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段考二四校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3分,共16题,总分48分。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 主动应对社会转型挑战 B. 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 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 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2.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 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 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 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 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3. 《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
A. 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 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 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 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4. 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 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 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 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D. 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5. 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 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6. 据研究,1492年,现在美国领土内的土著人口有500—1000万。到1800年,土著居民人数仅有60万。与此同时,欧洲移民后裔的数目增长到了500万,同时还增加了100万非洲黑人的后裔。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 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与掠夺
C. 工业革命引起国际分工变化 D. 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7. 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 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 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 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8. 《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A. 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
B. 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自由独立民主国家
C. 客观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
D. 引发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溃败
9. 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西方阵营的分化
C.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 第三世界的合作
10. 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 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11. 据考古发现,商朝青铜文明是由偃师—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一带向辽河流域、山东半岛、两湖及江西地区、晋陕之间的黄河两岸以及汉中、四川、两广等地传播;从西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可以发现西周政治模式和礼仪文化在各封国移植的情形。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未曾受到异域文明的影响 B. 区域文明发展具有独特个性
C. 中原文明向周边地区扩展 D. 中原地区积极吸纳区域文化
12. 春秋中期以后,各国间的战争逐渐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即由重“偏战”(各占一面相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演变为“出奇设伏、兵不厌诈”;由“点到即止”向“夺地灭国”过渡。这( )
A.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弱化 B.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现实需要
C. 表明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D. 反映出传统宗法体系开始解体
13. 《史记》载:“秦之法,任(保举)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汉承秦制,汉明帝诏令:“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汉元帝时富平侯张勃就因选举不实,被削封邑二百户,死后被谥为“缪”,耻辱延及后代子孙。这些做法( )
A. 有助于监察体系的完善 B. 意在保证荐举官吏的质量
C. 抑制了王国势力膨胀 D. 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14.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开始实现南移
C. 西汉的疆域比西晋小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15. 唐太宗选用人才“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崇文抑武政策确立 C.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 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6. 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强化了分封体制 C. 凸显了专制集权 D. 动摇了宗法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7.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音、古巴等地也育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家伦理和近代欧洲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对比
中国儒家 近代欧洲基督教
没有社会其同体的观念,只有恭顺关系的若干表现:君父夫兄友 具有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阻碍了普遍的商业和信贷行为的发展 提倡信徒之间的兄弟关系,这有助于根据相互信任而建立契约关系
对追求财富的经济行为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结论: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徐陶《儒学与现代性关系之论争:西方视角的范式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段考二四校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3分,共16题,总分48分。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 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 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 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 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可知,诸子百家在继承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派的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这些不同主张都是试图应对当时社会变革与挑战,A项正确;各家主张的道德规范并不一致,排除B项;各家主张的“敬”观念并非全部都是适应兼并战争需要,排除C项;各家哲学体系内核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2.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 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 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 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 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3. 《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
A. 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 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 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 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同时法典中还有神明审判的相关规定,这表明法典仍然具有原始特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如何调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态,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并未明确界定法官的职责,排除D项。故选A项。
4. 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 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 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 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为了扩大政治影响,积极开展材料所述活动,这些活动保护和抢救了许多珍贵古代文化遗产,扩大了文艺复兴的成果,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所述教皇的活动,意在扩大教皇的政治影响,排除A项;教皇的这些活动意在汲取其它营养助力基督教的发展,而不是助力文艺复兴,排除B项;宗教改革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 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可见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见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贵胄,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综合以上材料,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 据研究,1492年,现在美国领土内的土著人口有500—1000万。到1800年,土著居民人数仅有60万。与此同时,欧洲移民后裔的数目增长到了500万,同时还增加了100万非洲黑人的后裔。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 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与掠夺
C. 工业革命引起国际分工变化 D. 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的航程是从欧洲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出程);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中程);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归程);其中航程最丧失人性的是中程,这段航程船只装载的主要是黑人奴隶。因此美国境内人种结构的变化源于三角贸易,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 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 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 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 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公元前千纪起(世界)。从题干可知,“青金石之路”与“玉石之路”沟通了地中海沿岸和亚洲,是跨区域文明交流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整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排除C项;丝绸之路开通时间较晚,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故选A项。
8. 《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A. 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
B. 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自由独立民主国家
C. 客观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
D. 引发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溃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至19世纪(法国)。拿破仑战争一方面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一些国家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的诉求,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启蒙思想,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并没有在欧洲普遍建立起自由独立民主国家,排除B项;“十二月党人”起义发生在沙俄,且拿破仑战争没有直接引发“十二月党人”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9. 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 西方阵营的分化
C.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 第三世界的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据材料“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国被迫放弃了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力量不断壮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受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动,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越南、巴拿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10. 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 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件包含了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体现出注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B项正确;A是影响,不是所体现的理念,排除A项;“确保”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核心理念,而不是这些文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据考古发现,商朝青铜文明是由偃师—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一带向辽河流域、山东半岛、两湖及江西地区、晋陕之间的黄河两岸以及汉中、四川、两广等地传播;从西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可以发现西周政治模式和礼仪文化在各封国移植的情形。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未曾受到异域文明的影响 B. 区域文明发展具有独特个性
