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单元主题与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桂花雨,共2课时。
课标 要求 认知目标(学什么)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学习方式(怎么学)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行为目标(学到什么程度) 1.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了解桂花的特点和摇桂花带给“我”的快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及心情变化。 3.学习课文借事物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材解读(包括本课内容、地位、重难点) 《桂花雨》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印象。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及心情变化;教学难点:阅读补充资料,学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作者笔下对故乡和母亲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浅显的课文,已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已为这篇课文的独立阅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是一篇散文,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如何让孩子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学生联系已有经验,采取角色扮演、多元对话、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字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思念之情。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识记箩、杭”2个生字,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了解桂花的特点和摇桂花带给“我”的快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及心情变化。 4.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深刻含义。 5.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重难点 1.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识记箩、杭”2个生字,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了解桂花的特点和摇桂花带给“我”的快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及心情变化。
达成评价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3、4) 3.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5)
资源与建议(资料链接、文化拓展) 1.有关作者的资料: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 2.关于桂花的资料。
活 动 版 块 1 问题与任务1 活动与方法1 规则与评价1
学习任务一:预习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指向目标1) (一)自主预习,尝试自学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不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观察生字占格,找出难写的字做好标记。 4、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什么是桂花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我会认。 (1)读给同桌听一听。 (2)开小火车认读词语。 (3)交流识字方法。 (4)说一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5)我会用加点词语造句。 2、我会写。 (1)观察并交流生字占格位置。 (2)将本单元要求会写生字认真书写到“小小书法家”作业本上。 3.交流:什么是桂花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一)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自主预习。 (二)交流预习 1、我会认。 (1)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给我评价☆☆☆☆☆(根据正确、熟练程度) (2)开小火车认读词语。(快速、准确) (3)交流识字方法。(做到:内容准确、表达清楚) (4)说一说加点词语的意思。(做到:内容准确、表达清楚) (5)我会用加点词语造句。(做到:运用恰当、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2、我会写。 做到正确、规范、美观。 3、交流:什么是桂花雨?(做到:表达清楚) 4、补充完成: 桂花雨就是使劲摇桂花树时,树上的 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得人们 ,像 一样。
活 动 版 块 2 问题与任务2 活动与方法2 规则与评价2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体会“桂花香”,感受“摇花乐”。(指向目标2、3、4) (一)体会“桂花香”。 1、作者琦君反复强调家乡的桂花特别香,那她是怎样写桂花香的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用横线标出。 一起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3、思考:这三处写桂花的香味各有绝妙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4、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二)体会“摇花乐”。 1、作者喜欢桂花,不仅是因为桂花很香,还因为什么呢? 2、琦君是怎么写摇花之乐的呢 请找出直接写摇桂花的句子。 3、听老师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体会: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 5、再读这段话,读出“我”的快乐。 (一)体会“桂花香”。 1、找出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读句子。读准确、读通顺。 3、结合找出的句子谈体会。明确: 第一处先说桂花小, 然后来个转折。这么小的花,却这么香,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处一个“漫”字,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触可感,可见桂花香味的浓郁,村子里弥漫着桂花的香气。 第三处的“全年”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持续之久,作者巧妙地借桂花茶、桂花糕的香味来写桂花的香味,写桂花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二)体会“摇花乐”。 1、作者喜欢桂花,不仅是因为桂花很香,还因为:是啊,摇桂花给她带来了快乐。直到她长大了,离开了家乡,还是时常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2、直接写摇桂花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3、交流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活 动 版 块 3 问题与任务3 活动与方法3 规则与评价3
学习任务三: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指向目标5) (一)了解“桂花”背后的思乡情 1、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十二岁迁居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种满了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思考: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 2、练习: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我们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 。 ” (2)这里的人真热情,她会说:“( ) 。 ” 3、总结:“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乡情难忘,童年难忘,这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难怪作者每看到桂花,就想起故乡;想起故乡,就想起童年时摇花的快乐,就想起香香的桂花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二)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1、作者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中曾书写自己的情思。认真阅读课后链接。 2、再来读读母亲的话。 3、总结课文思想感情。 4、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请说给大家听听;并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一)了解“桂花”背后的思乡情。 1、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母亲的回忆:摇桂花、做桂花糕饼、分享桂花给邻里等。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的珍爱。 2、完成练习: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 。 ” (2)这里的人真热情,她会说:“( )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1、认真阅读课后链接。 2、读读母亲的话。 3、明确:在《桂花雨》这篇文章中,琦君借助桂花表达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之情。 4、完成作业。
教 学 反 思 迁移应用及成果集成 教师反思
1、【迁移应用】 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能解决真实情景的问题: 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成果集成】 帮助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哪一种方式的知识结构化(图示、思维导图、概括等)及其他归纳或思维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学生总体表现(优、良、差)
作 业 设 计 基础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
必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新词。 选做: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请说给大家听听;并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1、积累本课好词佳句。 2、阅读琦君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