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模拟仿真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模拟仿真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6:27: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模拟仿真语文试卷(一)
注: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铺画卷,沃野千里变新颜。自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来,各地纷纷推出民俗体验游来吸引游客。其实,民俗在我国古诗文中早有体现,陆游《游山西村》中“ , ”就记录了古朴的民俗风情。民俗是中秋佳节苏轼对月怀人,欢饮达旦,一轮明月,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民俗是宋代王安石《元日》中“ , ”的新年祝福。
(2)文人经常在诗文中表露志向。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两句点明作者意不在酒而在山水,把他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集中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jiā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jiā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汗流( )浃背   高跷( )   扮犯人( )    jiā( )锁
(2)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的散文集《 》,该语段描绘的是一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 。(3分)
(3)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人生,具有长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请结合原著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文段中“我”产生这样的“心愿”是出于什么心理?反映了儿童的什么特点?(2分)
②针对本文的结局,谈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3.某学校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活动。(13分)
(1)【活动参与我动员】小莉同学代校学生会写了一则通知,动员同学们参加活动,请你帮她修改。(6分)
通 知
亲爱的同学们:
我校将在下周进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为讲一个故事,读一首好诗,画一副好画。届时将进行评比,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请同学们积极准备,按时参加。
××年1月7日
校学生会
①通知中含错别字的词语是“ ”,应改为“ ”。(2分)
②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爱国人物我知晓】在“爱国人物故事会”活动中讲一个名人爱国故事,如果在初中课本中选一人,你会选谁?请谈谈你的理由。(3分)
(3)【爱国诗歌我吟诵】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介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B.《十里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C.《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D.《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4)【爱国书法我鉴赏】第三小组承担了“爱国名言展示会”的任务。下面是组员们搜集到的书法作品,其中对书体及其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作品甲为隶书,蚕头燕尾,圆润对称。
B.作品乙为行书,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C.作品丙为楷书,形体方正,端庄严谨。
D.作品丁为草书,笔画连绵,纵任狂放。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3分)
最后一个柿子
江娇芬
①放学后,申屠桐一眼看到学校门口的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石条上,面前有两只竹筐,一只是空的,另一只里有几个摆得整整齐齐的柿子。柿子又红又大,一块钱一个。
②申屠桐最喜欢吃柿子了,眼看着竹筐里的柿子一个个少下去,终于开口说:“老爷爷,我没带钱,您给我留一个柿子好吗?我马上回去拿钱!”
③老人笑呵呵地说:“小朋友,那你要快去快回哦,我卖完这几个就走了。我家离这里远得很呢!”
④申屠桐点了点头,可是等他跑到家门口,却停下了。他是个留守儿童,家里只有他和奶奶,奶奶常年打针吃药。爸爸妈妈每个月都会寄生活费回来,但是奶奶有时候连自己的药吃完了都不舍得去买。想到这里,他想赶回去告诉老爷爷,他不买柿子了。
⑤可是,当他走到学校的转角时,又不好意思起来。他让老人等了这么久,却连一块钱都拿不出来!老爷爷的竹筐里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不时有小朋友想买这个柿子,老爷爷都挥着手说:“没有啦!明天再来哦!”
⑥申屠桐更羞愧了,老爷爷信守承诺为他留了一个柿子,可是他却没钱去买……
⑦突然,一个女人说:“就这一个柿子了,你干吗不卖了早点儿回家呢?”
⑧原来是一个女人拉着一个小孩正在跟老爷爷“交涉”。那个女人申屠桐认识,是在村里菜场边开小店铺的小婶婶。
⑨老爷爷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了一个孩子给他留一个柿子的。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呀!”
⑩女人拉上纠缠不休的小孩,不耐烦地走了。
申屠桐眼泪差点儿就流出来了,老爷爷竟然一直坚持给他留最后一个柿子。他默默地在墙角站了 一会儿,再转脸去看,老爷爷已经走了。
申屠桐拐出墙角,来到老爷爷坐的石条旁,心里满是内疚。他一低头,突然发现一个布袋,袋子里竟然装满了零零散散的纸钞。
一定是老爷爷丢的!申屠桐连忙追过去,可他不知道老爷爷往哪去了,只能准备第二天还给他。
可是第二天,老爷爷没有来。第三天,老爷爷还是没有来。
到了第四天,申屠桐慌了,他不知道要不要把钱交给老师。幸亏,第五天放学后,他终于看到了老爷爷!
原来,老爷爷那天摔了一跤,幸亏只擦伤了腿上的一点皮。
申屠桐羞愧极了,红着脸说:“老爷爷,对不起!”老爷爷笑着问他:“那天,你咋没来呢?”
