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3 16:32:58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美国和日本分别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动画作品进行文化输出,有效地传播了本国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无疑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截至2020年3月,《魔童降世》已经在中澳美英等地上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票房累计6.9亿美元,但国内和海外票房悬殊,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瓣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IMDB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则给了60分。
《魔童降世》在海外上映后,在电影平台上获得了诸多评价,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出自海外华人,另一方面外国观众去影院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这些批评和建议,可以帮助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根据IMDB上的观众评论可看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必须跨越的障碍。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而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也难传达出去。比如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影片将这句译为“forget your 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叱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在人物设计上,有观众认为片中人物形象混乱,好像出自不同电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电影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为他们脑中有传统文化背景和固有思维。但对于国外观众来说,杂糅的人物形象既无法满足他们对异域中国风的审美期待,也不能与迪士尼电影等西方经典动画电影相媲美。
剧情是电影的核心,特效制作是为剧情服务的。首先,《魔童降世》对中国神话进行改编,在国内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其次,该片的改编过度弱化太乙真人等角色,元始天尊的角色形象设计稍显刻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发展,剧情逻辑的通顺度和完整性都影响了观看体验。
(摘编自2020年《名作欣赏》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兼具辨识度、影响力和流量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影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言、民族的障碍,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好菜坞电影和日本动漫就是依靠众多经典影视形象,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尚未产生如超人、蜘蛛侠、奥特曼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形象。国产影视要突破当前的格局,亟须找准定位,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价值追求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形象。
近年来,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在文化产业市场受到前所末有的关注。《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堪称现象级的电影,反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期待和需求。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以其充满东方神韵的“山海经宇宙”,使传统文化电影再度进入大众视野,证明了传统文化持久的市场热度和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电影,影视作品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吸收养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民俗文化都可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来源。《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昆仑二岛以及角色形象都有据可依。《大鱼海棠》中的民俗礼仪、生活起居以及人物命名,也都源自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传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不能止步于引经据典或堆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深入文化内部,提炼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大鱼海棠》将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呈现,既体现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也契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更是传统文化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不是一池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一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一股股涓涓细流的长河。因此,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需要以现代人的视角,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的内涵和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白蛇:缘起》别出心裁地讲述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故事,并融合了“捕蛇”、修仙、炼丹等文化元素,在表现人与妖的爱情之外,引导现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根植传统,立足当下,面向世界,讲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崭新精神气质的中国故事,当是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的共同追求。期待更多的影视作品脱颖而出,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摘编自2022年8月《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注:IP,Intelletual Property的缩写,可译作“知识产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的代表作。
B. 跟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相比,中国影视动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 近些年一系列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市场反响热烈,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恒久价值。
D. 优秀的传统文化IP为中国影视动画作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资源和票房保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影视动面作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B. 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近些年佳作频出,是传统文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结果。
C. 《大鱼海棠》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属于同一类型的电影,都充分利用了传统文化资源。
D. 国内外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评价悬珠,说明国际影视市场与国内影视市场存在差异。
3. 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运用奇幻与酷炫的3D技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观赏性大大提高。
B.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沿袭并丰富了原著爱憎分明、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
C. 原创动画《》的剧情结合了当代中国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如繁重的课业负担。
D.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将皮影戏等中国元素融入幽默机智的全球审美,妙趣横生。
