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乡愁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上一课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时间线索??? 意象 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进?
现在- 海峡- 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乡愁》课堂实录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师: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愁这个话题。首先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播放配乐朗诵)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样的好诗,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现在大家就投入地读两遍。
(生自由地朗读)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非常爱诗,喜欢读诗,有时感受特别深刻,有时会发现许多新奇的地方,有时则会遇到一些读不懂的地方。不知同学们是否有同感。现在就请大家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分组交流,教师也参与交流。)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生:读了这首诗我感到特别想家。
师:想家时怎么办?
生:给家里打个电话。
师:可不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可以。我想说的是:“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不过,我会克制自己的。”
师:说出了心里话。
生:我也想家,我觉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师:能不能具体地谈一谈?
生:从第一节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小时候经常给母亲写信,我想家时也会给妈妈写信。
师:你有什么话要告诉家人吗?
生:我会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爸爸妈妈的。
生:老师,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写作顺序。它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的顺序写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每一节中诗人与亲人的距离也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这首诗就是按照时空的变化来组织的。
生:老师,我还发现诗的每一小节所表达的感情不一样。
师:说一说。
生:第一节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第二节表达对妻子的思念,第三节是说母亲去世了,对母亲的思念成了永久的怀念,第四节是说对大陆的思念。
师:不错。大家有没有看出前三节与最后一节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不同呢?
生:前三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第四节升华为爱国之情。
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应如何读这首诗呢?
生:要读出感情的变化——由浅入深。
师:那好,你能否试一试?生读。(不是很好)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快,感情表达不够充分?
(生读,很投入的样子。读完,其他同学热烈鼓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 语速 节奏 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沉思片刻)
生:我来说几句。小时候/乡愁是一个长长的枕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掌声响起)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贺卡/我在泊头/母亲在乔庄
长大后/乡愁是一段遥远的路/我在城里头/母亲在城外
后来啊/乡愁是一封封情书/我在他乡/新娘在家乡
(笑声和掌声同时响起)
师:太精彩了!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还有。乡愁/是一列长长的客车/我在里头/亲人在外头
乡愁/是根连根的荷花/把我与亲人连在一起
乡愁/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在我心头绵延流动
师:真为你们的家长和老师感到骄傲,咱们班有这么多的才子佳人。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如果把余诗比作一杯陈年老酒,那席诗就是一杯温热的咖啡。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背诵下来。
(学生积极背诵,约一分钟后纷纷举手。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两首诗。)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有哪位同学愿意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留一个作业?
生: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背熟。
生:不好,太俗了。我布置大家将这两首诗对比阅读赏析,并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
生:我觉得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我建议大家课下搜集整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增加课外阅读量。
师:这个主意好。不过,老师再补充一点,乡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以把范围放大些,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节了。这个活动就叫“五月初五话乡愁”,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