申屠桐鼓起勇气把那天的事说了一遍。说完,他把那个袋子给老人说:“老爷爷,这是您掉的钱!”
老爷爷吃惊地说:“我没有掉钱呀!”他仔细看了看说:“可能是那个女人掉的。可我不知道这女人住哪呀?”老爷爷往学校门口张望着。
“我认识她!”申屠桐的眼睛突然一亮,想起来那女人是在村里菜场边开小店铺的小婶婶。
“那我们去找她吧!”老爷爷笑着站起身来,从竹筐里挑出一个大柿子递给申屠桐说,“拿着,这是爷爷送给你的!”
申屠桐难为情地接过柿子,小声说:“谢谢爷爷!”
俩人找到了那家小店铺,那个女人正在让她的孩子做作业。
“小婶婶!”申屠桐叫了一声。
女人抬头看了他们一眼,像是想起了那天的事儿,就皱起眉头说:“上门卖柿子啊?”
老爷爷笑呵呵地说:“老板娘,我们给你还钱来了!”
“还钱?”女人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是不是一个黑色的布包?里面有六十五块?”
老爷爷转头问申屠桐:“是六十五块钱吗?”
申屠桐摇摇头说:“我不知道!”但是,确实是一个黑布包,他数了一下,果然是六十五块钱。
老爷爷对女人说:“这些钱是这位小朋友捡到的。”
女人看着申屠桐,惊喜中又带点羞愧地说:“太谢谢你们了!那天我把钱袋子掉了,心疼了好一阵子呢!”说完,她又说:“老大爷,你剩下的柿子我全要了,多少钱我给你,你也好早点儿回去!”她转头又对申屠桐说:“谢谢你小朋友,这些柿子我都送给你了,你拿回家吃吧!”
“不要!不要!”申屠桐急急地走出店门,“我已经吃过最甜最甜的柿子了!”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围绕“最后一个柿子”展开,标题简洁、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④段插叙了申屠桐的家庭情况,是为了交代他不买柿子的原因。
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现人物形象。
D.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语言温馨质朴,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5.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申屠桐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将下表补充完整。(3分)
相关情节 申屠桐的心理
申屠桐没钱买老爷爷特意为他留下的最后一个柿子 ①
② 慌张
申屠桐得知老爷爷摔了跤,解释没买柿子的缘由并告知布袋一事 ③
老爷爷准备带着申屠桐去找失主,并送柿子给申屠桐 难为情
6.请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女人看着申屠桐,惊喜中又带点羞愧地说:“太谢谢你们了!那天我把钱袋子掉了,心疼了好一阵子呢!”
7.选文中卖柿子的老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8.结尾段中“我已经吃过最甜最甜的柿子了”一句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二】(16分)
材料一:
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弑父的记载。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选自季羡林《谈“孝”》)
材料二:
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出于社会本性追求的基本价值。孝德文化以“唯人为贵”为核心内容,既是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基本理念,又是从上到下的基本价值遵循,这些要求与当代中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为内容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国家如果每个人都把孝做好,这个德就立起来了,德立起来,人就立起来了,人立起来,国就立起来了。所以说实现中国梦,要从孝道做起。
(选自何虎《孝为德之本》)
材料三:
当然,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并非出于纯粹的功利,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孝”的基础是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多年抚养而成长起来,自然就积累起对父母的一种无可替代和解除的原生性情感。所以在父母年迈失去劳动能力之时,绝大多数儿女都会承担起养老送终的责任。有人认为西方社会没有孝的观念,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西方,人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青年人不愿依赖父母生活,家长也不想拖累子女。可是一旦父母有需要时,子女仍会把照顾老人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这方面与东方社会相比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无本质不同。所以,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随时代和空间而变化,但作为人类必具的高级情感这点却是古今中外总体相同的。
从社会的角度讲,孝作为一种情感还具有超越家庭而普及全社会的意义。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亲情,亲情中最主要的又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百善孝为先”,作为家庭内部普遍存在的原生性关系的血缘情感,又是培养基本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自然基础。如古语所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假如一个人没有特别原因而对父母不孝的话,基本上也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友情,更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选自方新德《孝作为一种情感而存在》)
材料四: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韧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
(选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
9.下列诗句,与“孝”的主题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0.材料一和材料四都提到了“王祥卧冰”的故事,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11.同是“孝”的话题,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分)
12.结合所给四则材料,说一说你对“孝”的理解。(6分)
【三】(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①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②,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③,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苏轼《记游松江》)
【注释】①过:拜访。 ②异物:指已去世的人。③曩(nǎnɡ)时:昔时。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欣然:
(2)如积水空明 空明:
(3)以歌词闻于天下 以:
(4)此乐未尝忘也 未尝: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见说贤人聚吴分 试问 也应傍有老人星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16.甲、乙两文都兼有“快乐”和“悲凉”之意,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
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案:1.
