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文化遗产
一、选择题
1.[2023合肥质检]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修复的目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2.[2023南京调研]2008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影印《四库全书》文化工程,全程参与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达500余名。2022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集中了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保护( )
A.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 B.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C.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 D.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3.[2024河南信阳统考]1898年,汉口出现阅报社一所,“将各报备齐,以供众览”。之后,各地阅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创办了起来,尤其是1903年后,阅报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仅1904年至1908年就有300多处阅报社出现。这是( )
A.实行新政宪政改革的现实需求
B.为了推动社会风气开化以救亡图存
C.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D.有识之士为了获得政治参与感
4.[角度创新/天星原创]16、17世纪,欧洲出现一股收藏热潮,藏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类别 收藏状况
古物遗迹 古希腊罗马雕塑、以罗马皇帝传奇经历为主题的室内装饰画。
标本器物 人类和动物的骨骼,植物、矿物标本,各种工具器械(如拔牙钳、望远镜、乐器),以及来自东方的武器、工艺品等。
圣物神物 被新教徒破坏遗弃的天主教圣物、被当作治病良药的圣徒遗骸。
据上表可知,当时欧洲的收藏热潮( )
①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②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反映了新旧文化的交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4南京调研]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 )
A.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B.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
C.代表非洲和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D.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
6.[2023皖江名校联考]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内容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时间 内容
西周之前 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 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 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 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 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7.下表所示为欧洲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状况有利于( )
时间 14世纪 15世纪中期 15世纪后期 16世纪 17世纪
发展状况 雕版印刷术开始流行 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印刷术得到迅速推广 印刷业的发展和波折 印刷术不断改进
A.文化的大众化 B.印刷的规范性
C.中西方的交流 D.教育的大发展
8.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9.1912年,江苏省淮阴县调查发现,渔沟乡有私塾38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吴江县志》云:“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塾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
A.传统私塾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
B.政府重视传统教育的发展
C.近代教育与传统私塾的本质相同
D.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有限
10.自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和使用以来,首先印刷的是佛教经书,后来也雕印历书、识字课本、阴阳算命书等,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起,儒家经典——《九经》 开始刊行。这反映出( )
A.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扩大 B.佛经是雕版印刷的主体部分
C.社会对经典书籍需求多元化 D.科举制推动雕版印刷术革新
11.希腊化国家的马其顿统治者是在希腊学问享有盛誉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慷慨地支持科学研究。埃及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是历史上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吸引了大批希腊学者前去埃及。这体现的是( )
A.政府推动文化的发展 B.埃及文明具有吸引力
C.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D.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
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二、综合题
13.[以图证史/2023湖北模拟,12分]【历史中的文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圆明园流失的马首铜像 图2 北洋水师“镇远”舰铁锚
(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 (甲午海战被日军俘获,1947年从日本回国)
图3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图4 遵义会议旧址
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围绕“历史中的文物”,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文化遗产
一、选择题
1.[2023合肥质检]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修复的目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解析 由“古迹修复……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古迹修复应该修旧如旧,保存古迹的原貌。由此可知,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古迹保护与修复应保证真实性,并没有强调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B项错误。由“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C项错误。修旧如旧,不一定能实现“完整性”,D项错误。
2.[2023南京调研]2008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影印《四库全书》文化工程,全程参与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达500余名。2022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集中了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保护( )
A.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 B.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C.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 D.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解析 根据材料“集中了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部门,而是要协调多个部门,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A项正确。
3.[2024河南信阳统考]1898年,汉口出现阅报社一所,“将各报备齐,以供众览”。之后,各地阅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创办了起来,尤其是1903年后,阅报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仅1904年至1908年就有300多处阅报社出现。这是( )
A.实行新政宪政改革的现实需求
B.为了推动社会风气开化以救亡图存
C.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D.有识之士为了获得政治参与感
解析 根据材料“1898年……1903年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开民智”是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而报刊是“开民智”的重要工具,所以阅报社的创办是为了推动风气开化以救亡图存,B项正确。
4.[角度创新/天星原创]16、17世纪,欧洲出现一股收藏热潮,藏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类别 收藏状况
古物遗迹 古希腊罗马雕塑、以罗马皇帝传奇经历为主题的室内装饰画。
标本器物 人类和动物的骨骼,植物、矿物标本,各种工具器械(如拔牙钳、望远镜、乐器),以及来自东方的武器、工艺品等。
圣物神物 被新教徒破坏遗弃的天主教圣物、被当作治病良药的圣徒遗骸。
