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沁园春·雪》教学参考+课件+教案+优化训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沁园春·雪》教学参考+课件+教案+优化训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4 20:55:40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沁园春 雪—— 毛泽东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理解背景、把握大意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5、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zxxk学科网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还是一位史学家,诗人,书法家。一、作者介绍:二、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毛泽东亲笔手书的《沁园春 雪》zxxk学.科.网三、温故而知新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四、读一读五、诵读训练诗歌朗读应注意些什么?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学科网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毛泽东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齐读诗词 体会魅力学.科.网你从毛主席的诗词中 体会到了哪些美?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学科网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2、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精读诗文 合作探究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初读初悟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2、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总 写具 体 描 写
展开想象雄伟壮阔形象鲜明
动静结合
修辞丰富
生机勃勃先实后虚
意境壮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颂河山壮丽秀美。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 构上起什么作用?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默读诗文 整体感知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谁是真正的英雄?承上启下
浑然一体评史论人
有褒有贬
用词准确评论精当点明主旨
歌颂当今下阕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评析千秋历史功过,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过渡翻 史 评 古
抒发豪情全词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作者主宰世界的雄伟气魄,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革命人民。
1、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
2、写实与想象结合。
3、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主旨 本文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作业:写 出 两 句 写 雪 的 古 诗 句。
第三单元
11 沁园春 雪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妖娆(  )分外(  )风骚(  )折腰(  )?
天骄(  )红装素裹(  )惟馀莽莽(  )
答案:yāo ráo fèn sāo zhé jiāo guǒ m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骚 骚动 骄奢 骄美
B.分析 折腰 欣赏 拆散?
C.大雕 雕刻 凋零 倜傥
D.腊月 蜡象 蜡烛 瓦喇
提示:A项中“骄美”中“骄”应改为“姣”。?
答案:A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节奏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提示:“引”是动词,与后面构成动宾关系。“无数英雄”与“竞折腰”又构成主谓关系。根据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结合意义关系划分。?
答案:A
4.填空。?
(1)“沁园春”是_______,“雪”是_______。?
(2)本文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来指_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帮助了解作家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词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1)词牌名 题目?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学才华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下列词语。?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一代天骄:
风流人物:
答案: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本文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补充原文中的句子。?
(1)望长城内外,______________;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
(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
答案:(1)惟馀莽莽 顿失滔滔?
(2)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江山如此多娇?
(4)数风流人物
3.这首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B.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贯穿全词。?
C.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议论、写景。?
D.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
提示:此题考查我们对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要结合上下阕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答案:A
4.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咏雪的名句。(一句即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它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胸怀广阔,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说两人所处的时代、境遇,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答案:柳诗中作者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快乐时光
赛 跑?
“你每次参加班里的赛跑,成绩都是10名以下,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不,今天我可能是冠军,最低也是亚军。”“真的吗?”“当然,今天这个项目只有我和明明报名参加比赛。”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题。?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是(  )?
A.夸张、排比、比喻
B.夸张、比喻、拟人
C.比喻、对偶、拟人
D.比喻、夸张、借代
提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是比喻,又是对偶,“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拟人。?
答案:C
2.对这首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
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D.《沁园春·雪》的下半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提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沁园?春 雪?》的下半阕,没有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只是写了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答案:D
3.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江山如此多娇?
C.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示:词的上阕写景,一般来说写景不会是主旨,那么“江山如此多娇”就不能选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一个过渡,是由景及人的联结,也不是主旨;“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识”也不是作者推崇了对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宏伟气魄,正是全词的主旨。?
答案:D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目,答案可以有多种。可以说运用了比喻,使得比较抽象的雪原生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运用了动态描写(化静态为动态),北国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生机蓬勃,中华民族前途光明。还可以说运用了对偶,使得音韵和谐。答案不求一致,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的手法。将雪后的山比作“银蛇”,将雪后的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形象。另外“舞”“驰”以动写静,增添了生机。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处在上阕的最后,一般来说就要考虑是不是过渡。?
参考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
(二)阅读九叶派诗人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完成6~7题。?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提示: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答案:D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提示:D项不恰当,“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答案:D
(三)阅读流沙河《草木篇》节选内容,完成第8题。?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的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了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8.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诗人通过白杨那种宁死不肯向谁弯腰的精神,赞美了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不卑躬屈膝的高贵品格。?
B.第二节写藤为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他人置于死地。?
C.两首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中的假恶丑,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态度和刚直人格”。?
D.《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巧妙衬托,在感情抒发上爱憎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
提示:D项的错误是发生在对表现手法的判定或确认上。这里显然是运用了托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而不是所谓的巧妙衬托。?
答案:D
深层探究?
9.请你举出几个(至少3个)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并说说他们为什么可以成为“风流人物”。
提示: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可以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如任长霞、杨利伟、袁隆平等,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简略叙述即可。?
答案示例:张瑞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无论是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东方的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传奇。?
