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卷
地 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2、3+地球地图+世界地理(至亚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地自地质历史时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地层,地层间岩性复杂,该地地表很少有河流沉积物。下图为该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区域众多地层交错分布,主要是该区域( )
A. 海陆来回变迁 B. 地壳运动活跃
C. 岩浆活动频繁 D. 变质作用强烈
2. 该区域很少有河流沉积物的原因是( )
A. 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B. 地表遭受剥蚀较严重
C. 地势平坦,沉积物少
D. 河流侵蚀能力较弱
3. 各地层间岩性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岩石类型 B. 地层厚度 C. 海拔高度 D. 沉积环境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西北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反气旋)移动位置密切相关,下图为某月副热带高压在西北太平洋的位置示意图(实线圈表示副热带高压范围),甲处有台风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4.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台风在海上的移动方向最可能为( )
A. 向西 B. 向东 C. 向南 D. 向北
5. 图示月份( )
A. 南半球西风带的位置偏南 B. 贵州大部多低温阴雨天气
C. 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D. 西伯利亚高压势力较强大
6. 根据大气环流原理,若图示副热带高压较平常年份势力增强,则北半球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副高位置偏南 B. 盛行西风减弱
C. 东北信风减弱 D. 赤道低压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常出现地表下陷现象,形成众多低于周边的“地坑”,“地坑”深度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地坑”内的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下图为西伯利亚某“地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7. 西伯利亚“地坑”形成原因是( )
A. 地壳断裂下陷 B. 地下冻土融化 C. 天外陨石冲击 D. 流水侵蚀地表
8. “地坑”内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地坑”内( )
A 地表起伏较大 B. 水分含量较多 C. 热量相对不足 D. 土壤肥力较低
9. 图示“地坑”周边的地带性植被可能为( )
A. 落叶阔叶林 B. 稀树草原 C. 常绿阔叶林 D. 针叶林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和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甲地比乙地气温高0.6℃,但比戊地气温低0.6℃。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乙地的海拔为( )
A. 100米 B. 500米 C. 700米 D. 900米
11. 丙、丁两地的温差最可能是( )
A. 0.6°C B. 2.0°C C. 2.5°C D. 3.8°C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琵琶湖湖水逐渐富营养化,发生了蓝藻暴发现象。下图为1983~2016年琵琶湖蓝藻暴发年际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由图可知,琵琶湖( )
A. 每年都有蓝藻暴发现象 B. 蓝藻暴发最多的水域数量大约有45个
C. 水体富营养化逐渐严重 D. 蓝藻暴发水域数量与天数大致呈正相关
13. 琵琶湖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会导致湖区( )
A. 水生生物减少,湖水透明度提高 B. 营养物质增多,渔获量增加
C. 水草大量繁殖,湖水含氧量降低 D. 蒸发量增大,湖泊最终干涸
截止2022年4月14日,全球人口数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中国(14.47亿)、印度(14.03亿)、美国(3.34亿)、印度尼西亚(2.78亿)和巴基斯坦(2.28亿)。读2021年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比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人口最多大洲是( )
A. 亚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 南极洲
15. 图示丁国最可能是( )
A. 印度 B. 缅甸 C. 埃及 D. 韩国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河源海拔4737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河西走廊,与党河等河流共同组成疏勒河流域,流域内有冻土分布。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疏勒河流域径流量变化明显。图1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1956~2021年疏勒河月径流量分配图。
(1)说出疏勒河的主要补给类型。
(2)据图说出1956~2021年疏勒河径流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导致其径流量变化的原因。
(3)指出疏勒河径流量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境内瓷土矿丰富,是我国四大“瓷都”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景德镇就开始制陶,宋景德元年这里成为我国瓷器中心。20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瓷器年产量曾占全国的20%。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21世纪初期,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以“文化渗透城市”为导向,在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市民生活融为一体。下图为景德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景德镇成为我国“瓷都”的有利条件。
(2)推测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可能原因。
(3)简述景德镇转型模式对其他“瓷都”的借鉴意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随着气候变暖,陆地的面积会越来越小,未来人类的生存可能会越来越困难。如果把现有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且陆地最高处变为海洋最深处,海洋最深处变为新陆地的最高处,这个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1)说明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的海陆分布状况。
