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19:2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2023四川模拟]明朝后期,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心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心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主张,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据此可知,阳明心学 (   )
A.因社会转型的需要而产生
B.否定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
C.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D.对日本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2.[2023广东综合能力测试]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   )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3.[情境创新]“文”“质”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文”表现于外,构筑起礼仪形式系统;“质”隐含于内,成为人心的道德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外在仪节与内在仁义品质协调相配,而道家重质轻文、墨家尚质后文、法家尚质反文。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思想家(   )
A.力图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
C.极力促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主张思想进步需借鉴他派主张
4.[角度创新/2024山东济宁期中]《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朗家传》:“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王)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古时将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的做法,反映了会稽人(   )
A.托古改制的政治夙愿   B.仰慕秦朝的历史贡献
C.心向中原的文化态度   D.官民文化的互通互鉴
5.[2024重庆模拟]1918年,蔡元培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彰显了西方文化的魅力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6.[天星原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时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C.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
7.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  )
A.认为人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B.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非常推崇程朱倡导的修身养性
8.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就曾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在此强调了中华文化(  )
A.起源的本土性 B.很强的包容性
C.持久的连续性 D.强大的凝聚性
9.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但姚文田“独持议”,认为“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姚文田的这一说法(  )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 B.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
C.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 D.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
10.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12.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
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
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
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二、综合题
13.[2023武汉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代表作品
西周 《尚书·无逸》: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要勤劳,不能贪图安逸。
汉代 刘邦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实践告诫其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魏晋南北朝 《颜氏家训》对族中子弟提出:“夫明《六经》之指(旨),涉百家之书”“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
唐代 唐太宗《帝范》:“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
宋代 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实治生之最善者也”“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明代 袁了凡在其《了凡四训》中指出:“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清代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要求子孙: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义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懒惰,利己损人,阴谋诈骗。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训对象和指导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8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2023四川模拟]明朝后期,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心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心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主张,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据此可知,阳明心学 (   )
A.因社会转型的需要而产生
B.否定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
C.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D.对日本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人士深受阳明心学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介绍阳明心学的产生背景,A项错误;阳明心学并未否定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B项错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不是阳明心学,C项错误。
2.[2023广东综合能力测试]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   )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解析 材料“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反映出知识青年救亡图存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B项正确;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排除A项;功利主义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知识青年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排除D项。
3.[情境创新]“文”“质”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文”表现于外,构筑起礼仪形式系统;“质”隐含于内,成为人心的道德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外在仪节与内在仁义品质协调相配,而道家重质轻文、墨家尚质后文、法家尚质反文。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思想家(   )
A.力图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
C.极力促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主张思想进步需借鉴他派主张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思想家虽然对“文”“质”之间的关系存在纷争,但尚“质”是其共同论题,即他们都希望通过提升人们的内在道德来重建社会秩序,以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A项正确;先秦诸子并非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排除B项;材料本身就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思想进步需借鉴他派主张,排除D项。
4.[角度创新/2024山东济宁期中]《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朗家传》:“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王)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古时将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的做法,反映了会稽人(   )
A.托古改制的政治夙愿   B.仰慕秦朝的历史贡献
C.心向中原的文化态度   D.官民文化的互通互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禹是中原王朝的建立者,大禹曾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秦灭楚后,设立会稽郡,会稽人将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反映了会稽地区对中原王朝建立者的敬仰,从侧面说明会稽地区心向中原的文化心态,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托古改制的问题,排除A项;会稽人仰慕的是中原文化,而非秦朝的历史贡献,排除B项;会稽人祭祀秦始皇,但王朗到任后“除之”,说明官民文化并不互通,排除D项。
5.[2024重庆模拟]1918年,蔡元培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彰显了西方文化的魅力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蔡元培和胡适均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这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西方文化的魅力,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知识分子的不同认知,这不能体现知识分子具有“两面性”,C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D项错误。
6.[天星原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时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C.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
解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讨论亚洲发展大计的国际场合强调“和合共生”的理念,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国际观,B项正确;“天人合一”体现的是天与人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以和为贵”的道德观,排除C项;“厚往薄来”是中国古代宗藩交往的原则,而材料强调的是,在当今世界,各国不能独善其身,而应兼济天下,相互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
7.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  )
A.认为人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B.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非常推崇程朱倡导的修身养性
【解析】材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B项正确。
8.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就曾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在此强调了中华文化(  )
A.起源的本土性 B.很强的包容性
C.持久的连续性 D.强大的凝聚性
【解析】材料“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强调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性,故选D项。
9.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但姚文田“独持议”,认为“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姚文田的这一说法(  )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 B.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
C.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 D.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
【解析】根据材料“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可知,姚文田认为程朱理学维护儒家伦理道德,有利于儒学的发展,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故A项正确。
10.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B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与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其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排除D项。
1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解析】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历史,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教育,故D项正确。
12.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
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
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
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对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表明中华文化中“人本”的色彩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2023武汉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代表作品
西周 《尚书·无逸》: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要勤劳,不能贪图安逸。
汉代 刘邦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实践告诫其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魏晋南北朝 《颜氏家训》对族中子弟提出:“夫明《六经》之指(旨),涉百家之书”“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
唐代 唐太宗《帝范》:“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
宋代 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实治生之最善者也”“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明代 袁了凡在其《了凡四训》中指出:“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清代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要求子孙: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义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懒惰,利己损人,阴谋诈骗。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训对象和指导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周公告诫周成王”“刘邦……告诫其子”、《颜氏家训》告诫族中子弟、白居易告诫子弟等可知,中国古代家训由面向帝王子弟扩大到面向宗族子弟;根据材料“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夫明《六经》之指(旨)”“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等可知,由主要遵循诸子百家思想到主要遵循儒家思想。第(2)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内涵
答案 (1)家训对象变化:由面向帝王子弟扩大到面向宗族子弟。(3分)指导思想变化:由主要遵循诸子百家思想到主要遵循儒家思想。(3分)
(2)内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格物致知),以廉为本,崇尚贤能,明理守法。(任答4个要点即可给8分,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18.[2023湖南邵阳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过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首先,据材料可知,材料在强调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及其带来的影响,故据材料“东亚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过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可以提炼观点为“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其次,围绕该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最后,进行主旨升华,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答案 示例 观点: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2分)评析: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等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8分)结论:总之,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分)(从其他角度提炼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