据上表可知,当时欧洲的收藏热潮( )
①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②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反映了新旧文化的交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收藏品是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材料中某些藏品是科学革命的成果,但不能据此说收藏热潮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兴起,排除①;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意识,排除②;材料中“来自东方的武器、工艺品等”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体现,③正确;材料中有的藏品是旧文化的反映,如“天主教圣物”“圣徒遗骸”等,有的藏品是新文化的反映,如“植物、矿物标本”“望远镜”等,这反映出当时欧洲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④正确。故选D项。
5.[2024南京调研]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 )
A.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B.彰显出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
C.代表非洲和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D.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
解析 据材料“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留下了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可知,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特点不同,故B项正确。埃及金字塔,佛罗伦萨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故A项排除;“最高成就”由材料无法判断,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未体现建筑艺术的整合,“包罗万象”无从得出,故D项排除。
6.[2023皖江名校联考]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内容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时间 内容
西周之前 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 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 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 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 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之前到战国时期“士”的概念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有直接关系,B项正确。
7.下表所示为欧洲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状况有利于( )
时间 14世纪 15世纪中期 15世纪后期 16世纪 17世纪
发展状况 雕版印刷术开始流行 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印刷术得到迅速推广 印刷业的发展和波折 印刷术不断改进
A.文化的大众化 B.印刷的规范性
C.中西方的交流 D.教育的大发展
【解析】材料体现了印刷术的不断发展,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大众化,故A项正确。
8.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建立的一系列近代图书馆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故B项正确。
9.1912年,江苏省淮阴县调查发现,渔沟乡有私塾38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吴江县志》云:“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塾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
A.传统私塾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
B.政府重视传统教育的发展
C.近代教育与传统私塾的本质相同
D.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有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私塾仿新式学堂设置国文、算数等科目,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政府的重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本质不同,排除C项;民主科学思想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的,而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自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和使用以来,首先印刷的是佛教经书,后来也雕印历书、识字课本、阴阳算命书等,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起,儒家经典——《九经》 开始刊行。这反映出( )
A.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扩大 B.佛经是雕版印刷的主体部分
C.社会对经典书籍需求多元化 D.科举制推动雕版印刷术革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首先印刷的是佛教经书,后来也雕印历书、识字课本、阴阳算命等书,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
11.希腊化国家的马其顿统治者是在希腊学问享有盛誉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慷慨地支持科学研究。埃及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是历史上最早由国家供养的研究院,吸引了大批希腊学者前去埃及。这体现的是( )
A.政府推动文化的发展 B.埃及文明具有吸引力
C.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D.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其顿统治者支持文化、科研活动,体现出政府推动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学校招收各类学生,教授各种知识,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仅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并不能得出意大利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排除A项;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教学内容包括教会法规,说明此时教育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以图证史/2023湖北模拟,12分]【历史中的文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圆明园流失的马首铜像 图2 北洋水师“镇远”舰铁锚
(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 (甲午海战被日军俘获,1947年从日本回国)
图3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图4 遵义会议旧址
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与苦难。围绕“历史中的文物”,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历史信息可以得出观点:辉煌与耻辱。首先总论,阐述历史与文物的关系: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答案 示例一:辉煌与耻辱(2分)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马首铜像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眼神、张口等姿态都自然逼真,毛发的刻画也是纤毫毕现、细致动人,实为清代铜器中的精品。它既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的精华,亦展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精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侵略的耻辱印记。马首铜像在2007年由何鸿燊先生购得后捐献国家,正所谓“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10分)
示例二:屈辱的民族记忆(2分)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图2北洋水师“镇远”舰铁锚遍体鳞伤,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印痕。“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的中国洋务运动时代,最终又消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镇远”舰在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军俘获,后被编入日本舰队服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拆解,1947年回到祖国。“镇远”舰铁锚不仅见证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也见证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耻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遭遇了挫折。如今,“镇远”舰铁锚静静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世人牢记过去的耻辱,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