(2)推测相互转换后太平洋陆地40°N~60°N的大陆西岸是否能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并简述理由。
(3)指出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地球最寒冷的区域,并简析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然橡胶树是一种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树根浅、枝条脆,对水、肥需求量大,怕溃水,在温度5节以下易受冻害。天然橡胶是制造轮胎、水管、手套、气球等产品的重要原材料,在工业、国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国,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下图为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述印度尼西亚发展天然橡胶树种植有利自然条件。
(2)每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出现两个高产期,简述其原因。
(3)近年来,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试分析这样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
影响。
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卷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2、3+地球地图+世界地理(至亚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某地自地质历史时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地层,地层间岩性复杂,该地地表很少有河流沉积物。下图为该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区域众多地层交错分布,主要是该区域( )
A. 海陆来回变迁 B. 地壳运动活跃
C. 岩浆活动频繁 D. 变质作用强烈
2. 该区域很少有河流沉积物的原因是( )
A. 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B. 地表遭受剥蚀较严重
C. 地势平坦,沉积物少
D. 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
3. 各地层间岩性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岩石类型 B. 地层厚度 C. 海拔高度 D. 沉积环境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当地壳运动活跃时,地层间因内力作用会发生变位或变形,导致不同地层间不再平行或垂直分布,更多呈现交错分布,B正确;海陆来回变迁会使不同沉积地层呈水平或垂直方向有规律的分布,A错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主要改变地层岩石类型,对地层间位置关系影响小,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故地势起伏大,且有断层分布,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强,地表普遍遭受剥蚀,河流沉积物难以在该区域保留,AD错误,B正确;该区域多沉积岩,只是岩层易被侵蚀,C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各岩层沉积地质年代不同,各地地质年代气候、海陆环境等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导致地层间岩性复杂,D正确;岩石类型、地层厚度及海拔高度与各地层间岩性复杂关系不大,排除ABC。故选D。
【点睛】沉积岩相同,说明当时沉积环境相同,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等。不同的沉积环境,形成不同的沉积岩。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西北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反气旋)移动位置密切相关,下图为某月副热带高压在西北太平洋的位置示意图(实线圈表示副热带高压范围),甲处有台风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4.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台风在海上的移动方向最可能为( )
A. 向西 B. 向东 C. 向南 D. 向北
5 图示月份( )
A. 南半球西风带的位置偏南 B. 贵州大部多低温阴雨天气
C. 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D. 西伯利亚高压势力较强大
6. 根据大气环流原理,若图示副热带高压较平常年份势力增强,则北半球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副高位置偏南 B. 盛行西风减弱
C. 东北信风减弱 D. 赤道低压增强
【答案】4. A 5. C 6. D
【解析】
4题详解】
副热带高压南侧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以偏东风为主,台风受偏东风的影响,可能向西移动,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图示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30°N附近,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此时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盛行东南风,C正确;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A错误;贵州冬季受准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天气,B错误;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气温高,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弱,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副热带高压由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经分流下沉形成,若副热带高压较平常年份势力增强,则赤道地区上升气流增多,向两侧分流下沉多,说明赤道低压增强,D正确;副热带高压在30附近向南北分流,分别形成低纬信风和中纬盛行西风,故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和东北信风增强,BC错误;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其在北半球位置偏北,A错误,所以选D。
【点睛】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会发生南北移动,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常出现地表下陷现象,形成众多低于周边的“地坑”,“地坑”深度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地坑”内的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下图为西伯利亚某“地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7. 西伯利亚“地坑”形成原因( )
A. 地壳断裂下陷 B. 地下冻土融化 C. 天外陨石冲击 D. 流水侵蚀地表