4. 两则材料都讨论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是否适用于传统文化IP电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由于文化差异和电影制作方向等方面的原因,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遇到了解读和观影等问题。
②材料二侧重:我们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作品既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5.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含义是:民族艺术中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是属于世界的。
①传统文化IP电影传递的文化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比如哪叱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②传统文化IP电影也有人类生活普遍追求的真、善、美,比如《白蛇:缘起》引导现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③传统文化IP电影可以给人带来心灵和审美的愉悦,比如《魔童降世》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充满了东方神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错误。依据材料一“但国内和海外票房悬殊,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瓣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IMDB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则给了60分”“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等内容可知,电影在国内和国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传统文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结果”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和二可知,材料一讲述为什么在国内火爆的动画电影在海外反应一般的原因;材料二阐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可知,并无关于传统文化与市场关系的阐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观点是: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A.选项意思是运用技术的手段提高电影的观赏性,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B.选项意思是孙悟空的性格特征能代表传统文化中的反抗精神,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C.选项意思是电影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以现代人的视角创新传统文化,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D.选项意思是电影将中国元素融入全球审美,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由原文“另一方面外国观众去影院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必须跨越的障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由于文化差异和电影制作方向等方面的原因,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遇到了解读和观影等问题。
由原文“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言、民族的障碍,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国产影视要突破当前的格局,亟须找准定位,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价值追求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形象”“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电影,影视作品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吸收养分”“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不能止步于引经据典或堆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深入文化内部,提炼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可知,材料二侧重:我们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作品既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结合材料和题目给出的语句,可知,其含义是民族艺术中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能追求生活真、善、美,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崇高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是属于世界的。
由原文“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而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也难传达出去。比如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影片将这句译为‘forget your 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叱的愤怒和反抗精神”可知,从侧面也反应出传统文化IP电影传递的文化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比如哪叱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由原文“《白蛇:缘起》别出心裁地讲述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故事,并融合了‘捕蛇’、修仙、炼丹等文化元素,在表现人与妖的爱情之外,引导现众思考人性的善恶”可知,传统文化IP电影也有人类生活普遍追求的真、善、美,比如《白蛇:缘起》引导现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由原文 “电影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以其充满东方神韵的‘山海经宇宙’”可知,传统文化IP电影可以给人带来心灵和审美的愉悦,比如《魔童降世》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虽然国外观众对此缺乏了解);《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充满了东方神韵。
(二)现代文阅读五(本小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节选自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所作《<野草>题辞》,有删节)
文本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书选自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所作《<呐喊>自序》)
注释:①《初学记》类书名,唐代缘坚等舞,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请子、历代诗赋及虚初诸家作品。②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灯罩很昏暗”“是昏沉的夜”与“昏喑的灯光”“在昏沉的夜”首尾照应,凸显现实环境的黯淡,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
B. 读《初学记》侧面体现“我”受旧式教育的读书人身份,意味若“我”欲追挽的美梦,乃旧文化思想框架下的好故事。
C. “铁屋”是思想文化桎梏的象征。“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见作者不认同打破铁屋。
D. 作者“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对野草的死亡、腐朽与烧尽报以“坦然、欣然”“太笑、歌唱”,反映其破旧立新的立场。
7. 关于梦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整篇的影子”,量词“篇”表明文题中的“故事”可指梦境。
B. 两处“美丽,幽雅,有趣”运用反复手法,突出故事之“好”,“一天云锦”“万颗奔星”“夏云头”等喻体将美具象化,
C. 许多“美的人”“美的事”倒映水中,交织、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写出了水中倒影丰富多彩、历久弥新的特点。
D.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蕴含“一切概莫能外”的意味,梦境虽美,却也千篇一律。
8. 怎样的故事才真的是“好的故事” 请结合文本二与文本三,谈谈你的理解。
9. 有学者认为,文学家之最可贵者,在于既披沥了自己的心,也照亮了世界,鲁迅作品就非常符合这一文学的理想。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文本二:“好的故事”能够让人反观自我,得到生命的启迪;能够让人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为了理想而献身。
②文本三:“好的故事”叫人清醒,能够激励人们起来反抗黑暗,得到生命的自由,争得社会的光明。
