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高2021级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 良渚文化早期,玉琮是部落祭祀神明祖先的法器,由特定的高等级巫师使用:到良渚文化中晚期,玉琮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彰显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玉琮常作为重要的随葬品。玉琮功能的变化可用于说明( )
A. 文明起源的多元 B. 神权影响的消亡
C. 专制王权的形成 D. 社会文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玉琮在良渚文化早期是部落祭祀神明祖先的法器,到良渚文化中晚期,玉琮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彰显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玉琮常作为重要的随葬品。由祭祀法器到彰显地位权力再到随葬品,这种功能变化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在进步,D项正确;文明起源多元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神权影响的消亡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专制王权此时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北宋初(960年) 景德(1004-1007年) 皇佑(1049-1053年) 南宋庆元(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A 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 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 统治范围日益扩大 D. 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宋朝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尤其是为分散机构权力,机构设置重叠,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A项正确。乡村基层治理人员不属于官僚,排除B项;南宋偏安于南方,统治范围日益缩小,排除C项;世家大族荫袭严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 乾隆年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外来棚民种苞谷,引起了纠纷和诉讼。对此,政府要求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棚民或分年退山或入籍编甲,此后“禁止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该案件可以说明( )
A. 人口膨胀激化人地矛盾 B. 地方宗族势力影响扩大
C. 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 D. 物种革新导致生态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安徽徽州休宁程氏家族因私自租让山场给棚民而发生纠纷,政府进行了处理,说明清朝存在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宗族与棚民之间的矛盾,并未涉及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处理意见并未偏向地方宗族势力,无法说明地方宗族势力影响扩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法说明物种革新导致生态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 牛栏岗歃血盟誓后选出的三元里十三乡三位领袖人物,一位是举人,一位是监生,一位是成功号召十余“社学”的能人,他们聚成了一百零三乡的抗英涌潮。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士绅成为反侵略的主力 B. 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
C. 传统教育蕴含担当精神 D. 乡里抗英的保守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外来侵略,知识分子号召和组织百姓抵御外来侵略,这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教育蕴含担当精神,C项正确;士绅成为反侵略的领导人物,但并不是主力,排除A项;材料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教育蕴含担当精神,未体现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三元里人民的反抗精神,“乡里抗英的保守落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世纪20年代,大兴车行聘请2名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在自制部分零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关键部件组装自行车,畅销市场。这说明( )
A. 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 B. 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崛起
C. 近代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D. 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材料中大兴车行主要依靠聘请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来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虽然自制部分零件,但也需要配以进口关键部件,这都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在技术、零部件等方面对外国的依赖,反映出民族工业基础薄弱,C项正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自行车组装,不能体现重工业崛起,排除B项;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在当时远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7. 列宁曾表示“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下列做法符合列宁论述的是( )
A. 指导五四运动 B. 开展土地改革
C 领导抗日战争 D. 进行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可知,列宁主张解决农民问题,并且反对封建,与之符合的是土地改革,也是为了解决农民对土地的需要,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排除A项;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材料“反封建”不符,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是反对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是1959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电影《青春之歌》片头,特意呈现了渲染中国艺术传统中重要文化象征荷花的画面镜头,以寓意革命者在乱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格。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A 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兴 B. 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C. 革命理念的民族化表达 D. 极左思潮影响艺术创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青春之歌》呈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重要文化象征荷花的画面镜头,寓意的确是革命者在乱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格,即用中国传统理念表达革命品质,说明革命理念的宣传采用了民族化的表达方式,C项正确;电影表达的实质是革命思想,不能说明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兴,排除A项;仅用一部电影不能说明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排除B项;极左思潮影响艺术,主要是在文革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在古代雅典,许多学者、文人,如哲学家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等,都是优秀的运动家或锦标获得者。凡在运动会上夺标的,国家出资为其立像,并刻上他的名字,如米隆的《掷铁饼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城邦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 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C. 尚武观念推动对外扩张 D. 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凡在运动会上夺标的,国家出资为其立像,并刻上他的名字”可知,古希腊城邦对优秀的运动员刻碑立像,其中包括一些哲学家、学者等,这有利于促进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传播及发展,A项正确;“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与史实不符,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尚武观念与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 B. 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
C. 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 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16-18世纪时欧洲社会变革的时期期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启蒙运动、政治革命等,中国热的出现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B项正确;中国热的出现的确有利于人文精神复兴,但这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影响,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中国热是属于东学西渐,排除C项;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夸大了中国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有学术研究主张以英国的工业化为典范,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规律作为衡量其他各国工业化成败的参照。据此,人们发现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都比较“缓慢”,因此得出了法国工业化失败的结论。这种研究思路与认识( )
