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鉴赏文章语言特点。 2.学习文章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办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3.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己和社会现象,体会人文之美和理性思考的价值。 4.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语句,理清 文章的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说明事物、阐释事理和进行逻辑推理的办法,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创新,在未知领域,人们留下了不断挑战的足迹。本单元,我们了解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二、单元学习任务一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 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 【活动交流】: 请各小组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课文,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与同学交流,并说明其中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点拨提示:《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在五部分中,可从作者的用词、语句、标点符号入手,朗读文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一名为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文中什么样的趣事引发了作者对科学的兴趣,进而走上了研究科学的历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梁思成用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归纳总结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他的思维方式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说“木叶”》,作者林庚是如何把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论述清楚的?其论证方式带给你什么启发? 三、单元学习任务二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请作比较。 【合作探究】: 请各小组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中任选一篇,找出文中的主要概念,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学交流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其余同学围绕这两篇文章比较分析它们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在全班交流。 单元学习任务三 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并不罕见。 “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找出不同诗句中“柳”的含义,探究其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并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容?(周邦彦《兰陵王》) 【月】 请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找出不同诗句中“月”的含义,探究其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并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5.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单元学习任务四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以上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有关,如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着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理说明文: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幡然有悟,了然于胸。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平时性、周密性、科学性 说明文常用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注意事项: 1.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2.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阐述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素,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说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说明事理时,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 4.脉络要清楚,关键内容要突出,思考要周密,条理要清晰,要讲逻辑,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 5.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六、作业布置:完成单元任务四和相关习题 七、课堂小结: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人类只有在已知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才会不断地开阔和深入,人类文明才能进步。科学家们认真严谨、刻苦钻研、坚持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将会以前辈为榜样,不断探索创新,在科研创新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