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线索一:先秦时期形成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袭制和贵族等级分封制度。秦朝以后确立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改革,不断发展完善,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高。晚清虽经戊戌变法和新政改革,但随着辛亥革命爆发,专制政权土崩瓦解,进入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线索二:古代希腊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分别形成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罗马经历了由共和制到帝制过程。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中古欧洲政治制度则分别形成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近代西方在继承中古欧洲国家制度基础上、依据不同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主政体,经过19世纪至20世纪的不断革命与改革,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素养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了解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2.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概述秦朝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3.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树立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
时空坐标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禹__建立。
(2)政治:以_世袭制__打破禅让制传统。
2.商
(1)实行内外服制。
(2)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1)内容
①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_同姓贵族__、异姓功臣或_旧贵族__,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_嫡长子继承制__。
(2)特征
①分封制与_宗法制__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_血缘关系__相结合。
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间的关系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1)春秋时期,西周贵族_等级分封制__开始解体。
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的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标志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周王室衰微。
③各国进行改革或变法。
④根源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 _军事__、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
②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_九卿__”。
③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_皇帝__裁断。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3)郡县制
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
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监御史,掌_监察__。
③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2)皇权独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家天下”:“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4)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5)垂直管理: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6)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3.国家治理:文书行政
(1)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_文书__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秦朝还建立以_邮传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汉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_中朝__,从而使_外朝丞相__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_中书省是决策机构,_门下省__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_尚书省__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③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特点:
①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并使他们互相牵制;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推进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3)宋: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4)元:实行_中书省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掌管六部,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
(5)明
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绵延1000多年的_宰相__制度终结。
②废宰相后设立_内阁__,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中国古代丞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丞相和内阁职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丞相是百官之首,统领百官,参与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皇帝顾问,不直接统领六部,没有法定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6)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制度
(1)汉
①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②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_州__”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思考1:刺史制度如何来评价?
提示1:评价:①积极性:对地方官吏勤政、廉政建设有一定的督察作用;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权,并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②局限性:在专制政体下,为官的刺史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恶习,容易导致严重的监察腐败;随着权力范围的扩大,东汉后期地方刺史更是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_州__、郡、县三级制。
(3)隋唐
①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影响
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行政效率。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②唐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_15__道,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4)宋: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来又形成路、州(府)、_县__三级制。
(5)元:实行“_行省__”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地方制度。
行省制特点、影响
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
(4)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5)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
影响:
(1)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南北向而治,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促进了各民族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6)明清
①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_布政使司__、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朝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③明清时期形成省、_府__、县三级行政制度。
思考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演变的原因、影响有哪些?
提示2:原因:国家疆域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赋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素养目标 1.通过文献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特点及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认识中世纪欧洲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历史解释”角度,将其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比较,认识文明的多元化,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3.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近代欧洲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本国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作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相关的类似问题。
时空坐标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城邦制度、公民与民主制的联系
(1)内容
①_公民大会__由全体成年男性_公民__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③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④_陪审法庭__是主要司法机关。
(2)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雅典选举制的弊端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的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民主失去其真正意义。
(2)选举不能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专。雅典的选举制,被选中的公民不能自主地选择公职职位,这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民主选举与经济生活不协调。直接民主制需要占用公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将影响社会生产活动。
2.斯巴达:寡头政治
(1)_公民大会__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2)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
(3)_监察官__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3.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
(1)_执政官__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2)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
(3)_公民大会__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罗马帝国:君主独裁统治
(1)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_屋大维__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实行独裁统治。
(2)表现:在罗马帝国中,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_立法者__,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5.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局限性: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_公民__都是少数。_妇女__、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
思考1:罗马政体的转变过程及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一次转型,这是贵族与平民一起同专制王权斗争的结果。平民通过长期斗争,迫使贵族设立平民保民官来监督政府行为,维护了平民利益,罗马共和制得以完善。
(2)从共和制到帝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二次转型,这是罗马扩张的结果。通过对外扩张,原来的共和政体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广泛代表罗马共和国各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最终被帝制取代。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特征:封君、封臣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是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重要特征。
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影响
(1)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的没落,但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3)欧洲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各自区域内的封建主各自为政,欧洲陷入分裂,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
2.法国:等级君主制
(1)确立:_三级会议__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2)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思考2:欧洲等级君主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2:(1)经济原因: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活跃。
(2)政治原因:12世纪后,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3)直接原因: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国王和亲兵)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3.英国:议会君主制
(1)确立
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订限制王权的《_大宪章__》。
②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③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_议会君主制__时期。
(2)特点: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形成: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
(1)历史原因:英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同时,英国有着通过议会分享国家权力以保障社会和谐的历史传统。
(2)现实原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认识到既要保留国王,又要约束国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3)直接原因:1688年“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4)其他原因:当时英国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尚不充分,启蒙思想还未形成高潮,资产阶级共和制尚无先例。
(2)内容:英国的_法律__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收新税和招募_常备军__。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_内阁__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英国政府组织结构
