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考]对于向中国朝贡的东南亚各国,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由此可推知,明太祖时期( )
A.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B.朝贡贸易迎来转机
C.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D.海上丝绸之路受阻
2.[2024西安重点中学月考]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确认38个少数民族。1964—1965年再度确认16个少数民族,加上1979年确认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3.[2023江苏南通三模]元朝时,虽然政治上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是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推动了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4.[情境创新/2024河南南阳月考]嘉庆前期,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海宁人陈鳣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变化,谓:“夫居处之雕镂,服御之文绣,器用之华美,古之所谓奢也,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对外贸易政策发生异变
C.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D.东学西渐影响社会风尚
5.[2023豫南九校联考]下表所示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 (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汉文帝时期 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
A.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 B.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
C.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促进了南越经济繁荣
6.[2023河北联考]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外交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冲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7.(2024·雅安)澶渊之盟后,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五个榷场(宋境内四个,辽境内一个)。北宋可以“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辽国则“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据此可知,榷场的设立( )
A.增强了辽国的军事实力
B.制约了北宋的经济发展
C.改变了宋辽对峙的局面
D.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
8.乾隆皇帝塑造与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转轮王的化身身份认同,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的上述举措( )
A.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
B.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C.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
D.巩固了大一统政治秩序
9.(2024·德州)1949年10月19日,深圳正式解放。但解放军并没有进驻香港,而是在深圳停下了脚步。毛主席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指出:“利用这两地(香港、澳门)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总之,要看形势的发展再做最后决定。”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B.意在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
C.直接促成中英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是基于社会制度差异的深度考量
10.(2024·沈阳)1963年,周恩来在答美国《时代》杂志记者问时说:“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问题应该由大家来共同讨论,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这种讨论,甚至把有利于少数垄断者的决定强加给没有参加讨论的国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B.秉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11.(2024·合肥)据张家山汉简记载,汉初王国、侯国禁止在关中地区买马。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因国家不产马,连通讯、驾车用的马匹都没有,故朝廷特许其买马关中。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对匈奴作战的要求
B.解决了王国缺少马匹的困难
C.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埋下了地方发动叛乱的隐患
12.(2024·武汉)邓小平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这两个转变”( )
A.奠定了改革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
B.提高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
C.构建了中西全面交流的价值体系
D.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因素
二、非选择题
13.[跨学科·跨地理/2024辽宁名校联考,12分]边疆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方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元朝对吐蕃地区实现了直接管理,在西北边疆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下表为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 清廷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人地测量活动,即使是道远路阻的西藏地区也派专员前往,历时多年制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 继续康熙朝的地图测绘工作,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 清廷对西北准噶尔部的战争刚一结束,乾隆帝就派人深入西北勘测地形并绘制地图,填补了《皇舆全览图》上西北地区的大量空白之处,同时清廷陆续修订各省旧有舆图,最后制成规模宏大的《乾隆内府舆图》
——摘编自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治理西北地区和吐蕃地区的相关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雍乾三朝测绘疆域地图的意义。(8分)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邢台五校联考]对于向中国朝贡的东南亚各国,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由此可推知,明太祖时期( )
A.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B.朝贡贸易迎来转机
C.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D.海上丝绸之路受阻
解析 据材料“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可知,明太祖认为向中国朝贡的东南亚各国既然没有给我国带来祸患,那么轻易兴兵讨伐他们是不太好的,由此可推知,明太祖时期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对东南亚各朝贡国的态度,不能体现朝贡贸易迎来转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明太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东南亚各国可以来中国朝贡,说明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排除D项。
2.[2024西安重点中学月考]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确认38个少数民族。1964—1965年再度确认16个少数民族,加上1979年确认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只有确认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其并不以民族识别工作为前提,排除A项;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内容是确认少数民族成分,对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并不都生活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
3.[2023江苏南通三模]元朝时,虽然政治上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是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推动了文化的融合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解析 根据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国家统一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说明北人南往的驱动力是文人的尊儒信仰,排除B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强调文明的独立发展性和整合性,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一致,排除D项。
4.[情境创新/2024河南南阳月考]嘉庆前期,江南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与精致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与审美。海宁人陈鳣细致地记录了这一风俗变化,谓:“夫居处之雕镂,服御之文绣,器用之华美,古之所谓奢也,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对外贸易政策发生异变
C.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D.东学西渐影响社会风尚
解析 据材料“今则视为平庸无奇,而以外洋之物是尚”可知,清代江南地区的官民不再以传统的奢华为时尚,转而追求西方器物,这主要是由于此时期中西贸易发展,西洋货物涌入中国,反映了中国受到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此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依然是闭关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器物传入中国,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D项。
