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邺城(yè) 伐薪(xīn) 石壕吏(háo)
B. 老妪(yù) 俄顷(qīng) 沉塘坳(ào)
C. 幽咽(yàn) 布衾(qīn) 口称敕(chì)
D. 挂罥(juàn)突兀(pài) 三重茅(chó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B. 一何(多么)
完裙(完整的衣服)
C. 何所营(谋求)
翩翩两骑(形容衣服飘舞的样子)
D. 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
两鬓苍苍(灰白)
4.下面语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那个八月,杜甫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秋风破茅,秋雨漏屋,一家人无处安身。他却在此刻慷慨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得如此光明正大。历史风云变幻,一拨又一拔的风流人物在历史的尘埃中变得面目模糊,而人民却永远缅怀杜甫,因为他能从自己的痛苦中生出一种大胸怀,穷也兼济天下,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也将永远记住他!
A. 暴风骤雨 B. 光明正大 C. 风云变幻 D. 缅怀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
B.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
C.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D.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借代)
6.古诗默写。
(1)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生活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古诗·长知识”活动要求,经研究决定,将在九年级召开“走进送别诗”专题学习活动,请认真整理学过的送别诗,于5月17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知识竟答活动。 2019年5月8日
①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
脱鞍暂入酒家垆:_________
②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
(3)下列对一首五律颔联和颈联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
_________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颔联)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_________。(颈联)
A.风高 还 B.风高 回
C.高风 还 D.高风 回
8.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诗歌《卖炭翁》,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梳理诗歌《卖炭翁》的内容,体会背后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完成思维导图。
①《卖炭翁》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侧重写老翁烧炭、E_________、F_________三个场景,中间的描写是在为第二段G_________的场景做铺垫。
②场景与场景之间伴有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行为动作等描写,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特点,请仿照示例,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描写的精彩之处。
【示例】A处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老翁的外貌,“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都表现出老翁的形容枯槁,烧炭卖炭的艰辛以及生活的不易,细腻而集中地概括了一个悲苦伶仃、饱受折磨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D处“两骑”到来后的一系列动作很传神,“把”“称”“回”“叱”“牵”“驱”“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言行举止,从而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请你任选几个动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卖炭翁》完全符合“视觉形象”的要求,就仿佛电影中的“推镜头”,白居易作为出色的编剧和导演,带着我们由“远景”而“中景”而“近景”,最后再推回“远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在这“推”的过程中一一彰显。请你从四个场景中任选一处“推镜头”,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老妇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略写差役而详写老妇人?
11.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⑴,人间亦自有银河⑵。
石壕村里夫妻别⑶,泪比长生殿上多⑷!
【注释】
⑴ 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⑵ 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⑶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即《长恨歌》写到的那个时候。
⑷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本首诗歌中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对其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中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顷”的正确读音为“qǐng”。
C项,“咽”的正确读音为“yè”。
D项,“兀”的正确读音为“wù”。
2.【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停顿的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解答】
BCD正确。
A.本句意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故A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翩翩指“轻快的样子”。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解答】
A. 暴风骤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符合语境,故A成语运用正确。
B. 有误,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用来形容情怀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C.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符合语境,故C成语运用正确。
D. 缅怀: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符合语境,故D词语运用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项是对比。
6.【答案】(1)长夜沾湿何由彻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黄衣使者白衫儿
(4)系向牛头充炭直
(5)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6)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7)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8)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9)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11)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12)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7.【答案】(1)①竟答 竞答 ②“召开”改为“开展” ③在日期上方补上“(校)学生会”
(2)①船(或“舟”) 马 ②折柳(或“赠柳”) 饯行(或“劝酒”)
(3)C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字形、病句修改和应用文写作格式等知识。①判断字形的正误,要结合词义。“竞答”的意思是“比赛谁先说出答案或结果”。“竞”是“竞争,竞赛”的意思。而“竟”是副词,有“完毕;终于;表示出乎意料”等意思,所以这个词书写有误。②画线句子中“召开”与“活动”搭配不当,可将“召开”改为“开展”。③通知的格式中,少了署名,即通知的发出者。应该写在日期的上方。
(2)①古代的交通工具比较少,根据诗句中的“帆”和“鞍”可知这里的交通工具指的是“船”和“马”。②古人在送别时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借“柳”的谐音“留”来表达“挽留”之意,就有了折柳赠别之俗;为了表达与朋友的友情,往往在“十里长亭”,摆酒饯行,所以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风俗。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律诗的特点。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题目中颔联的后半句(即下联)中“初日”是一个名词,上联中它所对应的位置也应该用名词,所以用“高风”而不能用“风高”。同时,格律诗还讲究押韵。颔联中最后一个字“山”和供选择的词语“还”属于同一个韵部,所以用“还”。故答案选C。
8.【答案】(1)C
(2)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解析】(1)“娇儿恶卧踏里裂”是说因为被子多年不曾拆洗而变得冰冷似铁,才出现了娇儿讨厌睡卧在里面,以致把被里子蹬破的结果。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寒冷和生活穷困的状态,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作者通过叙写自己处境十分悲惨的情形,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9.【答案】(1)①运炭 卖炭 (被)抢炭
②B处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写“可怜”“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谋生的不易。
C处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人饥”“门外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的饥饿贫穷和对宫市的早有防备。
③这一系列动词写出太监们借皇帝的命令抢夺百姓财物时的蛮横无理,罔顾百姓死活,是彻底的剥削和欺压。
(2)示例1:写卖炭翁由远及近,越到近处越能观察到卖炭翁的生活处境艰难,从而同情怜悯之意更甚。
示例2:描写太监们渐行渐远,更能反映出作者对其残忍手段的控诉之意。
【解析】(1)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诗歌时,将关键诗句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本题中,结合《卖炭翁》的内容概括即可。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的赏析能力。此类题可结合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作答即可。诗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本题中,仿照示例,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③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词语的鉴赏能力。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中,任选几个动词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观察视角的变化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中,从四个场景中任选一处“推镜头”,表达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痛恨与控诉。言之成理即可。
10.【答案】【小题1】 ①三个儿子全被征入伍;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小题2】“怒”和“苦”分别表现了差役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
【小题3】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1.【答案】三四句采用了对比和用典。将帝王生活和百姓遭遇对比,引用《石壕吏》的典故。写出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百姓妻离子散之事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普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首先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三四句采用了对比和用典。将帝王生活和百姓遭遇对比,引用《石壕吏》的典故。写出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百姓妻离子散之事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普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12.【解析】这是一道小作文。根据题目要求,从三篇诗歌中选择一首,根据诗歌内容,将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增加细节。虽然是改编故事,但是大部分情节要根据诗歌内容,不能偏离诗歌主旨。
诗歌改写故事的题目,需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增加一些细节,让诗歌成为内容完整通顺的故事,最好以第三人称为记叙角度,这样更利于故事的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