2.美国:联邦共和制
【概念阐释】
(1)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一是直接民主,即全体公民直接决策国家大事;二是间接民主,由公民选出代表决策国家大事,也称代议制民主。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
(2)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2)内容
①美国是_联邦制__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_国会__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
国情差异对英美政体的影响
(1)英国历史上限制王权的传统有利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形成与美国独立后的形势密切相关。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传统,独立后就建立了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的斗争坚定了美国建立共和国的信念;政治家们为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主和自由。
3.法国:议会共和制
(1)背景: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_1875__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2)内容: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_参议院__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_总统__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思考3: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3:(1)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2)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3)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系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
(4)外部原因: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4.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评价
(1)积极意义: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_资本主义__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历史局限: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_黑人奴隶制__的合法地位。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素养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到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的历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共和制建立、曲折发展的原因,辩证认识民国初年的政治。2.梳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史料实证”角度,辩证评价这一时期共和制的曲折发展。3.从“时空观念”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度探索的历程及内容,分析各阶段制度探索的背景,认识其历史意义。4.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内容及阶段特点,树立制度优势的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背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其标志是1912年1月1日,南京_临时政府__正式成立。
(2)目的:防止_袁世凯__独裁。
(3)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三权分立__的政治制度。
③规定实行_责任内阁制__,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_国务员__副署才能生效。
(4)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_君主专制制度__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开始:辛亥革命后。
(2)转折:1913年春“宋教仁案”发生和_二次革命__被镇压。
(3)失败: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_国民党__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影响: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但不久被迫取消帝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形成条件及影响
(1)条件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③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2)影响
①是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拐点。
②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洗礼,并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③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保证,最终名存实亡。
3.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
(1)开始:1928年。
(2)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_监察__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实质:一党专政。
(4)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_总统府__,取代国民政府。
思考1: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3)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
(4)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5)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6)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_1931__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_工人__、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_人民革命__政权的尝试。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1)措施
①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_选举__产生。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通过“_三三制__”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2)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思考2: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提示2: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
3.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1)举措
①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_人民政府__。
(2)作用: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理论探索: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_1954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_人民代表大会__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人民__,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
(3)有利于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4)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5)挫折:1957年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和挫折。
(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
①_中国共产党__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_各民主党派__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_互相监督__”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合作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完善
①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②2013年11月,中共_十八__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③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
_中国共产党__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思考3: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3:(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中国发生过多次变法与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历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的历程。2.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双重作用。3.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器的使用和_牛耕__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_富国强兵__。
(3)概况
内容 意义
①废除_井田制__,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_军功__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_县制__等 打击了_贵族特权__,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_游牧__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_439__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_民族交融__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_均田制__、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_洛阳__、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_社会经济__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_多民族__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不同点 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点 侧重于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侧重于富国强兵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_中央集权__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_农民起义__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④宋仁宗庆历年间,_范仲淹__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_大官僚__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⑤1069年,_宋神宗__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_官僚机构__、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②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③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④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⑤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_封建国家__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_政治__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_张居正__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
①大力整肃_吏治__,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_土地__。
③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_一条鞭法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半殖民地__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3)_甲午中日战争__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_办报刊__、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9月。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_军事__、文化、教育等领域。
(3)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_守旧__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封建制度__。
②维新派提倡_新学__,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思想启蒙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_资产阶级__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_留学生__、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_资本主义__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主观目的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2)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趋势。
(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5)认识
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
4.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_政局动荡__,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_土地改革__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_社会主义__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内容: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_八大__。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_“左”倾__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_邓小平__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 _改革开放__的历史性决策。
(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_小康社会__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_治理能力__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2017年10月,中共_十九大__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2019年,中共_十九届四中全会__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6)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7)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征
(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国首先在农村开始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的调整期:1978—1992年,属于改革的政策调整阶段,是从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开始进行的调整。
(4)创新阶段:1992年至今,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且仍然在不断深化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摸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