9. ①“披沥了自己的心”指的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文本一中鲁迅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梦境,反映了他内心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表达一种寂寞而炽热的心境;
②“也照亮了世界”指的是揭露现实,启发人们精神的觉醒。《好的故事》中,向往的理想与黑暗现实对立,启示人们为毁掉这“昏沉的夜”,为实现那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而斗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可见作者不认同打破铁屋”错,“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表明作者希望打破铁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却也千篇一律”错,原文“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如此”指的是美好、生动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千篇一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文本二“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好的故事”能够让人反观自我,得到生命的启迪。“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好的故事”能够让人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为了打破黑暗,即使烧掉自己也在所不惜。
文本三“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好的故事”叫人清醒,能够激励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窒息的“铁屋”,得到生命的自由,争得社会的光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披沥了自己的心”指的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文本一中在人们用鞭爆的繁响迎接新岁的“昏沉的夜”里,作者一边坐着读书,一边便进入梦境了,在朦胧中,他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鲁迅在这个梦境中,展开了这“好的故事”的无穷无尽的美好景象。这里写了“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景物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村女种的一丈红的大红花和斑红花,与其他景物在水中织成了美丽斑的图画。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这样绮丽、美好,这样真切、动人,其中充满了作者对绍兴家乡风物人情的眷念和热爱。在这里,描写的是睡梦中自然景物的变幻,抒发的却是现实中内心感情的追求,寄托了鲁迅更幽远的思绪。他精心构思出来的这篇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再一次为我们坦露了他当时的心境:他多么热烈地憧憬一种“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出现啊!然而,在“昏沉的夜”一般的现实社会中,这种“美的人和美的事”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能如梦中的幻影一样,给你一时的慰安,而在醒来时,留给人们的只是“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甚至最后连这碎影也不存在了。 鲁迅憎恶那个“昏沉的夜”一般的社会现实,强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这种寂寞而炽热的心境,就这样形象而巧妙地织进了这篇《好的故事》之中。
“也照亮了世界”指的是揭露现实,启发人们精神的觉醒。在这篇《好的故事》中,展示了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对立,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内心存在的希望与失望矛盾产生的现实基础,启示人们为毁掉这“昏沉的夜”,实现那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而斗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涂阻远,不能遽集,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铣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曰:“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铣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
孝恭勒兵围江陵,铣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文本劝铣降。铣乃谓群下曰:“天不祚梁,不可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奈何以我一人之故,陷百姓于涂炭乎!”乙巳,铣以太牢告于太庙,下令开门出降,守城者皆哭。铣帅群臣缌缞布帻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孝恭入据其城,诸将欲大掠,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孝恭称善,遽禁止之。诸将又言:“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铣降数日,援兵至者十馀万,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孝恭送铣于长安,上数之。”竟斩于都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陵》)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加句读处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彼A救B败C之D师E策F非G素H立I势J不K能L久M不N若O且P泊Q南R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兵剽锐”意为楚国的士卒强悍勇猛,“剽”与《阿房宫赋》“剽掠其人”中的“剽”含义相同。
B. “勒兵”意为率领军队,“勒”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字含义不同。
C. 侍郎,汉代为郎官之一,是宫廷近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 太庙,即天子的祖庙。天子有七庙,故古代以“七庙”为王朝代称,《过秦论》中“七庙隳”即指国家灭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铣听说唐军到来,仓促间无法快速集中驻扎在远处的军队,于是把现有的兵力全部带出来抵御唐军。
B. 李靖见萧铣的部下收没劫掠军事物资放置在船上,场面十分混乱,他乘机出兵,大败萧铣,乘胜直抵江陵。
C. 萧铣在内外阻隔、无力支撑的情况下,为避免生灵涂炭,下令打开城门,率领群臣出城赴唐军营帐请降。
D. 唐军攻下江陵后,南方各州县纷纷衷心归附,而赶来解江陵之围的十多万援兵,也都脱下铠甲投降唐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还成现代汉语。
(1)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2)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
14. 入城后,唐军诸将本想劫掠籍没,但最终秋毫无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EIM 11. A 12. B
13. (1)就不敢轻易进军,要前来侦察,他们行动迟缓十天半个月,我军取胜就有把握了。
(2)如今生存下来的,都是刀枪下逃出的性命,他们苦苦盼望着贤明的君主
14. (1)岑文本劝说李孝恭,若是放纵军队抢掠,从江陵向南的广大地区,恐怕不再有归化之心。
(2)李靖劝说诸将,梁国将帅与官军为自己的君主战斗而死,是忠臣,不能与叛逆罪一样籍没其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方是挽救败局的军队,计谋没有预先制订,势头不会持久,不如暂且停泊在南岸。
“彼救败之师”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应在“师”的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策”的谓语为“非素立”,所以应在“立”后断开,即在I处断开;
“势”的谓语为“不能久”,所以应在“久”后断开,即在M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错误。“强悍/掠夺”;句意:楚国的士卒强悍勇猛/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
B.正确。“率领/刻石记功”;句意:率领军队/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靖见萧铣的部下收没劫掠军事物资放置在船上”错误。由原文“铣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可知,萧铣的部队放弃船只去收拾抢夺唐军丢下的军资,人人都背负很多,场面混乱。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轻”,轻易;“觇伺”,侦察;“淹”,滞留。
(2)“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判断句;“跂踵延颈”,踮起脚跟伸长脖颈;“望”,盼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可知,岑文本劝说李孝恭说:“江南的百姓,从隋末以来,受虐政的残害,加上群雄争斗,如今生存下来的,都是刀枪下逃出的性命,他们苦苦盼望着贤明的君主,萧氏君臣、江陵的父老所以决定归顺,是认为也许可以从此安定了。眼下若是放纵军队抢掠,让官吏百姓失望,恐怕从江陵向南的广大地区,不再有归化之心了!”
由原文“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可知,李靖劝说诸将说:“王者之师,应当以仁义为先声。他们为自己的君主战斗而死,是忠臣,怎么能与叛逆罪一样籍没其家呢?”