A. 旨在强调英国科技的先进性 B. 科学评估了法国近代化进程
C. 未能全面把握世界经济格局 D. 忽视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以英国的工业化为典范,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规律作为衡量其他各国工业化成败的参照”及所学知识可得,其他国家完全依照英国典范,如果符合就是成功,如果不完全符合就是失败的,这样的参考标准,不能灵活的处理世界各国的不同国情,法国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能跟英国发展路线一模一样,忽视了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科技的先进程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样的标准评价法国不科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世界经济格局的状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 20世纪40年代,一种崭新文学流派令世人耳目一新。其在表达内容上,注重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潜在的意识世界;在表现方法上,采用荒诞、梦幻和反逻辑、反理性等手法。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是( )
A. 《巴黎圣母院》 B. 《百年孤独》
C. 《战争与和平》 D. 《人间喜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采用荒诞、梦幻和反逻辑、反理性等手法”可知是现代主义手法,《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B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A项;《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C项;《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周礼 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提倡早婚。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东汉末年的徐干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到了宋朝,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摘编自崔乃琪,陶器《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 初期人口(百万) 末期人口(百万) 年均增长人数 年均增长率(%)
1816—1846 30.0 35.4 180,000 0.55
1846—1866* 35.4 37.4 100,000 0.27
1866—1886** 36.5 37.9 70,000 0.19
1886—1901 37.9 38.4 33,000 0.08
(备注:1866*排除尼斯和萨瓦1886**排除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法国还是农业为主的国家,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土地被分得过于破碎。……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宋严萍《十九世纪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及原因》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摘编自王军《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人口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口治理认识。
【答案】(1)特征:重视人口增长和人口品质;鼓励人口迁徙;重视人口调查。
价值:有利于增加人口。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力。
(2)趋势:总人口持续增长。但是增长率持续下降。
原因:人口过剩;《民法典》对于遗产继承的规定;精英教育的发展;工农业发展缓慢
(3)应该落实生育支持;积极应对老龄化;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人口规模转化成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第一问,根据材料“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得出重视增值人口和人口品质。根据材料“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得出重视人口管理。根据材料“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得出重视人口调查。根据材料“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得出鼓励人口迁徙。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第一问,根据表格可得出趋势为总人口持续增长,但是增长率持续下降。第二问,根据材料“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得出人口过剩。根据材料“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得出《民法典》对于遗产继承的规定。根据材料“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得出精英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得出法国工农业发展缓慢。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得出应该落实生育支持,积极应对老龄化,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人口规模化转化成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会带来新的岗位和职业。以下是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的马克思关于青年人的职业选择的论述。
青年选择职业除了要考量内心的向往和感受,更要考虑社会的主流和需要。伟大的东西不是因为它的名利伟大而著称于世,而是由于它的价值伟大而彪炳千古。因为一个人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作为全人类一份子的他才会在工作中完善自我,让自己更加幸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倡导青年们在职业选择中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为了实现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联动谱写绚丽华章。
根据材料信息,选择世界史或中国史的一个阶段,举出该阶段一个能体现“社会主流和需要”的职业,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有力、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
阶段: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职业:钢铁工人。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制定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钢铁工业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该行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工业化的速度。因此,钢铁工人是新中国初期重要而光荣的职业。
示例2:
阶段:欧洲工场手工业时期职业:包买商人。说明: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正在起步阶段,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没有明显分开,基本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商人为了得到稳定的货源,便统一提供原料,交由劳动者去加工为成品。这样在包买商业劳动者之间便建立了雇佣关系,雇佣制的广泛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世界史或中国史(世界或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时间没有限制,地点也没有限制,能体现该阶段一个能体现“社会主流和需要”的职业即可。学生选择的史实,可以说明清楚即可。例如:选择中国现代史1953-1957年间的一五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进行工业化的过程可得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职业:钢铁工人。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制定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钢铁工业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该行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工业化的速度。因此,钢铁工人是新中国初期重要而光荣的职业。示例2:结合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前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知识可得出阶段:欧洲工场手工业时期职业:包买商人。说明: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正在起步阶段,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没有明显分开,基本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商人为了得到稳定的货源,便统一提供原料,交由劳动者去加工为成品。这样在包买商业劳动者之间便建立了雇佣关系,雇佣制的广泛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二)选做题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系统介绍了国外的教育法制、学规等,为我国清末制定学制提供了参照蓝本。清末教育改革始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5年,清政府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1905年,清廷成立了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学部规定任何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同时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过程曲折;中央政府主导;建立全国性学制系统;与选官制度变革相配合;重教育行政体系建构;受传统与西方思想影响。
