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15: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目标
教学立意: 农业经济基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需要始终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以儒家文化最为典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发展、融合、创新的中华文化逐渐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子。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文献史料,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文明传承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理解思想文化与时代的关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出示社稷坛图片,以社稷坛导入,设问:通过社稷坛的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怎样的特点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兴趣,初步感受中华文化特点,导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过渡: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呢? 环节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出示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张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展的? 材料一: A.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B.盖君子病乎在己而顺乎在天,待己以信而事亲以诚。——《韩昌黎全集·答陈生书》 C.《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D.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E.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F.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G.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文献史料,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理解思想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过渡:那么,中华传统文化都适应我们当代的需要吗?同学们是否可以举一例说明。 环节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进一步分析思想主张,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材料三: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5.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7.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文献史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过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环节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结合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文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过渡:总而言之,中华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环节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设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还有怎样的价值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环节六:小结 出示结构板书,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深化主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