方政府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并为城市居民开辟适合户外社交娱乐的场所,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1875—190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二阶段。从1875年《技工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的颁布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通过对贫民窟进行清理和重建,工业城市的市容得到明显改观。但改善方案涉及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00英亩,其无法确保改善区域内的建筑与相邻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彼此协调,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909—193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三阶段。1909年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诸法》,授权地方机构以“规划方案”的形式,把辖区内所有土地按功能划分不同区域,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工业城市近代早期存在的种种“城市病”逐渐得到医治。
——均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848—1939年英国对工业城市进行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48—1939年英国工业城市规划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4.材料一 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着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般居民。到了宋朝,政府禁令松弛,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城市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增多,加之宋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相对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农民也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中以工商为业的居民成分与日剧增,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也因此日益兴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市民阶级为争取人身自由,展开了争取城市自治运动的斗争。这一斗争运动一直贯穿于从11世纪城市出现到13世纪城市形成的期间,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等方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这种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变化的共同因素。
三、论述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阅读材料,围绕美国城市化进程和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得出一条历史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认识应立足于中美城市化的共性或差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C
6.D
7.B
8.A
9.B
10.B
11.C
12.B
13.A
14.C
15.A
16.C
17.B
18.C
19.A
20.C
21.D
22.C
23.(1)原因:19世纪英国典型的工业城市规划不合理;发生大规模霍乱;缺少公共娱乐活动空间;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容易导致环境污染;政府主导改善城市规划。
(2)特点:阶段性明显;颁布法令,依法进行;分出轻重缓急,先解决最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再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下层民众住房与改善市容相统一;先局部改善城市环境,再整体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基本解决了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优化了城市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市民的居住和娱乐环境;为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解决城市病问题提供了借鉴。
24.(1))表现:城市功能增多(或从政治、军事中心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工商业人口增加;坊市制度瓦解;城市文化娱乐活动兴盛;城市居民职业选择自由;工商业店铺增多。
(2)政治特征:展开争取人身自由为目的的城市自治运动,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因素: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市民阶级推动。(任答两点)
25.示例
认识:经济发展模式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阐释:美国城市化由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所主导,新中国城市化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影响;美国城市化的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的出现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的出现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978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既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社会领域的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外在体现;受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影响,美国的城市化自发性、盲目性强,城市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分化问题显著,并出现逆城市化、郊区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却在物质繁荣、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条件下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