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核心概念: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 核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二战对战后国际秩序及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素养目标】 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史料实证)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时空观念) 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历史解释)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 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最新时事俄乌战争引入,选取战争中一个受伤的小男孩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领会到战争的残酷。 【新课讲授】===通过学习历史核心概念来突破本课的核心问题。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讲解概念一:法西斯主义 师: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 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之以斧钺(yue)。 “法西斯”这个词是早就有了,但法西斯主义却是20世纪20年代欧洲所固有的。 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师:法西斯主义有哪些表现呢? 法西斯主义的表现有①意大利: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③日本:1921年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在讲解完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后让学生思考: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德意日三国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② 三国对“凡—华体系”极为不满,力图摆脱这一体系的束缚。③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德国和日本经济下滑,政局动荡,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④ 对“红色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恐惧。 这样很自然得出极端民主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在动力。 设计方法:引入史料 在讲解“法西斯主义”这个概念时,学生不是很理解,在此引入希特勒的一句话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法西斯主义”的理解。希特勒曾说“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可以看出他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可以看出他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讲解概念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这样学生也得出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讲解概念三:绥靖政策 出示“慕尼黑阴谋”图片,让学生了解绥靖政策 思考:英法为什么要实行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设计方法:学生们对历史事件慕尼黑阴谋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展示。 三个核心概念学完之后,这样出示本课第一个核心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 探究问题一:通过对法西斯主义、欧亚战争策源地、绥靖政策的学习,试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帝国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2)极端民主主义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在动力。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德意日影响是发动二战的重要因素。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政策鼓励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历史核心概念来突破本课的核心问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如何? 自主学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 (1)日本侵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3)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4)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 (5)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2.世界人民的抵抗 (1)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设计方法:战中的很多战争是非常精彩的,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将二战中的重要战役根据时空绘制成一张漂亮的地图,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后雅尔塔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 ④成立联合国。 ⑤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3)评价 ①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问题探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 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你如何理解二战是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重消耗。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设计方法:联系时事,情感升华 二战以其强烈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们更加感受到了和平的重要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刚刚落下帷幕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彰显着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采。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大国外交部分,结合本课所学及实际,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