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旧世界中的“新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了解导致苏联政策作出转变的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理解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2.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掌握俄国(苏联)发展的过程和俄国革命的过程,并结合整课讲授内容,让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社会主义时间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能通过图片和史料信息概况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概况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和提供的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性;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整个探索过程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教学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将近五百年的时间范围内,资本主义也在全球建立起了一套包括政治经济殖民体系在内的霸权统治。构筑了一个由资本主义所统治的世界体系。那这样一个体系给人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工厂中衣衫褴褛的童工。是战争。对殖民地的压迫和剥削。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当中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那这样一个世界,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如果不是的话。又该如何去打破这样一种旧世界的统治呢? 回忆之前所学知识,思考问题 1.用已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导致的影响,引发新问题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理论”的指引 1.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列宁主义相对比,突出强调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以及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物,引出下一个问题,列宁主义诞生的原因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结合教材和史料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会什么会爆发,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1.看表格,将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对比分析。 2.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十月革命为什么发生在俄国。 1.培养学生运用表格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二、“新道路”的开拓 1.利用时间轴、顺口溜讲述十月革命的历程,理清革命的过程和特点。 2.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布尔什维克党能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掌握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俄国革命的历程。 2.根据材料认识到“江山即是人民,人民即是江山”,归纳十月革命的意义。 1.树立重视人民利益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新模式”的探索 1.结合历史地图和史料,把握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所面临的的形势,引导学生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内容、影响,得出实践结论: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以时间为线索,利用图示、图片、史料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实践结论:斯大林模式不能很好协调国民经济各种关系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及教材 内容分析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并准确理解“战时”+“共产主义”的内涵及影响。 2.根据材料及所学 分析苏联为何要建立这种特殊的工业模式?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归纳概括、史料实证和客观辨析能力,认识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与生产力相符。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通过梳理时间轴构建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的重要性、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
课后探讨 面对日益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呢? 感悟,思考,讨论 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为之后教学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