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4: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桃花源记》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B.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ào)
C. 阡陌交通(qiān mò) 刘子骥(yì)
D. 诣太守(yì) 无人问津(jīng)
2.下面不是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一项是()
A. 世外桃源 B. 豁然开朗 C. 无人问津 D. 心旷神怡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具答之 具:详细地 B.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C. 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D. 率妻子邑人 妻子:男子的配偶
4.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 B. 具答之
C. 闻之,欣然规往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6.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列为“五经”之一。《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 阿西莫夫是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写了诗人回延安之后激动喜悦的心情,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D.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均出自《桃花源记》。
7.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 天瑞第一》,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自宋之齐,请 其术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有闻 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C. 山泽 之产育 渔人甚异 之
D. 若之盗,私心 也 不足为外人道 也
8.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9.根据提示默写。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
(2)《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 , ”。
(3)《礼记》中提出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中用“ ,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社会理想。
(4)《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 ”。
(5)表达世事沧桑,人却浑然不觉,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 ”。
10.八年级某班开展“诗歌中的桃花”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1)请按提示修改请假条。
请假条 尊敬的赵老师: 因为家中临时有事,我需要向您请假半天。请您一定批准。 学生:小李 2021年4月8日
①请假条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
②请假条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
①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忆江南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②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桃花在诗词中的两种意象。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_______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_______
(3)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请你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
1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教材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依据第一段文字,写出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
(3)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4) 桃花源这样美好,最后却“无问津者”,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有何用意?
(5)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7)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当时时代特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8)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9) 请概括出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至少写出三点)
(10) 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琅嬛福地记(节选)
张 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②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③,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望石再拜而去。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④,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注释】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②扃钥(jiōng yuè):门户锁钥。③署篆(shǔ zhuàn):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④薜荔(bì lì):木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 ______ ②缘溪深入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3) 【甲】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4) 【甲】文中渔人“遂迷,不复得路”,【乙】文中张茂先“路迷不得至”。请说说作者为何这样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便要还家”的“要”应读“yāo”。
C项,“骥”应读“jì”。
D项,“津”应读“jīn”。
2.【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能力。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分析】
D项出自《岳阳楼记》。
故选D。
3.【答案】D
【解析】D.妻子:妻子儿女
4.【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D项中的“之”为助词。
5.【答案】C
【解析】C项,“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平静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
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故选B。
7.【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解答】
本题D项的“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D符合题意。
A.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故A不合题意。
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故B不合题意。
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这种景象。故C不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1)口内 渔人 (2)小口 渔人 (3)村人 (4)渔人 村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需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和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如(1)山有小口,( 口内)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2)(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4)( 村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9.【答案】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10.【答案】(1)①请您一定批准 请您批准
②称呼应该顶格写
(2)C D
②女子(或:美人) 春天
(3)示例: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
11.【答案】【小题1】 桃花林异常美好、神秘,渔人感到非常诧异。
【小题2】 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小题3】 “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的。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小题4】 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小题5】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题6】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小题7】 示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是它的积极意义,但文章中隐含着作者的遁世思想,“世外桃源”成了后世某些失意之人寄托厌世思想的麻醉剂,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这种思想就表现得更突出。
【小题8】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小题9】具有美好、奇异、神秘、安定、宁静的色彩。
【小题10】《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意是体现社会环境的和平安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用意是体现百姓安居乐业,快乐出游的场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首先要读懂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阅读文言文内容,根据第一段文字中“渔人甚异之”可知,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桃花林异常美好、神秘,渔人感到非常诧异。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阅读文章内容,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3.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筛选关键性信息的能力。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学生应该首先找到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尤其是上文,找准关键性信息,可以用文中语句解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提炼。阅读文章内容可知,“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的。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彩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文章可知,桃花源这样美好,最后却“无问津者”,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再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内容的把握能力。文章线索起贯通文脉的作用,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仔细分析,如果它能将文章零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统一而紧密的整体,那么它就是线索了。概括主要事件,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明确结构层次,理清信息要点,理解各部分大意,然后迅速提炼关键信息,概主要事件。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情感;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结合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理解作者情感。个性化阅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写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阅读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思想经历可知,“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是它的积极意义,但文章中隐含着作者的遁世思想,“世外桃源”成了后世某些失意之人寄托厌世思想的麻醉剂,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这种思想就表现得更突出。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结合文本内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联系写作背景“当时战乱频繁”可知:桃花源中的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环境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言文内容,理解大意;然后根据文章中的相关语段、语句的意思,联系所描写的环境氛围来考虑;最后根据题干,抓住关键性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力求准确恰当。阅读文章内容,抓住描写“桃花源”的语句可知,文中描写的桃花源具有美好、奇异、神秘、安定、宁静的色彩。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及问题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所给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抓住文本中的关键性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语言要简洁凝练。本题要认真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重点研读两个文段的写社会生活风貌部分,找到文中对应的句子,对句子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比较作答。示例:《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意是体现社会环境的和平安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用意是体现百姓安居乐业,快乐出游的场面。
12.【答案】【小题1】①同“邀”,邀请 ②沿着
【小题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②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样的,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对此很惊异。
【小题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物产丰富;③社会环境安定和平;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小题4】甲文借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乙文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②句意为:沿着溪流深入。缘:沿着。
2.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有: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②重点词有:辨,分辨;异,对……惊异。句意为: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样的,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对此很惊异。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内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由“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可知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仔细阅读文章,从甲文“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和乙文的“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路迷不得至”可以看出,两文都是作者虚构的,充满神奇虚幻色彩。甲文借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结合乙文“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可以看出,张茂先说二十年前的书他都读完了,结果老人那里的书他很多都没听说过,因此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向前走,忘记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线。(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敞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村中的人看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他从哪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人)都感叹惊讶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
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某天到洞山游玩。沿着溪流深入,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上躺着,茂先便坐下与他谈论。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样的,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以之为奇。老人问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茂先说:“二十年内的书,我还没有读完,如果是二十年前的书,那么我确实已经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间密室内,门上刻着篆书,文字是“琅嬛福地”。老人开门迎接茂先进入,茂先看到这些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听说过的。茂先一时间茫然失落,无所适从。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了好几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到时我要看遍群书。”老人笑笑,什么也不说,送茂先出去。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茂先回头看着石头,只见到杂草藤萝,绕着石头而生,石头上的苔藓也严丝合缝。茂先呆呆地站着看了良久,想再进去向老人请教,无奈迷失路途不能进入。对着石头拜了两次后离去。回头看着绝壁,只见荒蔓与薜荔缠绕,好后悔出了那扇门呀,如今只能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