参考译文:
萧铣裁去军队经营农业时,只留了几千名士兵担任警卫,听说唐军已压境,仓猝征兵,所征之兵都在长江、五岭以南,路途遥远,不能马上调集,于是将现有兵力全部用来迎敌。李孝恭准备攻打萧铣,李靖劝阻道:“对方是挽救败局的军队,计谋没有预先制订,势头不会持久,不如暂且停泊在南岸,缓一天进攻,他们必然会分散兵力,有的留下来阻挡我军,有的返回城守卫,兵力一分散势力就削弱,我军乘敌军松懈发起进攻,必然取胜。现在如果马上攻打,敌方会拼力死战,楚兵又剽悍勇猛,不易抵挡。”李孝恭不听,留李靖守卫军营,自己带领精锐部队出战,果然失败逃跑,奔向南岸。萧铣的部队放弃船只去收拾抢夺唐军丢下的军资,人人都背负很多,李靖见敌军混乱,挥兵奋击,大败敌军,乘胜直抵江陵,进入江陵外城。又攻拔了水城,缴获大批船舰,李靖让李孝恭把所获船舰全部散弃于长江中。诸将领都说:“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应当利用,怎么能够放弃用来资助敌人?”李靖说:“萧铣的地盘,南到五岭以南,东到洞庭湖。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攻城不下,敌人援军从四方赶来,我军就会腹背受敌,进退不成,虽然有船舰又怎么能用?现在放弃船舰,让它们堵满长江顺流而下,敌方援军见到,必然认为江陵城已被攻陷,就不敢轻易进军,要前来侦察,他们行动迟缓十天半个月,我军取胜就有把握了。”萧铣的援兵见到舟舰,果然怀疑,不敢前进。
李孝恭带军包围江陵,萧铣内外断绝消息,向中书侍郎岑文本询问对策,岑文本劝他投降,于是萧铣对他的大臣们说:“上天不保佐梁,我们不能再支撑了。如果一定要等到力尽粮绝,百姓就会蒙受忧患,怎么能为了我一个人的缘故让百姓遭涂炭呢?”乙巳(二十一日),萧铣用牛、羊、猪三牲在太庙禀告了祖先,下令打开城门出城投降,守城的人皆哭泣。萧铣带领他的群臣穿着丧服到唐军营门前,说:“该死的只有我萧铣一个人,百姓无罪,希望不要屠杀抢掠。”李孝恭进城占领了江陵,各位将领想大肆掠夺,岑文本劝李孝恭说:“江南的百姓,从隋末以来,受虐政的残害,加上群雄争斗,如今生存下来的,都是刀枪下逃出的性命,他们苦苦盼望着贤明的君主,萧氏君臣、江陵的父老所以决定归顺,是认为也许可以从此安定了。眼下若是放纵军队抢掠,让官吏百姓失望,恐怕从江陵向南的广大地区,不再有归化之心了!”李孝恭认为他的意见很对,立即下令禁止抢掠。诸将领又说:“梁的将帅抵抗官军战死的,罪恶深重,请求籍没他们的家产,用来赏赐将士。”李靖说:“王者之师,应当以仁义为先声。他们为自己的君主战斗而死,是忠臣,怎么能与叛逆罪一样籍没其家呢?”于是,江陵城中井然有序,秋毫无犯。南方各州县闻讯,均望风归顺。萧铣投降几天后,他的十几万援军来到江陵,听说江陵失守,纷纷脱下征袍放下武器降唐。李孝恭送萧铣到长安,高祖数说他的罪过。”最终在闹市斩了萧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沧浪亭
苏舜钦〔宋代〕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脩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著名诗人。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责”,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常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笔不凡,诗人交代了沧浪亭的位置,并由衷感叹:喧嚣的城市中居然有如此静谧之所。
B. 颔联进一步描写了沧浪亭及周围环境,亭轩高耸,下临曲折的流水,近旁修竹丛生,清幽雅致。
C. 颈联由景入情,状物由远及近,诗人借眼前的鸟兽行迹等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情景交融,
D. 本诗工于炼字,如颔联的“慰”,写出天地万物似若有情,使诗人仕途遭挫后的心境得到抚慰。
16. 本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颈联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②尾联表达诗人仕途遭挫后,对朝廷的失望,宁愿终老田园也不愿为官的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状物由远及近”错误。“迹与豺狼远”是说远离官场,并非写远景。这两句意思是,离开了倾轧争斗的官场,心情也随着眼前的鱼鸟变得清闲了。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写诗人要远离官场,心随着鱼鸟而悠闲自得,喜欢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尾联“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写诗人心甘情愿的在田园终老一生,没有时间去朝廷做事,表达诗人仕途遭挫后,对朝廷的失望,宁愿终老田园也不愿为官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喜欢与柳、榆、竹、桂等树木为伴,诗意地栖居,并在诗文中表现出来,如陶渊明有“_____________”,归有光则“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木、泉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为政道理,并以此为主旨展开后文论述。
(3)中国唐宋文学家对音乐之声的比喻,常常出神入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榆柳荫后檐 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 居安思危 ④. 戒奢以俭 ⑤. 嘈嘈切切错杂弹 ⑥. 大珠小珠落玉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荫”“凰”“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顾,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天然具有(① )、见异思迁的德性。一首曲子有可能百听不厌,但有着“又日新、日日新”功能的词汇,则根本不存在。举个例子,人们对明末张岱的“舟中人二三粒”(②),但如果张宗子见好不收,以为觅到了独门秘法,遂在文章中大写什么“院中人一粒”“山顶人数枚”“林间人几朵”,人们难免胃口大坏。这就是词汇的宿命,越是新鲜奇崛、越有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词汇, (1) ,它们往往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才是百金莫换的。语言不是时装,见别人穿上去漂亮得体,就误以为自己只要依样画葫芦也能收到相同的之效,实在是外行之间。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们拈出的“陌生化原则”,虽不足以解释文学杰作的产生机制, (2) 。犹记得沈从文先生1934年1月在致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提到一张有趣的贴子:“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罩,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回来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食言,谨白。”沈先生随即感慨道:“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想来正应此理。
其实。自铸伟词与祖国语言是否丰富并无必然关系。即使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 (3) ,作家仍有义务求新求变。何况,想到古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可爱有力的词汇,作为今人就更不该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③)。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创迹出大量美妙新词,造福后代,我们才更能无愧于曾经铸词遗赠吾辈的先人。
18. 请在文中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沈从文先生提到的“寻人文贴”在用语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选文,选择一处简要分析。
【答案】18. ①喜新厌旧 ②啧啧叫好 ③坐吃山空
19. (1)越不能滥用 (2)但至少可检验一个作家是否够格 (3)现有词汇已足够对付
20. ①句式的选择: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给人印象深刻。②词语的选用,如“一枚”“凸出”等,用词形象有趣。③内容与文体的特点符合,如住地、人物的特征非常准确而又凝练,非常符合寻人启事的特点。④语言风格:幽默洗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与“见异思迁”并列,词义相近,可用“喜新厌旧”。喜新厌旧:指自己拥有过的东西或人,自己却喜欢上其他的东西或人。
②语境指人们称赞张岱的的语言,可用“啧啧叫好”。啧啧叫好:啧啧连声地称赞。