(2)影响:形成了新的教育系统,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废除科举和注重实业教育,有利于近代人才培养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世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但教育宗旨受封建思想束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特点:由材料中“1905年,清政府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1905年,清廷成立了学部”可知,中央政府主导;由“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可知,建立全国性学制系统;由“1905年,清政府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1905年,清廷成立了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可知,与选官制度变革相配合;重教育行政体系建构;由“学部规定任何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同时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可知,受传统与西方思想影响;综上还可以得出,过程曲折。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影响:结合所学可以从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两个角度分析,积极影响方面: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人才培养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足之处方面,教育宗旨受封建思想束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地理位置上,坦桑尼亚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前线阵地。赞比亚与坦桑尼亚领导人商议要修建一条连接两国铜矿区到出海口的铁路。最初,坦赞两国将援助的希望寄予西方国家和苏联,然而,西方的冷淡和苏联的拒绝使坦桑尼亚很快转向中国寻求帮助。1965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高屋建瓴,决定答应援建坦赞铁路。1970年~1975年,中国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不仅向两国提供了约10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还提供了价值数亿的设备,动用了5万余人次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参与建设。1975年,全长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全线贯通。坦赞铁路被非洲人民称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成为中非友好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外交部《中非关系史上的丰碑——援建坦赞铁路亲历者的讲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意义。
【答案】(1)背景:非洲独立运动快速发展;美苏在第三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毛泽东高屋建瓴的决策。(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60、70年代出现与非洲国家建交高潮);是中非友好的历史见证;为第三世界合作树立了典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非洲、中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非洲独立运动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经济、技术和政治上的困境;根据材料“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示:西方帝国主义不干的事,我们帮着你干,而且我们干的话,会干得很漂亮”和所学可知,美苏在第三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基本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据材料“1961年,中国与坦噶尼喀建交”可知,中非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非洲、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到 1976 年建成,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 100万吨,派出技术人员约5万人次(其中牺牲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中国员工将近70位),总投资约 10 亿元人民币”和所学可知,可从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巩固非洲独立运动成果、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非友好合作的深入、为第三世界合作树立了典范及构筑了坦赞铁路精神等角度进行分析。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陈云写了《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提出在大力发展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市场经济作为补充,但是这种补充应该是积极的。在陈云看来,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不能离开计划经济,但是单靠计划是不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因此,必须要依靠市场经济来给社会主义经济增加活力。陈云在1982年,进一步论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鸟笼经济”。陈云用“鸟”和“鸟笼”来形容计划和市场。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在引入市场经济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不能脱离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市场调节只能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之下发挥作用。
——马娟娟《陈云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陈云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思想,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云197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答案】(1)核心思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是“鸟”,市场是“鸟笼”。
背景: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早已暴露;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已经展开。
(2)进步性:实事求是,突破教条,探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进程,为后来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系统总结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解析】
【详解】(1)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中“大力发展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市场经济作为补充”“必须要依靠市场经济来给社会主义经济增加活力”“陈云用‘鸟’和‘鸟笼’来形容计划和市场”等信息可知,1979年陈云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是“鸟”,市场是“鸟笼”。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1979年陈云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为,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早已暴露,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已经展开。
(2)进步性:根据材料中“社会主义不能离开计划经济,但是单靠计划是不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在引入市场经济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不能脱离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市场调节只能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之下发挥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实质、影响等方面辩证分析1979年陈云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可得出,其实事求是,突破教条,探索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进程,为后来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系统总结奠定了基础,同时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树德中学高2021级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 良渚文化早期,玉琮是部落祭祀神明祖先的法器,由特定的高等级巫师使用:到良渚文化中晚期,玉琮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彰显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玉琮常作为重要的随葬品。玉琮功能的变化可用于说明( )
A. 文明起源的多元 B. 神权影响的消亡
C. 专制王权的形成 D. 社会文明的发展
2.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3. 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北宋初(960年) 景德(1004-1007年) 皇佑(1049-1053年) 南宋庆元(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A. 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 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 统治范围日益扩大 D. 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4. 乾隆年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外来棚民种苞谷,引起了纠纷和诉讼。对此,政府要求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棚民或分年退山或入籍编甲,此后“禁止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该案件可以说明( )
