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练习(含解析)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20: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2024 浙江联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集中体现了(   )
A.城镇化率的提高     B.基础设施的发展
C.居住条件的改善     D.社会问题的解决
2.[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3.[2023黑龙江鸡西月考]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4.现代拉美一些特大城市周边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其中的贫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丧失了土地,迁移到城市,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生活习惯。可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城市不能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他们只能聚集在贫民窟中。这说明 (   )
A.城市化超过社会经济承载能力
B.贫困是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源
C.顺应全球化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D.城市化必须依托生活习俗的改良
5.[2023湖北三校联考]“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6.[角度创新/2023重庆八中模拟]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200余米的道路。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重要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对此布局的最合理解释是(   )
A.标志着统治集团的高度集权
B.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
C.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
D.形成了精细的社会分工
7.“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主要功能不同
D.繁荣程度不同
8.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
9.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10.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商品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11.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  )
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
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
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
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12.《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
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
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
二、综合题
13.[2024 武汉调研,14分]【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的居民人口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2024 浙江联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集中体现了(   )
A.城镇化率的提高     B.基础设施的发展
C.居住条件的改善     D.社会问题的解决
解析 根据材料“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B项正确。
2.[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为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B项正确;当时法国仍然处于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做法对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且这一做法对市民的公共卫生观念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D两项。
3.[2023黑龙江鸡西月考]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解析 春秋时期,淹城秉承“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设计理念,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通过护城河和独木舟连接等,这反映出当时城池规划兼顾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实用原则,C项正确;春秋时期皇权至上观念尚未形成,排除A项;淹城采用西周建都理念,并非儒家思想“指导”,排除B项;淹城的设计和独木舟的出土不能说明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
4.现代拉美一些特大城市周边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其中的贫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丧失了土地,迁移到城市,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生活习惯。可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城市不能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他们只能聚集在贫民窟中。这说明 (   )
A.城市化超过社会经济承载能力
B.贫困是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源
C.顺应全球化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D.城市化必须依托生活习俗的改良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城市不能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可知,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贫民窟的形成与城市工业基础不足有关,说明城市化超过了社会经济承载能力,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中的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C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2023湖北三校联考]“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D项正确;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
6.[角度创新/2023重庆八中模拟]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200余米的道路。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重要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对此布局的最合理解释是(   )
A.标志着统治集团的高度集权
B.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
C.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
D.形成了精细的社会分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作出下图:
从图示可以看出,二里头都城的重要区域在中路,且宫殿区位居中心,说明城市布局严格、规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严格有序,故C项正确。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以后,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分层严格有序,而非浓厚的神权色彩,也非社会分工问题,排除B、D两项。
7.“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主要功能不同
D.繁荣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某一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
8.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原因,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在建筑上,雅典卫城呈现不规则布局,明清故宫严整规矩,故C项正确。
9.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答案】C 【解析】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人民聚族而居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D项。
10.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商品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时,草市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这说明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B项。
11.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  )
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
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
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
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答案】D 【解析】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有各自的特色,从而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故选D项。
12.《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
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
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
【答案】A 【解析】材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反映农业生产,“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反映定居生活,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4 武汉调研,14分]【市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的居民人口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解析 第(1)问,首先,找出时间节点,如唐末五代、宋代、明清时期;然后,抓住每个阶段的关键词,按时间节点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先明确晚清时期指的是1840—1912年清政府统治时期,由此可知,本问考查的实际上是上海开埠后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再据材料“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新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第二小问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既要指出其积极作用,也要指出其局限性。
答案 (1)发展历程: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6分)
(2)新现象: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2分)评价: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任意两点4分)但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