③语境指安于享受先人的财富,可用“坐吃山空”。坐吃山空:只坐着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用“越……”呼应上句“越……”,“往往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才是百金莫换的”强调不能滥用,应填:越不能滥用。
(2)与“虽”呼应用“但”表转折,强调“陌生化原则”可以检验作家是否合格,应填:但至少可检验一个作家是否够格。
(3)“即使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假设结果强调词汇够用,“求新求变”说明不满足于现有词汇,应填:现有词汇已足够对付。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句式的选择:“年十三岁,名曰金罩,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大树为证,决不食言”句式整齐,运用四字短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给人印象深刻。
②词语的选用,如“一枚”,一个,“枚”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个”,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此处用来形容走失的妻子,语言幽默有趣;“凸出”,形容牙齿的特点,形象生动。
③内容与文体的特点符合,如住地“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人物的特征“年十三岁,名曰金罩,短脸大口,一齿凸出”非常准确而又凝练,非常符合寻人启事的特点。
④语言风格:如“贤媳一枚”量词运用独特,幽默洗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月5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Bertozzi)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
贝尔托西爱好广泛,青少年时候就弹键盘、玩乐队,还喜欢街头篮球、踢足球,在大学曾获体育奖学金。她大一主修生物,一开始她不喜欢化学,直到被有机化学课程的艰深吸引了,她认为这样的难度配得上自己的大脑,转学化学,师从马克·贝德纳斯基教授。后来贝德纳斯基因身患癌症,病情稳定后决定重新去医学院念书,立志当一名医生。受导师影响,贝尔托西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与癌症、炎症和细菌感染相关的细胞表面糖基化变化,并利用这些研究开发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免疫肿瘤学领域得到应用。贝尔托西是“生物正交化学”的发明者,这是一类与生命系统兼容的化学反应,能够实现分子成像和药物靶向。她的实验室开发的多项技术已用于商业用途,并和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
21. 请对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2. 第一段横线处的逗号能否改为冒号?请说明理由。
【答案】21. 10月5日下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她发明的“生物正交化学”能够实现分子成像和药物靶向。她的实验室开发的多项技术已用于商业用途。
22. 不能。冒号虽然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是解释的内容要到句末,且后文“其中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Bertozzi)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不是“宣布”的内容,因此不可以改为冒号。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一共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贝尔托西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唯一的女性。
第二段内容先介绍她爱好广泛,后介绍她的爱好,以及受老师影响后开始研究癌症、炎症等,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中,爱好广泛和研究内容不属于重要内容,可以删去。而取得的成就是文段的重点。
据此概括出:10月5日下午,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她发明的“生物正交化学”能够实现分子成像和药物靶向。她的实验室开发的多项技术已用于商业用途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冒号可以用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文中“宣布”的内容是 “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是个逗号,不是句号。而“其中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Bertozzi)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不是“宣布”的内容,因此冒号不能管到末尾,不能改为冒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人则认为言多必失,所以沉默是金。老子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孟子却宣称自己的特长是“知言”。
关于说话,人们各有见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说”的艺术
有人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也有人说“言多必失,所以沉默是金”,关于“说”与“不说”的讨论,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面临开口,还是保持沉默的抉择。
从说的目的来看,说话是为了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通过语言交流,我们可以传递信息、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炫耀自己雄辩的能力而去说。便只是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说”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了。正如老子所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德行完好的人通常不善于争辩,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不够善良。老子认为“善者”是通过平和理智的方式去传递和理解信息的。同样,孔子也提出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强调实际行动胜过空谈辩论。这些前贤都在告诉我们,说话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有效地沟通,而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
从说的时机来看,说话要讲究场合,且关注听众的心理和周围的气氛环境是否适合去说。我们需要关注周围的气氛和环境是否适合开口。鲁迅先生在《立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新添男丁,满月办酒宴请宾客,大家都说着吉祥话,却有一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痛打。在孩子的满月喜宴,如此说话,挨打也是正常的。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听众的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时机,增加他们理解和接受的可能。不恰当的时机可能导致误解与冲突。三国时,魏明帝最疼爱的女儿去世了。他非常悲痛,决定厚葬女儿,并想亲自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劝说魏明帝此事与礼法不合。杨阜说得有道理,但此时魏明帝悲痛至极,并没有接受杨阜的建议。于是,杨阜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结果,杨阜被气愤的魏明帝赶出了朝堂,这是他说话不关注听众心理,不看时机的结果。