5.[2023豫南九校联考]下表所示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 (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汉文帝时期 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
A.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 B.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
C.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促进了南越经济繁荣
解析 从汉高祖、汉文帝时期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的统一,C项正确。
6.[2023河北联考]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外交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冲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强化与东盟的关系,这有利于中国发展和改善睦邻友好关系,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B项正确。中国没有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是一种态度或策略,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就已经逐步冲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
7.(2024·雅安)澶渊之盟后,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五个榷场(宋境内四个,辽境内一个)。北宋可以“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辽国则“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据此可知,榷场的设立( )
A.增强了辽国的军事实力
B.制约了北宋的经济发展
C.改变了宋辽对峙的局面
D.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
[解析] 据材料“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可知,通过榷场的设立,增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联系,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辽国军事实力的影响,排除A项;榷场对北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改变了对峙局面”,表述夸大,排除C项。
8.乾隆皇帝塑造与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转轮王的化身身份认同,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的上述举措( )
A.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
B.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C.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
D.巩固了大一统政治秩序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乾隆皇帝尊重藏传佛教,以“兴黄教”来“安蒙古”“安西藏”。为此,乾隆皇帝塑造与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转轮王的化身身份认同,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反映出,乾隆的做法加强了与蒙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佛教中国化”早在清朝以前已经完成,排除A项;佛教不是清朝国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排除C项。
9.(2024·德州)1949年10月19日,深圳正式解放。但解放军并没有进驻香港,而是在深圳停下了脚步。毛主席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指出:“利用这两地(香港、澳门)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总之,要看形势的发展再做最后决定。”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B.意在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
C.直接促成中英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是基于社会制度差异的深度考量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主席考虑当时国内国际形势,认为维持香港现状,比收复香港更有利,香港实际上作为中国对外物资中转站,承担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的窗口作用,A项正确;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不是这一做法的意图所在,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英才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中英关系正常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主要考虑的并非社会制度差异,排除D项。
10.(2024·沈阳)1963年,周恩来在答美国《时代》杂志记者问时说:“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问题应该由大家来共同讨论,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这种讨论,甚至把有利于少数垄断者的决定强加给没有参加讨论的国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B.秉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反对将关系全人类命运的问题由少数国家垄断讨论,而是应该由大家共同来讨论,这说明我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少数国家独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于国家关系的看法,并不能体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排除B、C两项;材料内容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无关,排除D项。
11.(2024·合肥)据张家山汉简记载,汉初王国、侯国禁止在关中地区买马。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因国家不产马,连通讯、驾车用的马匹都没有,故朝廷特许其买马关中。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对匈奴作战的要求
B.解决了王国缺少马匹的困难
C.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埋下了地方发动叛乱的隐患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禁止诸侯国在关中地区买马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沙国特事特办,也能起到安抚诸侯国的作用,C项正确;禁止买马的目的与对匈奴作战的要求没有关系,排除A项;“解决了”夸大了特例的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可知,“埋下地方叛乱隐患”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2.(2024·武汉)邓小平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这两个转变”( )
A.奠定了改革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
B.提高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
C.构建了中西全面交流的价值体系
D.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因素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对国际形势判断和对外政策的“这两个转变”推动我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B项正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中西全面交流”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跨学科·跨地理/2024辽宁名校联考,12分]边疆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方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元朝对吐蕃地区实现了直接管理,在西北边疆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下表为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 清廷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人地测量活动,即使是道远路阻的西藏地区也派专员前往,历时多年制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 继续康熙朝的地图测绘工作,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 清廷对西北准噶尔部的战争刚一结束,乾隆帝就派人深入西北勘测地形并绘制地图,填补了《皇舆全览图》上西北地区的大量空白之处,同时清廷陆续修订各省旧有舆图,最后制成规模宏大的《乾隆内府舆图》
——摘编自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治理西北地区和吐蕃地区的相关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雍乾三朝测绘疆域地图的意义。(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设行中书省”“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可得出,建立较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在西北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等方面来举例说明。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明确了中国的疆域版图、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对后世舆图的编绘提供了借鉴、是研究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史料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2分)说明:在西北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2分)
(2)意义:明确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对后世舆图的编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研究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史料。(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