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模拟仿真卷语文试题(二)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21分)
小西同学参加了班级开展的“广西·印象”研学活动,以下是他的研学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 1~5题。
【壮锦】壮锦,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是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栩栩如生的秀物,华而不俗的搭配,色彩斑Ián( ),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和朴素的性格。凝聚着广西壮族儿女美好的向往,是广西人民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铜鼓】铜鼓是广西瑰丽文化中的一面旗帜。其历史源远流长,加之美观的造型,精细的纹饰,富有变化的形象,而备受世人青睐。 , 。在振奋人心的鼓点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中,壮族人民艺术生活得到了丰富。雄厚的鼓声,既传递着强烈的精神讯息,又展示着壮族儿女对于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的无限的敬畏与深厚情感。
【三江鼓楼】三江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楼内四根杉木,笔直挺拔,分别写着平安、财富、姻缘等吉祥的字,这座鼓楼建筑风格融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柔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时光悠悠,久经风雨却仍然坚不可摧的鼓楼见证了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广西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工匠们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
1.阅读“壮锦”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精湛( ) (2)斑lán( )
2.“壮锦”“铜鼓”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分)
(1)青睐:
(2)巧夺天工: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语段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
①和风习习颂新春 ②鼓声起欢天喜地 ③民歌音美传四方 ④铜鼓声声歌盛世
5.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凝聚着广西壮族儿女美好的向往,是广西人民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B.在振奋人心的鼓点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中,壮族人民艺术生活得到了丰富。
C.这座鼓楼建筑风格融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柔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D.时光悠悠,久经风雨却仍然坚不可摧的鼓楼见证了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下面是小西同学在“广西·印象”景点游览的推荐词,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填写内容。(10分)
广西印象 八桂大地风光旖旎。这里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① ,落英缤纷”描绘的百卉含英、姹紫嫣红的邕城美丽景象;这里有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② ,不觉船移”描绘的清澈见底的桂林的水;这里有陆游《游山西村》中“③ ,④ ”所述的深邃宁静、山环水绕的美丽村落,探访山川美景,心旷神怡。
八桂大地英才辈出。这里成长着民族英雄冯子材,他有着⑤ (作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⑥ ,西北望,射天狼”所述的驰骋沙场、抗击外侵、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这里成长着壮家忠烈韦拔群,他有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⑦ ,提携玉龙为君死”所言的投身革命、从容就义的满腔热血……缅怀先贤志士,信心与力量沛然而至。
“⑧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时代东风吹拂,八桂大地一派生机。我辈青年应继承先人之“⑨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情志,当以鲲鹏“水击三千里,⑩ ”(《北冥有鱼》)的雄飞之姿,开拓进取,一起开创八桂美好的未来。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刻在我们心里的好奇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的好奇心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越专注于某个领域,越会对常见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从孩童时候起,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用科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科学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图表:中小学生知道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
【材料三】
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我们以往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慢慢吸收水分。
(摘编自《南方日报》)
7.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的好奇心逐渐降低,是因为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而对常见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
B.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 17.2%的中学生和10.7%的小学生都表示没有兴趣,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C.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慢慢吸收水分。
D.孩子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创新,不要依赖解题套路,要用科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8.下列对“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科学家从孩童时期起,一直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B.孩子面对某种现象时,往往产生路径依赖,按照上次的路径去解决,这就是科学创新。
C.科学家在工作中常常保持一种“顽童”的心态,乐于尝试新的实验和方法。
D.科学家必须从小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
9.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用科学点亮好奇心。(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军 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 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张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爸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③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 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前叮嘱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只是这么多年,军毯的主人依旧没有着落。
⑦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⑧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⑨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退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10.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情节生动。请站在孙瑞斌的视角梳理与军毯相关的事件。(3分)
① →父亲讲述军毯往事→② →③
11.请认真阅读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从“人物描写、修辞手法、加点词表达效果”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3分)
角度: 赏析:
12.文章以“军毯”为标题,有什么妙处?(3分)
13.请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的含义和作用。(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自然景物反衬青春蹉跎而无奈的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B.词人用“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自己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C.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平日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D.这首词以怀旧、写景为主,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15.秋瑾在词的结尾发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的心声,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郑玄传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①。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注释】①马融:东汉著名经学家。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足肤皲裂而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执策而临之