8. “地坑”内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地坑”内( )
A. 地表起伏较大 B. 水分含量较多 C. 热量相对不足 D. 土壤肥力较低
9. 图示“地坑”周边的地带性植被可能为( )
A. 落叶阔叶林 B. 稀树草原 C. 常绿阔叶林 D. 针叶林
【答案】7. B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西伯利亚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下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地下冻土层融化,融化后的土层开始坍塌,导致地表下陷,形成“地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地坑”由冻土融化后下陷形成,冻土融化后的水分进入“地坑”,且“地坑”地势较周边低,流水易在此汇集,形成洼地,水分含量较多,不利于植物扎根和吸收养分,导致植被长势远不及其周边地区,B正确,“地坑”形成后最明显改变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地表起伏程度、热量、肥力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西伯利亚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地带性植被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植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类活动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生长状况。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和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甲地比乙地气温高0.6℃,但比戊地气温低0.6℃。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乙地的海拔为( )
A. 100米 B. 500米 C. 700米 D. 900米
11. 丙、丁两地的温差最可能是( )
A. 0.6°C B. 2.0°C C. 2.5°C D. 3.8°C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片数据分析计算,甲地气温为12-(12-8.4)/2=10.2℃,甲地比乙地气温高0.6℃,比戊地气温低0.6℃,则乙地气温为10.2-0.6=9.6℃,戊地气温为10.2+0.6=10.8℃,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则等高距应该是(10.8-9.6)/0.6×100=200米,因此,乙地海拔应为300+2×200=700米,故C项正确;A、B、D选项的数值与计算结果不符,以上三个选项均错误。本题应选C。
【11题详解】
根据图片和上题分析可知,等温距为(12-8.4)/2=1.8℃,等高距为200米,通过计算可知丙地温度范围是4.8℃~6.6℃;通过分析等高线可知,丁地海拔应为1100~1300米,左侧12℃的等温线和右侧的300米等高线重合,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由此可知乙地海拔为700米,气温为9.6℃;根据乙地温度可知,丁地温度范围是6℃~7.2℃,通过计算可知丙,丁两地温差范围应为0.6℃~2.4℃。故B项正确,ACD项与计算结果不符,以上三项均错误。本题应选B。
【点睛】通常情况下,在对流层中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相邻的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琵琶湖湖水逐渐富营养化,发生了蓝藻暴发现象。下图为1983~2016年琵琶湖蓝藻暴发年际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由图可知,琵琶湖( )
A. 每年都有蓝藻暴发现象 B. 蓝藻暴发最多的水域数量大约有45个
C. 水体富营养化逐渐严重 D. 蓝藻暴发水域数量与天数大致呈正相关
13. 琵琶湖水体富营养化可能会导致湖区( )
A. 水生生物减少,湖水透明度提高 B. 营养物质增多,渔获量增加
C. 水草大量繁殖,湖水含氧量降低 D. 蒸发量增大,湖泊最终干涸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当蓝藻暴发天数增多时,出现蓝藻的水域数量也相应增加,故蓝藻暴发水域数量与天数大致呈正相关,D正确;1984年和2013年没有暴发蓝藻,A错误;根据右侧纵标可知,蓝藻暴发最多时的水域数量约有13个,B错误;蓝藻暴发天数和数量呈年际波动变化,不能说明湖区水体富营养化逐渐严重,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湖区喜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水草大量繁殖,水草过多会覆盖湖区,且水草根系腐烂会污染水质,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A错误。水草过多会大量消耗湖水中的氧气,导致含氧量降低,C正确。进而使湖区鱼类减少,渔获量减小,B错误;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和水体富营养化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水污染的防治: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⑤增加水体流动性;⑥加强监测和预报。
截止2022年4月14日,全球人口数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中国(14.47亿)、印度(14.03亿)、美国(3.34亿)、印度尼西亚(2.78亿)和巴基斯坦(2.28亿)。读2021年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比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
A. 亚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 南极洲
15. 图示丁国最可能( )
A. 印度 B. 缅甸 C. 埃及 D. 韩国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世界人口数排名前5的国家中,除了美国,其他4个都位于亚洲,且中国与印度的人口远多于其他国家,可推测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丁国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即人口出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印度、缅甸、埃及、德国四个国家中,前面三个均为发展中国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发展中国家一般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一般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河源海拔4737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河西走廊,与党河等河流共同组成疏勒河流域,流域内有冻土分布。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疏勒河流域径流量变化明显。图1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1956~2021年疏勒河月径流量分配图。
(1)说出疏勒河的主要补给类型。
