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南安军
文天祥
1.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文天祥--天地正气是爱国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 《文山先生全集》等。
写作背景介绍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1、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首联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赏析探究
2、炼字:“湿”在诗中有何作用?
“湿”写出了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了诗人兵败被俘内心的凄苦沉痛。
3.首联用了什么典故?
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南冠”——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
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首联运用“风雨”“湿”渲染环境困厄,“梅花”表高洁忠贞。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和孤独的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钱钟书先生指出,这种对仗句法“原是唐人五律里搬弄字面的伎俩”,例如贯休的“白发应全白,生涯作么生?”“眼作么是眼?僧谁识此僧?”李咸用的“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
称赞文天祥“向纤巧的句型里注入了新内容,精彩顿异”。
颔联
3、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文天祥是江西人,但这一回却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以俘囚身份路过家乡,所以说“如此归”。心中悲愤不难想象。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山河千古在,系化用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而来。城郭一时非,是“城郭人民半已非”句子的缩略形式。托名陶渊明撰的《搜神后记》记载,汉朝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翱翔空中,歌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去?空伴冢纍纍。
颈联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上句“山河千古在”借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下句“城郭一时非”,是化用《丁令威歌》中“城郭如故人民非”的句意,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饿死于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
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但是,他睡梦中都立志效法伯夷叔齐叔侄为了守节不食周粟、采摘蕨薇当食物终于饿死首阳山中的故事。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饿死”“吾志”“采薇”,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真”和“行”表明遗愿的决绝。
诗人的感情由起句的低沉凄楚陡然突变为慷慨激昂。
“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
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拓展延伸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有天地良心的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请再欣赏一篇相同题材的作品。
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陟 (zhì):登高 彼:那个 北芒:山名
顾览:瞻望 帝京:洛阳
宫室:宫殿 崔嵬(cuī wéi):高大雄伟
劬(qú):劳苦
辽辽:漫长悠远的样子 未央:未尽,没完没了
(试一试:把“噫”换成方言“美美搡搡”读读看。)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帝/感其诚。
2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殚/其地之出。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受任/于败军之际。
4“古二今一”的词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乡邻之生/日蹙
5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先/天下之忧而忧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必以/分人。
7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间要停顿。 若夫/霪雨霏霏
8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人不知/而不愠。
旦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信誓旦旦
私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燕王私握臣手曰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明,早晨
第二天
天天
诚恳的样子
私人
偏爱
私下
长
修建
整治
补充练习
诚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于
有求于我
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真心,真诚
的确,确实
表假设,如果、果真
介词,向
介词,比
介词,在
介词,到
方圆,纵横
地方
才,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