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4: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礼记》二则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嘉肴(yáo) 学(xiào)学半 选贤与(yǔ)能
B. 兑(duì)命 盗窃乱(luàn)贼 教学相长(zhǎng)
C. 弗(fú)食 男有分(fēn) 讲信修睦(mù)
D. 废疾(jí) 矜(guān)、寡 力恶(wù)其不出于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兑命》曰“学学半” 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 男有分,女有归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味美)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 教然后知困(困难)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 选贤与能(指才干出众)讲信修睦(培养)
D. 男有分(职分,职守)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 弗学,不知其善也 D. 处处志之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战国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C. “年”在甲骨文中写作,表示一个人扛着成熟的庄稼,最初是“丰收、收获”的意思。
D.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思,名为“大同”。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______(朝代)经学家______(作者)编纂的,是______(时期)间______(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
7.默写填空。
(1)从《大道之行也》中选出与下列词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③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 , 。
④夜不闭户: 。
(2)《虽有嘉肴》中,用美味来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3)《北冥有鱼》中作者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 ”。
8.“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现在该你发言了,你会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 虽有佳肴( )
(2)弗食,不知其 旨( )
(3)虽有 至道( )
(4)教然后知 困( )
(2)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该文中隐藏着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在论述时先言“___________”,继而引入“____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到“________”这个结论。
(6) 读完本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 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对上面【乙】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看,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③,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④,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功劳。③节目:树的枝干交接处和纹理不顺处。④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___
(3)相说以解 以:__________________
(4)此皆进学之道也 皆:__________________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3) 【甲】【乙】两段文字都谈到学习,它们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 联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与jǔ
B.兑yuè
C.分fèn
2.【答案】C
【解析】A.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B.“与”,同“举”。
D.“矜”,同“鳏”,老而无妻。
3.【答案】B
【解析】选项B的“困”意为困惑,故选B。
4.【答案】C
【解析】A项“亲”“子”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项“老”“壮”“幼”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D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
5.【答案】A
【解析】《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6.【答案】西汉;戴圣;战国至秦汉;儒家;教学相长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答案】①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③男有分 女有归 ④故外户而不闭 (2)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答案】示例:(1)课堂上,认真听讲,遵守纪律;课间,遵守校规,适量活动;尊重老师,服从老师的管理。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或组织,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无限度的自由是没有的,学校也是这样。作为学生,只有人人自觉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才能营造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受益,反之,则人人受害。
9.【答案】【小题1】(1)即使;
(2)味美;
(3)最好的道理;
(4)困惑。
【小题2】(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小题3】(1)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小题4】教学相长 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小题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小题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这正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本题注意“至道:最好的道理”。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本题的正确断句为: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注意“旨”“至道”“反”等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找出文中成语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问题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本题中从“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可知,成语为“教学相长”。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熟读文章,找出其论证思路。本题中本文在论述时先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出题人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加以探究,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作答即可。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这正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10.【答案】【小题1】①整齐的样子 ②田间小路 ③以……为子 ④憎恨
【小题2】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小题3】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题4】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外户而不闭”。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小题5】示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①句意为: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②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③句意为: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子:以…为子;
④句意为: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憎恶。
2.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①黄髫,小孩;并,都。译文: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与,推举;修,培养。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①与田园相关的句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写到老人和小孩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出古今大同的异同,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根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中国梦”,要达到的理解境界与古代的“大同社会”是相同的。只是古人提出的“大同”表现的是当时人们的美好理想,而我们实现了这一理想。
5.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1.【答案】【小题1】(1)味美
(2)困惑
(3)得以,能够
(4)都
【小题2】
(1)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
(2)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
【小题3】内容上:【甲】【乙】两段文字都强调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谈到了教与学的关系。
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虽有嘉肴》把“佳肴”和“至道”类比,【乙】选段把“善于提问”和“加工木材”“撞钟”类比;同时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小题4】
示例一: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就无法获得知识、发现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也需要教导指引,但要自己主动请教求学。我们可以用教的方式学习,如: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讲给同学听,如果他能明白,就表示你确实理解透彻;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存在漏洞和缺陷,应“知困”而“自强”。
示例二:学习要善于提问,通过提问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提问也可以促使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要学会向同学、老师提问,也要善于答疑解惑,促进学习。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3)句意为: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以:得以,能够;
(4)句意为: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皆:都。
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自反,自我反思。
(2)善,善于。功半,事倍功半。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把“佳肴”和“至道”类比,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根据【乙】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③,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知,说到了“善学者”、“善问者”和“不善学者”、“不善问者”两种人的情况,自然是类比的手法,主要论述了进学之道。
据此分析即可。
4.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甲】文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围绕它们相互促进的关系来谈即可。【乙】文分析了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告诫我们要善于提问,勤于思考。
示例:“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知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对于师生而言,老师不仅是讲授者,在教学中也会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同学之间可以采用教与学的方式互相学习。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