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6: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思想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思想情怀 。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二、导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句意,反复诵读是关键。在诵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什么? 三、结合文中三个例句具体分析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联系背景 [1848年革命]:是指1848至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场面壮烈,声势浩大。它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抓关键词(修饰限定词) 只不过:仅仅是,只是。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一提。 干硬:干燥发硬。 细小的:十分小、微小。 想手法 “外壳”比喻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 “干硬外壳”比喻欧洲的社会制度是干硬的、僵化的。 “裂口和缝隙”比喻1848年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力。 “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比喻1848年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力,虽引发了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不大。 明句意 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明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声势浩大,引发了君主和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是收效甚微,不值一提。 场面壮烈,声势浩大的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却被马克思说成“微不足道”的事件,都不值得去说。这句话给听众心里造成了强烈的反差,让听众产生疑惑,不知演讲者为什么会这样看这个问题?当时聪明的听众也可能会推断,那么可能是相对今后发展起来的,浩浩荡荡的工人运动而言的。 ②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抓关键词(动词、修饰词、代词) 暴露:显现、出现。 动荡:运动、行动。 撞:撞击、碰撞。 无底:深不见底。 似乎坚硬:看起来坚固,实则软弱。 粉粹:彻底毁灭、失败。 它:无产阶级。 想手法 “无底深渊”比喻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写出革命的能量,潜藏能量之大; “汪洋大海”比喻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运动。 写出革命的范围之广、之壮阔。 明句意 欧洲社会矛盾重重,同时也潜藏巨大的能量。无产阶级只要行动起来,就能把旧的看似坚硬实则软弱的欧洲社会彻底毁灭。这既是对革命的预言,又是对革命的鼓励,点燃了在场的和不在场的革命者的激情,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两个例子在文中是紧密相联的,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看。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②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下文)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联系语境、想手法 1848年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对比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大) 微不足道——汪洋大海(规模的对比) 细小的裂口和缝隙——粉碎(力量的对比) 这两个例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假设不用比喻,这句话压缩为“1848年的革命是微不足道的,蕴藏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破坏欧洲社会体制。”这样演讲就很平淡,缺少力量, 不能激起人们的革命热情。 明句意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形象鲜明地表明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声势浩大,但不值一提。欧洲社会矛盾重重,同时也潜藏巨大的能量。无产阶级只要行动起来,就能把旧的看似坚硬实则软弱的欧洲社会彻底毁灭,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威力。 ③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抓关键词 “审判”、“执刑”,不禁会让人想到审判执刑的对象是谁?(统治阶级) “审判官”应该是是公正而明辨是非对错的智慧代表。 “执刑者”应该是坚决果断而英勇无畏的力量代表。 历史选择无产阶级来执刑是必然的、智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联系语境 上文写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衰颓得可怕。社会要发展,就需要革命。历史由谁来创造?当然是可以把旧制度“撞得粉碎”的无产阶级,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想手法 运用比喻,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将“无产阶级”比作“执刑者”,生动形象地表明历史就是明智的审判官,无产阶级就是果敢的执刑者。历史选择无产阶级来执刑是明智的、必然的。今后的历史将由无产阶级创造和书写。 明句意 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都是历史的必然。而无产阶级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又以自己不懈的斗争创造了历史。“审判官”和“执刑者”都是历史,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审判官”和“执刑者”又都是无产阶级,是产生于历史之中的无产阶级。 四、理解句意方法小结 反复诵读是基础 咬文嚼字不放松 联系背景及语境 抓住关键想手法 五、作业布置 1、依照方法,理解句子。 ①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 ②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 2、读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谈谈对“1854年英国有两个议会——伦敦议会和曼彻斯特议会,即富人的议会和穷人的议会——但是真正的人只出席了工人的议会而没有出席老板们的议会。”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