黄昆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濮存昕 演员,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他用人们熟悉的微笑温暖着艾滋病患者的心,他紧握艾滋病患者的双手,传递着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传播着防治艾滋病知识,激发着人类战胜这个世界杀手的勇气。他把人们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再度回报给社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公众人物的号召力,承担起社会责任。
中考链接?
10.(2010浙江温州中考) 中国的成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请写出带十二生肖中动物名称的三个成语。
提示:首先明白十二生肖都有哪些,即使你不全知道,知道四五个应该没有问题,成语里只要含有十二生肖名称即可。?
答案示例: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马到成功、一马平川、鼠目寸光、亡羊补牢、杯弓蛇影、牛鬼蛇神等。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诗词较量
1945年8月28日上午11时许,毛泽东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同周恩来、王若飞,在蒋介石的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来到延安机场,乘飞机前往重庆。……
毛泽东的到来,轰动了山城,成千上万人为他的弃个人安危而不顾感动得热泪盈眶,蒋介石却措手不及。
艰难谈判的外围,拥簇着无数关切的人们。没有人能预见到,这次毛泽东的重庆之行,竟激起了诗坛的轩然大波。9月6日,毛泽东拜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即结识的老朋友柳亚子。柳欣喜异常,赠诗一首……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作,10月7日,毛泽东在红岩村手书旧作赠送给他,便是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柳亚子得到毛泽东的题赠后,不胜赞叹,深感毛氏“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因而忍不住“效颦技痒”,次韵相和。同时,他还特意邀来亲朋好友,一齐欣赏,使这首词被人们辗转传抄,不胫而走,很快轰动了重庆山城。后来,在重庆《新晚报晚刊》做副刊编辑的吴祖光读到这首词,当即将其于11月14日公开发表,并在词后按语如下:“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心中难以掩饰的推崇、赞许之意,溢于言表。它实际上已经成了共产党人宽广胸怀、高尚情操、及远大志向的一种象征,让主张进步的人们由衷感奋,雀跃不已,同时也使反动派惶恐异常,手足无措。它的发表出人意料地酿成了重庆文化界、乃至政界的一场诗坛大辩论。 蒋介石看到此词,起先是不信。…………
蒋介石派部下打听到毛诗获众口称赞,大为光火。他向陈布雷征询看法,陈氏由衷钦佩,如实相告:“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这更加剧了蒋介石的焦躁。他大发雷霆,下令组织易君左等一批国民党御用文人对这首词群起围攻,大肆发难,连篇累牍地辱骂毛泽东野心勃勃,词中比拟帝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想当帝王称王称霸。 蒋介石的这种作法理所当然地遭到进步文化界义正词严的揭露和驳斥。重庆的郭沫若、柳亚子,延安的黄齐生、晋察冀的邓拓等人,虽处于不同地域,但都不约而同地对毛泽东的这首词进行正确诠释和热情赞扬,批驳了国民党御用文人的浅薄无知和用心险恶,以为此词“豪情盖世,雄风浩荡”,“妙句拈来着眼高”。如此一辩一驳,让更多的人领悟了《沁园春雪》的深意,就连国民党政府内的某些官员也发自内心地承认毛泽东此词实为“千古绝唱”。
王若飞将重庆一些御用报刊攻击《沁园春雪》的词章和柳亚子的和词收集起来,于12月寄往延安。毛泽东阅后,一笑置之,转寄给黄齐生说:“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264页)国民党“批”既不成,又想出“比”的一招,希图组织人马写出比毛泽东更好的词,把共产党人的气势压下去。于是,国民党宣传部通知各地、各级党部,要求会吟诗作词者,每人都写几首《沁园春》,准备从中选出意境、气势和文笔都能超过毛泽东的。可是,征集上来的词作虽多,奈何均为平庸之作,尽管后来他们又在重庆、上海拉了几位“高手”凑数,终因成绩平平,拿不出手。后来台湾一位叫孟绝子的政论家,在谈到这件事时,不留情面地说:“可惜,国民党徒虽多,但多的只是会抓人、关人、杀人、捞钱的特务贪官,是只会写写党八股的腐孺酸丁级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学者。结果‘毛泽东级’的《沁园春》一直到逃离大陆时,国民党连一首还没有写出来。国民党的不自量力,正如陈毅在《斥国民党御用文人》词中所说:正是“燕处危巢,鸿飞寥廓,方寸荩楼怎比高?”“比”又自取其辱,最后,国民党终于不得不使出他们惯用的无赖招数——造谣,说毛泽东是“草寇”、“不学术”,他的《沁园春?雪》一词为柳亚子代笔等云云。这谣言,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早已不攻自破。何况还有香港学人黄霑在1993年的考证呢!那位居停香港同样也以歌词名世的学者经过对毛词与柳词的反复比较,认为柳亚子和词“气魄气韵,思想意境都大大不及毛泽东原词”,因而断言:“毛泽东词,不可能由柳亚子代笔,柳亚子写不出毛的气魄,尽管柳先生自己的确自视甚高。”这真是一件发人深省的文字公案。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3.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4.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课时:二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今天我们就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这位伟人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
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
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⑵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
①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要点: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
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总结,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