C. 中原文明向周边地区扩展 D. 中原地区积极吸纳区域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商朝青铜文明是由偃师—郑州二里岗—安阳殷墟一带向辽河流域、山东半岛、两湖及江西地区、晋陕之间的黄河两岸以及汉中、四川、两广等地传播;从西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可以发现西周政治模式和礼仪文化在各封国移植的情形。”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存在着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扩展的情况,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有无受到异域文明的影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扩展,没有体现区域文明的独特个性发展,排除B项;中原地区积极吸纳区域文化与题干主旨表述正好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春秋中期以后,各国间的战争逐渐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即由重“偏战”(各占一面相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演变为“出奇设伏、兵不厌诈”;由“点到即止”向“夺地灭国”过渡。这( )
A.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弱化 B.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现实需要
C. 表明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D. 反映出传统宗法体系开始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由“点到即止”向“夺地灭国”过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霸主地位,这一变化适应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争霸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且春秋时期华夏认同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并非是地方割据势力,并且没有体现其力量发展情况,排除C项;春秋时期统宗法体系确实开始解体,但材料不涉及宗法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史记》载:“秦之法,任(保举)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汉承秦制,汉明帝诏令:“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汉元帝时富平侯张勃就因选举不实,被削封邑二百户,死后被谥为“缪”,耻辱延及后代子孙。这些做法( )
A. 有助于监察体系的完善 B. 意在保证荐举官吏的质量
C. 抑制了王国势力的膨胀 D. 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可知,汉代继承秦朝举人失当者有罪的传统,在选官中坚持明确推举官员的责任,意在于选拔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官吏,防止举荐者徇私舞弊,B项正确;材料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推恩令抑制了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C项;“满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开始实现南移
C. 西汉的疆域比西晋小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和西晋(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秦岭淮水以北郡数比秦岭淮水以南郡数多45个,而到了西晋时,秦岭淮水以北郡数比秦岭淮水以南郡数仅多10个,据此可说明西晋时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开发,中央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即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西晋时政治中心还是在北方,排除B项;表格信息是郡的数量,不能体现疆域的大小,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唐太宗选用人才“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崇文抑武政策确立 C.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 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惟贤是与”、“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可知,体现了唐太宗用人开放、灵活,重视人才,抛开偏见和歧视,唯才是举,体现了唐太宗在用人上包容开放的一面,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开放性,C项正确;宗法制突出的是血缘纽带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可知,没有采用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断定为科举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强化了分封体制 C. 凸显了专制集权 D. 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7.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任答三点)
(2)原因:社会秩序的变革;民族交融;商品经济的冲击;统治者的提倡;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门第等级的淡化。(任答四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涵:据材料“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得出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据材料“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得出道德教化;据材料“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得出多样、美观;据材料“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得出天人合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对封建礼制……的背叛和挑战”“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得出社会秩序的变革;据材料“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得出民族交融;据材料“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得出统治者的提倡;据材料“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得出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传统社会秩序和礼制受到冲击与商品经济的冲击、门第等级的淡化密切相关。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音、古巴等地也育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 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答案】(1)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
(2)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洲)。影响:根据材料一“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5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并且促进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二“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可知,移民人数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二“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可知,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并且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二“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可知,被吸引(自愿)迁移;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主要动力:根据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和所学可知,其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史料价值: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合理推断: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
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的存在。
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2)特点: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历代重视,有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
影响: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内地联系;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促进民族交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史记·张骞出使西域》”、“《魏书·释老志》”可分析出史料一、史料二均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料),史料一出自西汉史学家之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二出自北齐史学家之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合理推断:根据材料“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可分析出史料一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到达了大宛国、大夏国,但他出使的目的没有实现。
根据材料“始闻有浮屠”可分析出史料二可推断出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夏国,了解到佛教存在。
结合所学可知,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还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可分析出中央派遣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羁縻政策);根据材料“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可分析出继承与发展,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可分析出历代重视,有效治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等。
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根据材料“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可分析出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可分析出加强了与内地联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西北地区开发;结合民族交融可分析出促进民族交融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儒家伦理和近代欧洲基督教伦理进行了对比
中国儒家 近代欧洲基督教
没有社会其同体的观念,只有恭顺关系的若干表现:君父夫兄友 具有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观念
非亲缘关系成员之间互不信任,阻碍了普遍的商业和信贷行为的发展 提倡信徒之间的兄弟关系,这有助于根据相互信任而建立契约关系
对追求财富的经济行为持有肯定态度,但是对于非法获利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把财富视为禁欲和节制的产物,只能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
结论: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徐陶《儒学与现代性关系之论争:西方视角的范式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儒家文化与近现代经济模式不兼容。
评析:我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儒家思想和伦理虽历来强调“重义轻利”,但也蕴含着诸多与现代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儒学素有超越血缘的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血缘亲情推己及人以达到“天下一家”,也并不会阻碍不同家族、民族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儒家思想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以及反对“不义之财”的观点,对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具有积极作用。相反,近代西方基督教以禁欲为基础的财富观,只能适应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化早期的需要,不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的主流经济模式是可以兼容的,近代西方学者将中国古代专制政府的伦理教条及重农抑商政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混为一谈,带有一定的偏见。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欧洲)。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就材料中某个观点或整体进行评析,可以据材料“中国儒家文化不足以产生。甚至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及相应的现代转型”总结观点,中国儒家文化与近现代经济模式不兼容。
在评析此观点时,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辩证的看待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具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儒家思想与近现代经济模式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既要看到“重义轻利”与近现代经济模式不适应的地方,也要看到儒家具有超越血缘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以及反对“不义之财”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等方面,所以要综合全面看待中国儒家文化与近现代经济模式的关系,尤其看到并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经济模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