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云冈石窟的佛塔和佛造像的赏析,指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化遗产的方法。 通过了解云冈石窟的价值,探究文化遗产的价值。 通过了解云冈石窟保护的历程,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原则是历史的真实性。 通过了解云冈石窟保护的历程,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依托史料,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 2.依托史料,分析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不利因素及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 1.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不利因素 2.文化遗产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择性必修三的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探究文化遗产的价值;二是探究文化遗产的保护。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第一幅云冈石窟寺,第二幅是莫高窟的壁画,最后一幅是昆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文化遗产,那什么是文化遗产呢?《世界遗产公约》认为文化遗产指代表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前两幅看得见,摸得着,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我们只能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游览云冈石窟体会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 讲授新课: 一、探究文化遗产的价值 游览之前,我们先来看云冈石窟平面示意图。 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冈石窟的修建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6~20号窟是最早修建的,后世称为“昙曜五窟”,16号窟往东的属于中期石窟,基本建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前,20号窟往西是晚期石窟,建于迁都洛阳之后。云冈石窟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45座,佛造像5.9万余尊。云冈石窟最早是由北魏文成帝命昙曜组织修建,为何鲜卑族的北魏政权如此重视佛教的发展?这离不开佛教徒的努力,一位叫法果的佛教徒认为佛教不可离开人主,人主也需要被神化,于是他将帝与佛相统一,提出皇帝即为当世如来的理论,成功将佛教徒转至皇帝的门下,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统治者也需要借助佛教力量巩固政权。正是在皇家的支持下,云冈石窟才得以迅速发展。 了解了云冈石窟的基本信息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39号窟,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塔,为何要在石窟里面修建石塔? 这就需要从印度佛教徒说起,他们跑到山清水秀,远离尘嚣的地方凿山洞禅修,只是打坐很难禅修,他需要见到佛的形象,可是佛教早期不是偶像崇拜,所以就没有佛的形象,佛塔就成了佛的象征,我们看看印度佛塔长什么样子。 我们一对比会发现相似度很小,古代的中国人太不适应印度佛塔的造型,就对它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佛塔就成了中国典型的阁楼建筑,为什么会这样?西汉的时候,方士告诉汉武帝,仙人好楼居,汉武帝时就大起楼阁,佛教刚传入时,中国人认为佛也是神仙,所以就用中国人喜欢的神仙居住的样子给佛重新设计了住宅形式。石塔的改造说说明什么?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呈现交融的趋势。 历史上,不仅佛塔经历了中国化的翻译,佛像也被中国工匠逐步翻译成更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形式。影响云冈最重要的两种佛像,第一种是犍陀罗风格:犍陀罗在古代印度西北(今巴基斯坦境内),该地受亚历山大东征影响,佛像带有希腊风格,头发是希腊式卷发,面容高鼻深目,像一个希腊美男子,身上披着罗马式长袍,衣纹高高突起。另一种是印度本土的笈多风格佛像,头上变成螺发,脸变成印度人的样子,最具特色的是衣纹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称作湿衣佛像,中国艺术史中称这种衣纹为“曹衣出水”。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赏析佛造像。 问题1:这三尊佛造像分属于早期、中期、晚期,同学们观察图片,从面部、身形、衣着等角度分析三尊佛像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趋势的原因。 云冈石窟早中晚期的变化趋势是逐渐本土化,主要原因是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 云冈石窟最早走向世界是因为日本著名建筑史学者伊东忠太,他来云冈石窟考察有个特别的历史背景。他读博士时,研究的是日本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奈良法隆寺,在法隆寺他发现了类似希腊装饰的痕迹,当时日本非常希望脱亚入欧,他于是大胆假设日本最古老建筑的源头是希腊,没想到,最终在云冈石窟,他才发现,日本古代建筑的源头其实是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 比如法隆寺五重塔和39号窟五层石塔非常神似;法隆寺中比木构建筑还古老的铜像,和秀骨清相的云冈晚期雕像,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探究任务一: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是凝固了的历史,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文化遗产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文化遗产也维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探究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们都知道文化遗产对我们及世界都极其重要,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存留到今日,却是经历了千难万阻。 左幅图使今天的而云冈石窟旅游风景区,右幅图使1933年的云冈石窟,我们仔细观察,民居离石窟非常近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云冈石窟保护曾面临的不利因素。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云冈石窟曾经面临的诸多的危机,我们一天依然能一睹云冈石窟的风采,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政权对云冈石窟的保护。 探究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云冈石窟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国际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云冈石窟获得很大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云冈石窟切入,学习了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是凝固了的历史,它不仅有利于文明传承也维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创造性。正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梳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或者实地探访的方式,任意选择一处文化遗产,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对文化遗产从历史发展脉络、价值、保护历程等角度写一份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的基本内容: 1.该文化遗产的基本介绍,如,何人何时因何而建; 2..该文化遗产发展的历程; 3.任选一个细节介绍该文化遗产的赏析方法; 4.运用史料,分析该文化遗产的价值; 5.该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 这座佛塔 有什么特 点? 仿照中国木质结构的阁楼雕刻而成。 问题1:这三尊佛造像分属于早期、中期、晚期,同学们观察图片,从发型、眼睛、鼻子、长相、身形、衣着等角度分析三尊佛像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趋势的原因。 特点:云冈20号窟大佛受犍陀罗风格影响较大,深目高鼻,唇上有两撇小胡子,带有异域风情。袈裟右袒,衣纹突起,犍陀罗佛像、笈多佛像均有眼无珠,表现佛在沉思。但是中国艺术家觉得“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就给大佛安上了眼珠,增加了佛像悲天悯人的气息。 中期的佛造像身形不再健壮,长相像中国人,衣服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袒胸露乳,而是穿上了南朝文人的衣服,褒衣博带。为什么?孝文帝改革穿汉服,儒家思想的影响。 后期不仅褒衣博带还特别的消瘦,削肩膀,完全像一个南方人的样子,神采飘逸秀骨清像。深受道教的影响。到此,历史上的佛像的汉化彻底完成。趋势:逐渐本土化. 探究任务一: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是凝固了的历史,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文化遗产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文化遗产也维护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云冈石窟保护曾面临的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居民居住的破坏;自然因素的破坏;不科学的保护;偷盗;日本的掠夺;现代经济的破坏。 探究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政府重视;立法保障;观念更新;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石窟寺的兴趣。 通过梳理佛教的传播及石窟寺的修建,引导学生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 通过对佛塔的了解,引导学生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并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通过讲解欣赏佛造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会欣赏文化遗迹并深入了解文化遗迹。 通过问题1的设计,落实欣赏佛造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探究佛造像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云冈石窟对法隆寺的影响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化遗迹的世界价值和意义。 探究一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自身文化、世界文化、文化创新等角度分析文化遗迹的价值。 问题2的设计,引导学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任务二的设计,通过党和政府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分析文化遗迹保护的有利因素,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