从说的方式方法来看,说话要注意方式方法,既然沟通是目的,那说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避免信口开河。说话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使逻辑严谨、语句通畅、重点突出。清晰、简明的表达能够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从说的后果来看,“说”是为了沟通,那么如果说出的话是有利于沟通,有利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事情的进展,那么就应该说。而如果说出的话,会激化矛盾,那就选择“不说”。沉默并不意味着逃避,而是在某些时候选择不说,以避免进一步加剧矛盾和破坏关系。通过“不说”,我们可以给自己和他人一些空间和时间,还能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去“说”。
另外,孟子说自己的特长是“知言”,即分析别人的言辞。通过分析别人的言辞去决定自己是“说”还是“不说”,怎么去说,是一种智慧。而有时候“不说”,也是一种智慧的宽容与尊重。
综上所述,在不同情境下,我们根据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平衡语言的影响力与责任,关注说的目的、后果、时机和方式方法,坚持尊重和倾听他人。只有在认真思考并权衡利弊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选择何时“说”,何时“不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重点是要说;“言多必失,所以沉默是金”是不说;老子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其意思是善良德行完好的人通常不善于争辩,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不够善良。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意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即少说多做;孟子说自己的特长是“知言”,意思是他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导语中“关于说话,人们各有见解。” 通过材料可知,这是“说”与“不说”的矛盾对立。那如何辩证的分析这一矛盾。考生可以从说的目的,后果,时机和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引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言多必失,所以沉默是金”两句话,引出说与不说两个概念,并简要分析。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需要开口的情况,那是说还是不说?从说的目的看,说是为了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说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雄辩之才,那还不如不说。就如老子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从说的时机看,说话要讲究场合,且关注听众的心理,周围的气氛环境是否适合去说;从说的方式方法看,说话要注意方式方法,既然沟通是目的,那说的时候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能信口开河。说的时候,还需采取适当的方式,逻辑严谨,语句通畅,重点突出等等;从说的后果看,说是为了沟通,那么如果说出的话是有利于沟通,有利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事情的发展,那就应该说。而如果说出的话,会激化矛盾,那就不说;另外,孟子说自己的特长是“知言”,即分析别人的言辞。通过分析别人的言辞去决定自己是说还是不说,怎么去说,是一种智慧。而有时候不说也是一种智慧的宽容与尊重。综上所述,在不同情境下,我们根据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平衡言语的影响力与责任,关注说的目的、后果、时机和方式,尊重和倾听他人。只有在认真思考并权衡利弊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选择何时说话,何时保持沉默。
立意:
1.论语言的力量,如何说,何时说,怎么说。
2.说的艺术:目的,后果,时机及方式对说的影响。
3.不同情境下的智慧选择,说与不说。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美国和日本分别通过好莱坞电影和动画作品进行文化输出,有效地传播了本国文化和价值体系。在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动画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无疑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截至2020年3月,《魔童降世》已经在中澳美英等地上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票房累计6.9亿美元,但国内和海外票房悬殊,北美和英国分别只有14.9万美元和5.5万美元。另外,国内电影评分较高,猫眼和豆瓣分别给出了9.6和8.5的高分,而IMDB的评分是7.5,《洛杉矶时报》则给了60分。
《魔童降世》在海外上映后,在电影平台上获得了诸多评价,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出自海外华人,另一方面外国观众去影院多数是受到身边中国朋友的影响,而且对该部影片提出了诸多改进建议。这些批评和建议,可以帮助国产动画电影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根据IMDB上的观众评论可看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懂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必须跨越的障碍。外国观众不了解《封神演义》的故事和道家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和理解字幕的难度,而字幕翻译导致电影的感染力下降,其精神内涵和文化背景也难传达出去。比如电影结尾哪吒说“去你个鸟命”,影片将这句译为“forget your fate”,未能充分传达出哪叱的愤怒和反抗精神。
在人物设计上,有观众认为片中人物形象混乱,好像出自不同电影。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缺乏了解,所以角色造型不统一对他们来说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果说中西审美取向在类型上的差异是外显的,那么在体验上的差异则是内在的。电影众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给国内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为他们脑中有传统文化背景和固有思维。但对于国外观众来说,杂糅的人物形象既无法满足他们对异域中国风的审美期待,也不能与迪士尼电影等西方经典动画电影相媲美。
剧情是电影的核心,特效制作是为剧情服务的。首先,《魔童降世》对中国神话进行改编,在国内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改编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并不恰当,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其次,该片的改编过度弱化太乙真人等角色,元始天尊的角色形象设计稍显刻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发展,剧情逻辑的通顺度和完整性都影响了观看体验。
(摘编自2020年《名作欣赏》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兼具辨识度、影响力和流量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影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言、民族的障碍,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好菜坞电影和日本动漫就是依靠众多经典影视形象,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尚未产生如超人、蜘蛛侠、奥特曼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形象。国产影视要突破当前的格局,亟须找准定位,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和价值追求的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形象。
