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促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积累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章批判现实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探究“荒诞”背后的现实意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鉴赏故事情节及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究文章“荒诞”背后的现实意味。
教学过程
导入:以电影《蜘蛛侠》激趣导入,当我们在现实面前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是否曾经也曾有过这样的幻想——做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大侠,可以拯救万民,过一把英雄的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关幻化的故事,体会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二、理清情节,感悟心理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请以“促织”为中心概括小说情节,并绘制情节变化折线图。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明确: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其心理变化也相应地绘制成曲线。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3、细读课文第4、6、7段,,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 第4段,寻找促织时,成名的心理变化:希望 →急切 →愕然 →大喜 第6段,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第7段,“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惴惴→ 大喜 →失色 →惊喜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三、鉴赏、讨论: 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1、请你从文中找出能反映这一现实的词句,更进一步明确促织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明确:造成“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说明官员的谄媚巴结是直接造成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帮凶。就这样,“为人迂讷”的成名被“猾黠”的里胥强行摊派,落个“不终岁,薄产累尽”的结果还不够,几乎“忧闷欲死”“唯思自尽”。 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 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明确:从情节的角度——谈论成名儿子变成促织的必然性,如果他不变成促织的话,那么成名一家将陷入无法挽回的悲剧之中。 从创作意图的角度——蒲松龄是想讽刺封建徭役的残酷,皇帝喜欢斗促织,成名的儿子变成了一只很厉害的小促织,最后成名一家飞黄腾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只能发生变形来拯救他的家庭。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明确: 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喜剧结局更增强了悲剧性。 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 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其三,“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最后竟然靠着一只虫子“裘马过世家焉”,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结合作者蒲松龄的经历我们知道,蒲松龄自小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才援例为岁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作者给成名安排的这样的结局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思考和对畸形社会深深的嘲讽。 “魂化促织”的故事看似荒诞,但是更荒诞的是一只小小的促织竟能左右生死祸福。这荒诞不正是对现实的真实投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