(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汗流(jiā)浃背 高跷(qiāo) 扮犯人(bàn) jiā(枷)锁
(2)以上文段选自鲁迅(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该语段描绘的是一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迎神赛会。(3分)
(3)①出于想在迎神赛会上“出风头”的心理,反映了儿童率性贪玩、天真稚气的特点。
②本文的结尾是作者虽然如愿去看盛会,却因为被父亲要求背诵《鉴略》而感到索然无味,表现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反感,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1)①“一副”,应改为“一幅”。
②将“进行”改为“开展”。
③将署名与日期互换位置。
(2)示例:我会选择鲁迅。鲁迅弃医从文,投身文学天地,为唤醒国人以笔为刃,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他如邓稼先、闻一多等亦可,言之有理即可)
(3)(B)(2分)【解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同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应使用“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的《十里埋伏》。故选B。
(4)(A)
【解析】A.作品甲为隶书,其特点为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本项中对隶书的特点“圆润对称”表述错误。
4.(C)【解析】C.小说没有运用外貌描写。
相关情节 申屠桐的心理
申屠桐没钱买老爷爷特意为他留下的最后一个柿子 ①不好意思、羞愧、内疚
②申屠桐捡到布袋,想送还,但他找不到老爷爷 慌张
申屠桐得知老爷爷摔了跤,解释没买柿子的缘由并告知布袋一事 ③羞愧极了(意思对即可)
老爷爷准备带着申屠桐去找失主,并送柿子给申屠桐 难为情
6.“惊喜”是因为女人没想到自己丢失的钱袋能失而复得,表现出申屠桐拾金不昧的品质;“羞愧”是她为自己之前对老爷爷不耐烦的态度和误解他上门卖柿子而感到不好意思,表现出老爷爷高贵的品质带给他人的影响。(意思对即可)
7.①诚实守信。他答应给申屠桐留一个柿子,说到做到,并且与申屠桐一起把钱袋送还女人。②善良包容。在知道申屠桐因为没有钱买柿子而爽约后,他并没有责怪,反而送给了申屠桐一个大柿子。③待人和蔼。对待来买柿子的小朋友总是笑呵呵的,面对不耐烦的女人也不生气。(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①老爷爷送给申屠桐的柿子本身又大又甜;②老爷爷在得知申屠桐没来买柿子的原因后选择谅解,申屠桐内心感到很甜;③老爷爷以身作则,教会申屠桐诚信待人以及申屠桐拾金不昧的诚信行为,都让申屠桐觉得很甜;④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意,让申屠桐感到甜。(任意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9.(D)
【解析】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鼓励好友积极振作,表现出豪迈的气势和奋斗不息的精神。此句与“孝”无关。
10.材料一提到“王祥卧冰”的故事,是证明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的观点,从反面论证愚孝的负面影响。材料四提到了“王祥卧冰”的故事,是证明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的观点,从正面肯定了孝顺父母的良好美德。(意思对即可)
11.材料二侧重从德的角度,谈孝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谈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意思对即可)
12.①古代的愚孝不值得提倡;②孝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对实现中国梦意义深远;③孝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和道德,是每个人必备的情感;④“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
13.
(1)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2)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以歌词闻于天下 以:凭借
(4)此乐未尝忘也 未尝:不曾
14.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15.(1)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
陈令举、张子野都跟随我到西湖拜访李公择先生,于是就与刘孝叔一起来到松江。
16.甲文:与朋友一同夜游赏月之乐;被贬谪的悲凉。乙文:与朋友相聚宴饮之乐;好友离世,人、物皆非的悲凉。
【乙文参考译文】过去我从杭州移居到高密,与杨元素同乘一条船,陈令举,张子野都随我到西湖拜访李公择先生,于是就与刘孝叔一起到松江。时至半夜,月亮升起,(我们)在垂虹亭上置办了酒宴。张子野有八十五岁了,在作歌填词方面闻名天下,当时作了一首词,叫《定风波》,其大致说:“见说前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当座的客人非常欢娱,有人为之醉倒,这乐趣不曾忘记。至今已经七年了,子野、孝叔、令举都已离开人世间,可松江的桥亭,在今年七月九日海风带着潮水,高出平地一丈多,冲荡再没有残存了。追忆昔时时光,真如同一场梦。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晚,我在黄州的临皋亭追忆写下了这篇文章。
17.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