近年来,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在文化产业市场受到前所末有的关注。《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堪称现象级的电影,反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期待和需求。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以其充满东方神韵的“山海经宇宙”,使传统文化电影再度进入大众视野,证明了传统文化持久的市场热度和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电影,影视作品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吸收养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民俗文化都可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来源。《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从《山海经》中汲取灵感,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昆仑二岛以及角色形象都有据可依。《大鱼海棠》中的民俗礼仪、生活起居以及人物命名,也都源自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传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不能止步于引经据典或堆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而是要深入文化内部,提炼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内涵。《大鱼海棠》将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呈现,既体现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也契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更是传统文化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不是一池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一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一股股涓涓细流的长河。因此,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需要以现代人的视角,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性的内涵和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白蛇:缘起》别出心裁地讲述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故事,并融合了“捕蛇”、修仙、炼丹等文化元素,在表现人与妖的爱情之外,引导现众思考人性的善恶。
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根植传统,立足当下,面向世界,讲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崭新精神气质的中国故事,当是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的共同追求。期待更多的影视作品脱颖而出,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摘编自2022年8月《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注:IP,Intelletual Property的缩写,可译作“知识产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的代表作。
B. 跟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相比,中国影视动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 近些年一系列传统文化IP影视作品市场反响热烈,体现了优秀文化的恒久价值。
D. 优秀的传统文化IP为中国影视动画作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资源和票房保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影视动面作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B. 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近些年佳作频出,是传统文化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结果。
C. 《大鱼海棠》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属于同一类型的电影,都充分利用了传统文化资源。
D. 国内外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评价悬珠,说明国际影视市场与国内影视市场存在差异。
3. 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运用奇幻与酷炫的3D技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观赏性大大提高。
B.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沿袭并丰富了原著爱憎分明、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
C. 原创动画《》的剧情结合了当代中国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如繁重的课业负担。
D.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将皮影戏等中国元素融入幽默机智的全球审美,妙趣横生。
4. 两则材料都讨论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是否适用于传统文化IP电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五(本小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节选自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所作《<野草>题辞》,有删节)
文本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书选自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所作《<呐喊>自序》)
注释:①《初学记》类书名,唐代缘坚等舞,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请子、历代诗赋及虚初诸家作品。②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灯罩很昏暗”“是昏沉的夜”与“昏喑的灯光”“在昏沉的夜”首尾照应,凸显现实环境的黯淡,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
B. 读《初学记》侧面体现“我”受旧式教育的读书人身份,意味若“我”欲追挽的美梦,乃旧文化思想框架下的好故事。
C. “铁屋”是思想文化桎梏的象征。“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见作者不认同打破铁屋。
D. 作者“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对野草的死亡、腐朽与烧尽报以“坦然、欣然”“太笑、歌唱”,反映其破旧立新的立场。
7. 关于梦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整篇的影子”,量词“篇”表明文题中的“故事”可指梦境。
B. 两处“美丽,幽雅,有趣”运用反复手法,突出故事之“好”,“一天云锦”“万颗奔星”“夏云头”等喻体将美具象化,
C. 许多“美的人”“美的事”倒映水中,交织、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写出了水中倒影丰富多彩、历久弥新的特点。
D.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蕴含“一切概莫能外”的意味,梦境虽美,却也千篇一律。
8. 怎样的故事才真的是“好的故事” 请结合文本二与文本三,谈谈你的理解。
9. 有学者认为,文学家之最可贵者,在于既披沥了自己的心,也照亮了世界,鲁迅作品就非常符合这一文学的理想。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仓猝征兵,皆在江、岭之外,道涂阻远,不能遽集,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铣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曰:“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铣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