(2)据图说出1956~2021年疏勒河径流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导致其径流量变化的原因。
(3)指出疏勒河径流量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等。
(2)变化特征:(各月)径流量增加,年内径流量变化增大。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气温升高,大气对流增强,区域降水增加;气温升高,部分地下冻土融化,地下水补给增多;夏季气温增幅明显大于冬季,夏季疏勒河接受的补给量大于冬季,导致年内径流量变化增大等。
(3)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增大;蒸发(蒸腾)增加;下渗量增加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疏勒河为材料,考查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因为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且海拔高,山上有大量积雪和冰川,在气温升高时会融化形成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所以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补给的常见来源之一,疏勒河流域有冻土,冻土融化等也会形成地下水补给河流;该地区也会有大气降水直接补给河流。
【小问2详解】
变化特征:通过观察图 2 中不同年份各月径流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体上各月径流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各月之间的差距有变大的趋势,即年内径流量变化增大。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高山上的冰雪大量融化,这就导致冰雪融水补给增多,从而径流量增加;气温升高会使大气的对流活动更活跃,降水可能增加;气温升高使冻土融化,增加地下水补给;而夏季气温升高更明显,夏季获得的补给比冬季增加得多,这就使得年内各月径流量的差异变大。
【小问3详解】
径流量增大后,直接表现就是地表径流增大;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径流也会相应增大;有了更多的水分,蒸发(包括植物蒸腾)的水量也会增加;而水的下渗量也会因为水量增加而变大。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疏勒河径流量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境内瓷土矿丰富,是我国四大“瓷都”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景德镇就开始制陶,宋景德元年这里成为我国瓷器中心。20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瓷器年产量曾占全国的20%。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21世纪初期,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以“文化渗透城市”为导向,在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市民生活融为一体。下图为景德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景德镇成为我国“瓷都”的有利条件。
(2)推测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可能原因。
(3)简述景德镇转型模式对其他“瓷都”的借鉴意义。
【答案】(1)原材料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2)原料(瓷石、高岭土等)、燃料(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会逐渐枯竭;生产陶瓷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高;传统经验丰富,现代科技发展慢;其他地方同类产品的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压力大。
(3)产业结构多元化;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融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景德镇瓷业发展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主要从原料、市场、交通、品牌效应等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材料,景德镇境内瓷土矿丰富,陶瓷产业原料丰富;根据图中信息,景德镇有公路、铁路等分布,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水源丰富;景德镇我国四大“瓷都”之一,知名度高,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广阔。
【小问2详解】
景德镇瓷业规模不断萎缩的原因主要从原料、环境、技术、市场角度分析。从陶瓷生产原料角度分析,原料(瓷石、高岭土等)、燃料(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开采利用过度会逐渐枯竭;陶瓷生产对环境具有一定破坏,在生产陶瓷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高;从技术角度分析,生产陶瓷以传统方式为主,传统经验丰富,现代科技发展慢;从市场角度分析,其他地方同类产品的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压力大。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景德镇踏上转型发展之路,以“文化渗透城市”为导向,在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将工业遗产、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因此之前以陶瓷产业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将老工业区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了工业遗址,发展了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产业融合。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随着气候变暖,陆地的面积会越来越小,未来人类的生存可能会越来越困难。如果把现有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且陆地最高处变为海洋最深处,海洋最深处变为新陆地的最高处,这个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1)说明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的海陆分布状况。
(2)推测相互转换后太平洋陆地40°N~60°N的大陆西岸是否能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并简述理由。
(3)指出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地球最寒冷的区域,并简析原因。
【答案】(1)陆地将连为一体;陆地约占71%,海洋约占29%;有亚欧非、美洲、南极洲三个大洋等。
(2)不能形成大面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理由:互换后太平洋陆地40°N~60°N大陆西岸将有日本海沟变成的东北一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分布,山脉阻挡西风,使温带海洋性气候狭长的分布在大陆西岸。
