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6:0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编年体史著的特点,了解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 3.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再次是靠武力战胜对方;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因素。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出示学习目标 《左转》简介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史书体例介绍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立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而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了必然。 整体感知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检测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生字注音)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诵读文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退秦师”是中心事件,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暂停视频思考概括)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第一段:秦、晋围郑。25字,写出了形势的危急,点出了围郑原因,写出了驻 军位置。 第二段:临危受命。在佚之狐的推荐下,烛之武捐弃前嫌,勇担重任。 第三段:说退秦师。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步步紧逼,层层深入。 第四段:迫晋退兵。晋文公权衡利弊,决定退兵,烛之武成功退秦师。 “退”是本文的文眼,文章围绕“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如何”而展开,思路清晰。 具体研读 1.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用原文回答) (3)秦晋是怎么围攻郑国的?(用原文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 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2.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人物形象——佚之狐:荐贤举能 郑 伯:从谏如流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 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郑文公用人心切,立即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当年不用你现在来求你,确实是我不对;第二,郑国灭亡,对你也没有好处。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答应去见秦穆公以解郑国之围。 人物形象——烛之武:深明大义 郑 伯:勇于自责 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总结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不计个人恩怨,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这种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文章也反映出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作业布置 背诵一二段。 积累PPT上展示的成语。 烛之武虽然许多年都没有得到重用,但面对强敌入侵的危急形势,他仍然只身赴敌营,彰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