孝恭勒兵围江陵,铣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文本劝铣降。铣乃谓群下曰:“天不祚梁,不可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奈何以我一人之故,陷百姓于涂炭乎!”乙巳,铣以太牢告于太庙,下令开门出降,守城者皆哭。铣帅群臣缌缞布帻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孝恭入据其城,诸将欲大掠,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孝恭称善,遽禁止之。诸将又言:“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铣降数日,援兵至者十馀万,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孝恭送铣于长安,上数之。”竟斩于都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陵》)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加句读处对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彼A救B败C之D师E策F非G素H立I势J不K能L久M不N若O且P泊Q南R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兵剽锐”意为楚国的士卒强悍勇猛,“剽”与《阿房宫赋》“剽掠其人”中的“剽”含义相同。
B. “勒兵”意为率领军队,“勒”与《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字含义不同。
C. 侍郎,汉代为郎官之一,是宫廷近待;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 太庙,即天子的祖庙。天子有七庙,故古代以“七庙”为王朝代称,《过秦论》中“七庙隳”即指国家灭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铣听说唐军到来,仓促间无法快速集中驻扎在远处的军队,于是把现有的兵力全部带出来抵御唐军。
B. 李靖见萧铣的部下收没劫掠军事物资放置在船上,场面十分混乱,他乘机出兵,大败萧铣,乘胜直抵江陵。
C. 萧铣在内外阻隔、无力支撑的情况下,为避免生灵涂炭,下令打开城门,率领群臣出城赴唐军营帐请降。
D. 唐军攻下江陵后,南方各州县纷纷衷心归附,而赶来解江陵之围的十多万援兵,也都脱下铠甲投降唐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还成现代汉语。
(1)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2)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跂踵延颈,以望真主。
14. 入城后,唐军诸将本想劫掠籍没,但最终秋毫无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沧浪亭
苏舜钦〔宋代〕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脩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著名诗人。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因“稍侵权责”,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常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笔不凡,诗人交代了沧浪亭的位置,并由衷感叹:喧嚣的城市中居然有如此静谧之所。
B. 颔联进一步描写了沧浪亭及周围环境,亭轩高耸,下临曲折的流水,近旁修竹丛生,清幽雅致。
C. 颈联由景入情,状物由远及近,诗人借眼前的鸟兽行迹等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情景交融,
D. 本诗工于炼字,如颔联的“慰”,写出天地万物似若有情,使诗人仕途遭挫后的心境得到抚慰。
16. 本诗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喜欢与柳、榆、竹、桂等树木为伴,诗意地栖居,并在诗文中表现出来,如陶渊明有“_____________”,归有光则“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木、泉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为政道理,并以此为主旨展开后文论述。
(3)中国唐宋文学家对音乐之声的比喻,常常出神入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顾,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天然具有(① )、见异思迁的德性。一首曲子有可能百听不厌,但有着“又日新、日日新”功能的词汇,则根本不存在。举个例子,人们对明末张岱的“舟中人二三粒”(②),但如果张宗子见好不收,以为觅到了独门秘法,遂在文章中大写什么“院中人一粒”“山顶人数枚”“林间人几朵”,人们难免胃口大坏。这就是词汇的宿命,越是新鲜奇崛、越有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词汇, (1) ,它们往往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才是百金莫换的。语言不是时装,见别人穿上去漂亮得体,就误以为自己只要依样画葫芦也能收到相同的之效,实在是外行之间。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们拈出的“陌生化原则”,虽不足以解释文学杰作的产生机制, (2) 。犹记得沈从文先生1934年1月在致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提到一张有趣的贴子:“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罩,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回来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食言,谨白。”沈先生随即感慨道:“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想来正应此理。
其实。自铸伟词与祖国语言是否丰富并无必然关系。即使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 (3) ,作家仍有义务求新求变。何况,想到古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可爱有力的词汇,作为今人就更不该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③)。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创迹出大量美妙新词,造福后代,我们才更能无愧于曾经铸词遗赠吾辈的先人。
18. 请在文中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沈从文先生提到的“寻人文贴”在用语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选文,选择一处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月5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科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Bertozzi)成为今年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
贝尔托西爱好广泛,青少年时候就弹键盘、玩乐队,还喜欢街头篮球、踢足球,在大学曾获体育奖学金。她大一主修生物,一开始她不喜欢化学,直到被有机化学课程的艰深吸引了,她认为这样的难度配得上自己的大脑,转学化学,师从马克·贝德纳斯基教授。后来贝德纳斯基因身患癌症,病情稳定后决定重新去医学院念书,立志当一名医生。受导师影响,贝尔托西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与癌症、炎症和细菌感染相关的细胞表面糖基化变化,并利用这些研究开发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免疫肿瘤学领域得到应用。贝尔托西是“生物正交化学”的发明者,这是一类与生命系统兼容的化学反应,能够实现分子成像和药物靶向。她的实验室开发的多项技术已用于商业用途,并和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展合作。
21. 请对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2. 第一段横线处的逗号能否改为冒号?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人则认为言多必失,所以沉默是金。老子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孟子却宣称自己的特长是“知言”。
关于说话,人们各有见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