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4:44: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0课《小石潭记》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嵁(kān) 篁竹(huáng)往来翕忽(xī)
B. 坻(chí) 怡然(yǐ) 悄怆幽邃(chuàng)
C. 屿(yǔ) 清冽(liè) 寂寥无人(liáo)
D. 斗折蛇行(dǒu) 俶尔(shū) 犬牙差互(cī)
2.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心乐之(指代篁竹) B. 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 以其境过清(因为) D.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B.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了潺潺的流水、青翠的藤蔓、悠闲的游鱼、清幽的竹林。全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愉悦心情。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理解它们的用法。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
( 4)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原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表面写鱼,实际上是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写鱼的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校文学社团风帆文学社决定举办一场主题为“读柳宗元·谈感受”的研讨会。作为风帆文学社的成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圆满举办这次研讨会,你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于是找到教语文的温老师,你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社准备借此机会举办首届读书报告会,重点是向全校师生介绍文化名人。小玲想知道该介绍哪位名人,想听听你的意见,你对小玲说:“我建议介绍柳宗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流水声。③巂 (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水尤 清冽( )
(2)乃记之而 去( )
(3)被而 名之( )
(4) 要客九人饮于是( )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俶”读“chù”。
2.【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解答】
A错误,“之”指代“如鸣佩环”的水声。
BCD正确。
故选A。
3.【答案】B
【解析】A、C、D三项运用了比喻。
B项运用了拟人。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解答】A凄: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心神凄凉。故A符合题目要求。
B无词类活用。故B符合题目要求。
C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故C符合题目要求。
D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D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解读能力。其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文化常识大概包含八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
【解答】D项,《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但是作者游玩时的愉悦心情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凄凉、悲怆之情又涌上心头。D项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愉悦心情”表述有误。
故选D。
6.【答案】(1)向西
(2)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3)像狗的牙齿那样
(4)感到悲伤 感到寒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注意“犬牙”“斗”的意思。
7.【答案】(1)如鸣珮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注意“珮”“澈”“俶”的正确书写。
8.【答案】(1)(示例)温老师,学完《小石潭记》之后,我们都对柳宗元其人其文产生了很大兴趣。我们准备举办一场主题为‘读柳宗元·谈感受 的研讨会,恳请您给予支持与指导。
(2)(示例)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政治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请语文老师进行指导,将内容说清楚,注意用语要得体,表述连贯即可。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柳宗元的人物特点简要表述出来即可。
9.【答案】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10.【答案】【小题1】(1)清澈寒冷 (2)离开 (3)命名 (4)同“邀”,邀请
【小题2】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小题3】(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走过去),在下面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寒冷。
(2)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小题4】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题5】【甲】【乙】两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中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冽”。“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本题要注意“去”“名”“要”的正确解释。
此题考查学生给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停顿(断句)有以下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题中句子翻译为: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本题根据题意及题中句子的翻译分析,应做如下断句: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尤”“清冽”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复”“连”的正确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概括作答即可。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一般方法为: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随着中心思想的展开,逐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联系实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阅读【甲】文分析可知,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作答即可。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可知, 【甲】【乙】两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中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冽”。“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11.【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②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故断为: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名:命名。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ABD正确;
B.有误,“以游踪为顺序”说法不准确;“独游”与原文不符合。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因为。居,停留。乃,于是,就。而,表承接关系。句意: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②重点词:以,把。置,放。虽,即使。句意: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