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2.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同学知道法国有《人权宣言》、美国有《独立宣言》,宣言一是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是指宣告、声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看看陶行知先生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2.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和爱国者。他曾任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等职务。1923年与朱其慧、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
3.文体解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保护和培育创造力。
2.比照思路,明晰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批驳的观点又有哪些呢?
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创造
批驳的观点:①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④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研读课文,辩证深思
1.精读探究
(1)阅读第3、4段以及第13段,探究作者在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没有创造力的可悲”这两个分论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①第3、4段: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在刀法之交响中,投人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面龙点睛。
也是: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教育比作雕像,将教育方法比作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②第13段: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预设: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用“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力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2)阅读第5—11段,探究作者批驳错误观点时所采取的方法。
6段:……但是就在这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9段:……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构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10段:……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预设:
知识链接: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在这一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运用了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让文章气势磅礴。
品读语言,感受魅力
1.本文题为《创造宣言》,旨在宣传号召人们去创造。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具号召力?
预设:
(1)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如: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三个排比,非常有气势地论证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能创造的观点。
(2)运用短句,急促有力,具有鼓动性、号召力。比如: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3)运用比喻,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4)富有激情地反问、呼告。比如: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2.你认为文中哪一段最不具号召力?
预设:
第13段讲述东山樵夫的这一段,全段运用比喻,讲述故事,节奏放缓,显然缺乏号召力。
3.既然缺乏号召力,作者为何会如此安排这一段呢?
预设:
本文是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稿,既要有激情,也要有趣味。讲故事既可以放缓节奏,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兴趣。张弛有度,这样文章显得不疾不徐。
探究思辨,实践“创造”
文章中泰山上的“先知先觉的小树苗”没有质疑就相信了东山的樵夫,于是被砍烧,浪费了天赋。陶行知先生也暗示我们要创造,就要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日常学习中就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1.作者驳论的五个错误观点中,哪一段所列举的反例缺乏严密性?
预设:首先,第9段中作者举出不识字的慧能的例子来驳斥“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观点,但是“不识字”不能说明无能,在逻辑上缺乏严密性。其次,该段中作者用“蚕吃桑叶,尚能吐丝”类比人吃白米饭不能一无贡献,蚕吐丝是动物本能,不是创造。用动物本能与人类创造类比,显然缺乏严密性。
课堂小结
《创造宣言》深刻阐述了创造的价值与必要性。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应勇于追求创新,挑战未知。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有力的论证,强调了创造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在未来能发挥创造潜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