D.乃召见于楼上 乃不知有汉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隆冬时节,作者手抄借来的书,十指冻僵了仍毫不懈怠,足见他求学之勤奋。
B.“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心无旁骛、艰苦求学的精神。
C.善用对比是甲文的特色之一,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我”求学的快乐。
D.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向马融学习,即使长时间没有得到马融亲自传授也不放弃。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19.甲文是写给马生的,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2分)
20.学习对青少年而言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很多同学也认为学习很苦、很累。了解了宋濂求学之苦与郑玄求学之苦后,你对学习之苦是否有新的认识?请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你的认识。(4分)
三、综合(10分)
21.班级开展“重读经典,‘从心’归来”读书活动。请你来参加。
(1)下面是同学们在读书活动中制作的读书卡,请你帮忙补充完整。(4分)
文学作品里的“回归”
书名 作者 主人公 情节 人物形象
《西游记》 ① 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后来唐僧落难,猪八戒义激美猴王,悟空回归救出唐僧。 ②
③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离开罗切斯特后,得知庄园失火、罗切斯特失明后回归。 勇于追求爱情与平等
《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 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后,回到人和车厂。 ④
(2)班委制作了一块“穿越时空”留言板,请你参加此项活动。从以下备选书中任选一本,给这本书的作者或书中人物留言,写写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2分)
备选书:《朝花夕拾》 《海底两万里》 《昆虫记》 《水浒传》
我选择《________》这本书,我想对________(填人名)说:_________。
(3)有同学说,茫茫书海,卷帙浩繁,而人生的时光是有限的,所以,书看过一遍就好,重读就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请你对此观点进行反驳,80字左右。(4分)
四、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
请以“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案:
1.(1)精湛(zhàn) (2)斑lán(斓)
2.栩栩如生 源远流长 振奋人心 风调雨顺(写出3个即可)
3.(1)它指的是铜鼓因其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纹饰精细、形象变化多端而备受世人喜爱和尊重。
(2)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4.④,①
5.(A)解析:A.成分残缺,应改为“壮锦凝聚着广西壮族儿女美好的向往”。
6.
广西印象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③山重水复疑无路,④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⑦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B)解析:B.根据材料二柱状图可知,大部分中小学生会受到科学家事迹的影响。“没有兴趣的”17.2%的中学生和10.7%的小学生属于少数,不能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8.(B)(2分)解析:B.根据材料一可知,孩子面对某种现象时,往往产生路径依赖,按照上次的路径去解决,不是科学创新。
9.①学习中避免“刷题”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倡创新和科学理解、吸收知识;②发挥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③加强科普宣传,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一点1分)
10.①父亲病中寻军毯→父亲讲述军毯往事→②父亲临终嘱托找军毯主人→③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
11.角度:人物描写(1分)赏析:生动描写了卧床的父亲见到军毯后的激动(1分),表现了军毯对父亲的非凡意义(1分)。
12.①点明了写作对象,揭示文章军民情深的主旨;②充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一点 1分)
13.含义:军毯承载的军民鱼水关系感动了几代人,军民鱼水关系代代传(2分)。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主题(2分)。
14.(D)解析:D.这首词不是以怀旧、写景为主,是在言志。
15.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悲伤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2分)。
16.(D)解析:A.有时;B.连词,表转折;C.拿;D.于是,就/竟然。
17.(C)解析:C.根据甲文第二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通过“我”和“同舍生”对比,突出“我”内心的追求,是“我”刻苦学习的动因,而非“突出‘我’求学的快乐”。
18.(1)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
(2)郑玄日夜探究诵读,不曾有过丝毫懈怠厌倦。
19.写自己的求学情形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1分),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读来更显亲切,平易近人,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1分)。
20.了解了宋濂求学之苦与郑玄求学之苦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1分)。宋濂借书,抄书,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1分);郑玄“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1分)。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有老师的细心辅导,这么优越的条件,不应该再说学习苦了(1分)。
【乙文参考译文】郑玄因为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才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读,不曾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恰好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专论占验术数的书,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人了。
21.(1)
文学作品里的“回归”
书名 作者 主人公 情节 人物形象
《西游记》 ①吴承恩 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后来唐僧落难,猪八戒义激美猴王,悟空回归救出唐僧。 ②重情义
③《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离开罗切斯特后,得知庄园失火、罗切斯特失明后回归。 勇于追求爱情与平等
《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 辛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后,回到人和车厂。 ④懦弱,向现实妥协
(2)【示例一】我选择《朝花夕拾》这本书,我想对藤野先生说:您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不仅深深影响了鲁迅先生,也感动了我们。【示例二】我选择《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想对凡尔纳说:您真不愧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您在小说里想象出来的“诺第留斯号”,今天已经实现了。【示例三】我选择《昆虫记》这本书,我想对法布尔说:您笔下的昆虫们太有趣了!您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昆虫以人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昆虫知识趣味盎然。【示例四】我选择《水浒传》这本书,我想对宋江说:英雄好汉们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有再多的本事都不能改变命运,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努力改变社会环境,个人命运才能扭转。(第二人称1分,留言内容与书籍内容有关联1分)
(3)示例:重读经典是有意义的(1分)。时光短暂,卷帙浩繁,阅读就更需要有选择,经典凝聚智慧精华,是首选(1分)。且重读经典让读者对经典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读者的阅历发生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1分)。重读经典,“温故而知新”,会让我们有更多更深入的收获(1分)。
22.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