(3)最寒冷的区域:北冰洋大陆。
原因:纬度高,太阳高度小,气温低,有极夜现象;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高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涉及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的海陆分布状况、相互转换后太平洋陆地40°N~60°N的大陆西岸是否能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理由、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地球最寒冷的区域及原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目前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陆地和海洋相互转换后,陆地约占71%,海洋约占29%;目前海洋互相连通,相互转换后,陆地将连为一体;目前亚欧非大陆变为亚欧非大洋,美洲大陆变为美洲大洋,南极洲大陆变为南极洲大洋,因此将会形成亚欧非、美洲、南极洲三个大洋。
【小问2详解】
陆地和海洋互换后,日本海沟变成东北一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并分布于太平洋陆地40°N~60°N大陆西岸,该山脉海拔很高,对西风的阻挡作用显著,使温带海洋性气候被局限在大陆西岸的狭长地带,而无法形成大面积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小问3详解】
纬度是影响气温的首要因素,纬度越高,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气温越低,且极圈内部有极夜现象,长时间没有太阳光照,没有热量来源,因此位于极圈内的北冰洋大陆最冷;北冰洋大陆纬度高,气温低,地表被冰雪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使得近地面区域获得的热量少,加剧气候的寒冷程度。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然橡胶树是一种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树根浅、枝条脆,对水、肥需求量大,怕溃水,在温度5节以下易受冻害。天然橡胶是制造轮胎、水管、手套、气球等产品的重要原材料,在工业、国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国,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下图为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述印度尼西亚发展天然橡胶树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每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出现两个高产期,简述其原因。
(3)近年来,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橡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试分析这样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
影响。
【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风力较小;大多数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适当,有利于排水;火山灰形成的土壤肥沃等。
(2)印度尼西亚地跨南北半球,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南北半球不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印度尼西亚的橡胶生产规律也具有南北不同的特点,受气候影响,北半球的高产期与南半球的高产期不同。故每年会出现两个高产期。
(3)原始林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橡胶树根浅,涵养水源能力低,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地表径流变化大,易形成洪涝等自然灾害。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区域地貌形成的过程,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橡胶树是热带植物,喜欢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的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26-27°C,在20-30°C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和产胶,不耐寒,在温度5°C以下即受冻害。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mm,但不宜在低湿的地方栽种。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读图可知,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符合生长习性:喜欢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的土壤);大多数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适当,排水较好;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火山灰形成肥沃的土壤(符合生长习性:适于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
【小问2详解】
读图,印度尼西亚地跨南北半球,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南北半球不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印度尼西亚的橡胶生产规律也具有南北不同的特点,赤道南北的产胶区的雨季和落叶期和高产期分布特点如下:赤道北部12-2月份为高产期,8--11月雨季,3一5月份为落叶期;赤道南部:4一7月份高产期,8一10落叶期,12一2月份雨季。根据南北气候不同而形成的印尼产胶变化规律来看,高峰期出现在6-8月份和1月份。受气候影响,北半球的高产期与南半球的高产期不同。故每年会出现两个高产期。
【小问3详解】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从材料中橡胶树的特点和所学的有关自然环境整体性入手分析。天然橡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就会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原始林地面积减少,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天然橡胶树单一种植,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橡胶树单一种植,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材料提到“橡胶树根浅”结合大多数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弱,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树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地表径流变化加大,易形成洪涝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