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 3.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当下的借鉴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当下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出示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题目解析 ①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 ②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③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④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四、初读课文 课堂讨论: 1.本文题为《谏太宗十思疏》,作者一开始就提出“十思”的建议了吗?那么他是如何提出的? 2.“十思”的内容包含了哪几个方面?最终达到什么目的? 3.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探究,学生展示 (一)探究问题一 本文题为《谏太宗十思疏》,作者一开始就提出“十思”的建议了吗?那么他是如何提出的? 合作探究,分析第一段论述结构 思考: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总结:人君当“思”。思虑国家的安定,思谋 国运的长远,思考为政的得失,思量潜伏的危机。 合作探究,分析第二段论述内容 总结:人君为什么当“思”,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探究问题二 作者提出“十思”的思路和方法,先使用固本清源的比喻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其次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而提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历史警告,再经过一系列充分的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这样显得水到渠成。顺序的安排也非常合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还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使得论述通俗易通,也使论证更充分深刻 合作探究,分析第三段论述结构 “十思”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最终达到什么目的? 3.目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三)探究问题三 写作特点:一、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二、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三、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六、拓展延伸 (一)评价和影响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诫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诫自己。 (二)古为今用 1.魏征的“十思”在千年后的今天,还有哪些意义? 2.若在新时代,魏征会向各级政府,提出哪些新建议?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七、结束语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七、布置作业 1.熟读文章,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完成课堂练习 3.课外阅读《旧唐书·魏徵传》《新唐书·魏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