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 (含答案解析)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 (含答案解析)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19:5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2.[情境创新/2024江苏南通月考]下图为在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图中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另一人在扇风。这幅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   )
A.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B.农业经营的主体多样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
3.[角度创新/2023山东淄博三模]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高柄杯(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器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
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4.[2023湖北百校联考]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文化传承形式多样
C.强调规范伦理秩序      D.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5.[考古证史/2024长沙长郡中学调研]在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约4 5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   )
A.出现阶级分化        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萌生出私有制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6.[2023福建联考]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橘,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7.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8.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  )
A.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古埃及人心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9.“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王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0.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洳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闻名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  )
A.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
B.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
C.山东是全国水稻主产区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11.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的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12.“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材料旨在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 (  )
A.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冲击
B.随着生产力发展会消失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D.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二、非选择题
13.[2023湖北联考,12分]【历史上的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 时代 影响
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约10 000年前)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
商业革命 15世纪以后 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 16—17世纪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 17世纪 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 18—19世纪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 20世纪 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   )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类家庭食物中野生动物的占比提升,体现出了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驯化,家庭有了相对稳定的动物食物来源,侧面反映了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故选B项。
2.[情境创新/2024江苏南通月考]下图为在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图中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另一人在扇风。这幅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   )
A.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B.农业经营的主体多样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
解析 据材料“《庖厨图》……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可知,庖厨是专门的厨师,画像石上有专门的厨师烧烤肉串的场景,说明这不是普通百姓的生活,而是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经营的主体,排除B项;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C项。
3.[角度创新/2023山东淄博三模]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高柄杯(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器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
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饮酒器具,而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据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农业种植有所发展,粮食产量有所增加,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陵阳河遗址一地的饮酒器具出土情况,并没有体现制陶技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饮酒器具为个人所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之间的对立,排除C项。
4.[2023湖北百校联考]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文化传承形式多样
C.强调规范伦理秩序      D.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解析 据题干内容可知,《农人历书》讲述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诸多内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充分说明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在较早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注重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故选D项;《农人历书》主要记述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述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记述《农人历书》的内容,体现不出文化传承的形式多样,排除B项;《农人历书》主要记述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涉及“伦理秩序”的内容,排除C项。
5.[考古证史/2024长沙长郡中学调研]在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约4 500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   )
A.出现阶级分化        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萌生出私有制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解析 
时间信息:距今约4 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材料信息:夫妻合葬→当时已形成家庭,而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个人墓葬……就有91件→私有制产生的表现
综上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出现,C项正确。根据材料看不出是否出现阶级分化,A项错误;父权制社会的特征是男子在经济等方面居支配地位,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暴力机关等国家的象征,反映不出马家窑文化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项。
6.[2023福建联考]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橘,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解析 根据材料“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橘,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可知,不同区域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各具特色,形成了区域化分工,故选A项。
7.宋朝时,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麦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可知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选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作物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信息,排除C项。
8.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  )
A.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古埃及人心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解析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为古埃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故选A项。
9.“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王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故选C项。
10.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洳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闻名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  )
A.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
B.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
C.山东是全国水稻主产区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解析明朝万历年间,兖州府藤县的肥沃土地都种植了稻麦,沂州府的水稻更是闻名遐迩,莱州府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这说明当时山东的水稻种植已很普遍,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不能断定华东地区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开始种植水稻,且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将山东和其他地区水稻种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山东是全国水稻主产区”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将各种粮食作物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结论,故D项错误。
11.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的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且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楔形文字形成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的,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D项,排除。
12.“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材料旨在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 (  )
A.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冲击
B.随着生产力发展会消失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D.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可知贫富差别的出现导致了新的阶级划分、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这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湖北联考,12分]【历史上的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 时代 影响
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约10 000年前)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
商业革命 15世纪以后 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 16—17世纪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 17世纪 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 18—19世纪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 20世纪 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革命的影响,可得出论题为“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然后进行论述,论述时可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革命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也可选取其他论题如“不同类型的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展开论述。
答案 示例 论题: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2分)
论述:历史上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劳动分工由此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逐渐分化,国家逐渐形成,文明开始产生。因此,农业革命促进了文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综上,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催化剂。(10分)
(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