A. 人口膨胀激化人地矛盾 B. 地方宗族势力影响扩大
C. 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 D. 物种革新导致生态恶化
5. 牛栏岗歃血盟誓后选出的三元里十三乡三位领袖人物,一位是举人,一位是监生,一位是成功号召十余“社学”的能人,他们聚成了一百零三乡的抗英涌潮。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士绅成为反侵略的主力 B. 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
C. 传统教育蕴含担当精神 D. 乡里抗英的保守落后
6. 20世纪20年代,大兴车行聘请2名外国技工,进口钢管和接头,组装自行车;润大车行在自制部分零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关键部件组装自行车,畅销市场。这说明( )
A. 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 B. 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崛起
C. 近代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D. 中国民族工业体系形成
7. 列宁曾表示“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下列做法符合列宁论述的是( )
A 指导五四运动 B. 开展土地改革
C. 领导抗日战争 D. 进行三大改造
8. 下图是1959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电影《青春之歌》片头,特意呈现了渲染中国艺术传统中重要文化象征荷花的画面镜头,以寓意革命者在乱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格。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A. 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兴 B. 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C. 革命理念民族化表达 D. 极左思潮影响艺术创作
9. 在古代雅典,许多学者、文人,如哲学家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等,都是优秀的运动家或锦标获得者。凡在运动会上夺标的,国家出资为其立像,并刻上他的名字,如米隆的《掷铁饼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城邦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 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C. 尚武观念推动对外扩张 D. 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10. 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 B. 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
C. 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 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11. 有学术研究主张以英国的工业化为典范,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规律作为衡量其他各国工业化成败的参照。据此,人们发现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都比较“缓慢”,因此得出了法国工业化失败的结论。这种研究思路与认识( )
A. 旨在强调英国科技的先进性 B. 科学评估了法国近代化进程
C. 未能全面把握世界经济格局 D. 忽视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12. 20世纪40年代,一种崭新文学流派令世人耳目一新。其在表达内容上,注重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潜在的意识世界;在表现方法上,采用荒诞、梦幻和反逻辑、反理性等手法。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是( )
A. 《巴黎圣母院》 B. 《百年孤独》
C 《战争与和平》 D. 《人间喜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周礼 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提倡早婚。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东汉末年的徐干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到了宋朝,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摘编自崔乃琪,陶器《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 初期人口(百万) 末期人口(百万) 年均增长人数 年均增长率(%)
1816—1846 30.0 35.4 180,000 0.55
1846—1866* 35.4 37.4 100,000 0.27
1866—1886** 365 37.9 70,000 0.19
1886—1901 37.9 384 33,000 0.08
(备注:1866*排除尼斯和萨瓦1886**排除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法国还是农业为主的国家,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土地被分得过于破碎。……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宋严萍《十九世纪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及原因》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摘编自王军《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人口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口治理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会带来新的岗位和职业。以下是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的马克思关于青年人的职业选择的论述。
青年选择职业除了要考量内心的向往和感受,更要考虑社会的主流和需要。伟大的东西不是因为它的名利伟大而著称于世,而是由于它的价值伟大而彪炳千古。因为一个人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作为全人类一份子的他才会在工作中完善自我,让自己更加幸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倡导青年们在职业选择中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为了实现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联动谱写绚丽华章。
根据材料信息,选择世界史或中国史的一个阶段,举出该阶段一个能体现“社会主流和需要”的职业,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有力、逻辑清晰)
(二)选做题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系统介绍了国外的教育法制、学规等,为我国清末制定学制提供了参照蓝本。清末教育改革始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5年,清政府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1905年,清廷成立了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学部规定任何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同时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地理位置上,坦桑尼亚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前线阵地。赞比亚与坦桑尼亚领导人商议要修建一条连接两国铜矿区到出海口的铁路。最初,坦赞两国将援助的希望寄予西方国家和苏联,然而,西方的冷淡和苏联的拒绝使坦桑尼亚很快转向中国寻求帮助。1965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高屋建瓴,决定答应援建坦赞铁路。1970年~1975年,中国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不仅向两国提供了约10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还提供了价值数亿的设备,动用了5万余人次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参与建设。1975年,全长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全线贯通。坦赞铁路被非洲人民称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成为中非友好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外交部《中非关系史上的丰碑——援建坦赞铁路亲历者的讲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陈云写了《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提出在大力发展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市场经济作为补充,但是这种补充应该是积极的。在陈云看来,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不能离开计划经济,但是单靠计划是不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因此,必须要依靠市场经济来给社会主义经济增加活力。陈云在1982年,进一步论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鸟笼经济”。陈云用“鸟”和“鸟笼”来形容计划和市场。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在引入市场经济搞活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不能脱离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市场调节只能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之下发挥作用。
——马娟娟《陈云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陈云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思想,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云197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