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以图证史/2023辽宁锦州期中]下图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 )
A.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2.[2023重庆三模]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时期传进来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带有“胡”字,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带有“番”或者“洋”字,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3.[2024安徽联考]扬州城内出土有宜兴窑、越窑、定窑、巩县窑、寿州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各地名窑烧造的瓷器,同时扬州城还有诸多波斯釉陶等外来器物及外国人的墓葬。这主要得益于( )
A.扬州是重要的制瓷中心
B.海上丝绸之路延伸
C.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4.[2023广东一模]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分别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将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5.[2024江西鹰潭阶段检测]“盐马贸易”是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贸易形式,宋朝以盐、银、丝绸等商品大量换取西南地区出产的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盐马贸易”体现了( )
A.西南少数民族汉化加深
B.内地与西南经济的互补性
C.宋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D.西南丝绸之路开创发展
6.《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今身毒(古印度)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据此可知,张骞向汉武帝提出的计划是( )
A.沿河西走廊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B.开辟从四川出发经印度到中亚等地的商路
C.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D.从漠北草原西行通往小亚细亚或欧洲等地
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来自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对外交往的盛况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8.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9.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 )
A.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 B.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
C.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根本原因 D.宋代开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10.“穿越欧亚的贸易暴露出东西方在财富上的巨大差距,这些差距有助于塑造接下来两千年的地区史。筹措资金的问题成了西方历史的主题,也成了世界历史的主题。现今伊朗所处的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贸易的中心位置,它把中亚市场同西南亚和地中海地区连接起来。因此,轴心时代第一个伟大帝国在此发端并不奇怪。”材料意在说明,亚欧贸易( )
A.影响了亚欧地区政治版图 B.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世界各国的对外扩张 D.导致东西方的发展失去平衡
11.唐初,大臣魏征曾说:“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由此可以看出,魏征( )
A.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 B.提倡平等互利的中外贸易
C.赞成重开陆上丝绸之路 D.主张设立贸易管理机构
12.元朝时,大量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直接参与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针对西亚乃至欧洲市场的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见的葡萄藤图案。这表明( )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C.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开始于元朝
D.人口迁移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二、综合题
13.[2023湖北荆荆宜三校联考,14分]【茶马古道与治边政策】
材料一 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茶马贸易”,中原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所需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茶马治边政策。唐肃宗开创了政府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则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材料二 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有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外延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川藏茶马古道全长四千余千米,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茶马交易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历史意义。(8分)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以图证史/2023辽宁锦州期中]下图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 )
A.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于阗地处丝绸之路沿线,公元1—3世纪在此处流行的钱币具有中西融合的特色,说明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
2.[2023重庆三模]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时期传进来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带有“胡”字,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带有“番”或者“洋”字,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外来农作物的名称从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带有“胡”字变为宋到明清时期的带有“番”或者“洋”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外来农作物多经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外来农作物多从海上传入,因此带“番”或者“洋”字,材料中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故选C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与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不出民间对外来事物态度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
3.[2024安徽联考]扬州城内出土有宜兴窑、越窑、定窑、巩县窑、寿州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各地名窑烧造的瓷器,同时扬州城还有诸多波斯釉陶等外来器物及外国人的墓葬。这主要得益于( )
A.扬州是重要的制瓷中心
B.海上丝绸之路延伸
C.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 材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经济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外经济交流,这都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4.[2023广东一模]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分别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将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该材料主要说明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B项排除;材料反映不出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C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2024江西鹰潭阶段检测]“盐马贸易”是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贸易形式,宋朝以盐、银、丝绸等商品大量换取西南地区出产的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盐马贸易”体现了( )
A.西南少数民族汉化加深
B.内地与西南经济的互补性
C.宋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D.西南丝绸之路开创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输出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盐、银、丝绸等商品,换取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双方互通有无,这体现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B项正确;“盐马贸易”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盐马贸易”,看不出民族政策的灵活性,排除C项;西南丝绸之路的开创是在汉代,排除D项。
6.《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今身毒(古印度)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据此可知,张骞向汉武帝提出的计划是( )
A.沿河西走廊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B.开辟从四川出发经印度到中亚等地的商路
C.开辟一条通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D.从漠北草原西行通往小亚细亚或欧洲等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沿途情况,指出印度距离蜀地不远,已与蜀地有往来,且沿途没有侵扰,建议开辟从四川出发经印度到中亚等地的商路,故B项正确。
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来自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对外交往的盛况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来自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可知,唐朝与地中海及印度等地有交往,这透露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故B项正确;材料与生产技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域都护的设置,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D项错误。
8.亚历山大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它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表明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故A、B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故D项错误。
9.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 )
A.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 B.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
C.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根本原因 D.宋代开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材料“由于罗盘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的海船……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表明罗盘针的应用推动了宋代远航,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中国古代海上航行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罗盘针是推动远航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西汉已经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故D项错误。
10.“穿越欧亚的贸易暴露出东西方在财富上的巨大差距,这些差距有助于塑造接下来两千年的地区史。筹措资金的问题成了西方历史的主题,也成了世界历史的主题。现今伊朗所处的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贸易的中心位置,它把中亚市场同西南亚和地中海地区连接起来。因此,轴心时代第一个伟大帝国在此发端并不奇怪。”材料意在说明,亚欧贸易( )
A.影响了亚欧地区政治版图 B.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世界各国的对外扩张 D.导致东西方的发展失去平衡
【解析】材料“它把中亚市场同西南亚和地中海地区连接起来。因此,轴心时代第一个伟大帝国在此发端并不奇怪”体现的是亚欧贸易对于帝国兴起的影响,即亚欧贸易影响了亚欧地区的政治版图,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亚欧贸易对亚欧地区政治版图的影响,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唐初,大臣魏征曾说:“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由此可以看出,魏征( )
A.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 B.提倡平等互利的中外贸易
C.赞成重开陆上丝绸之路 D.主张设立贸易管理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可知,魏征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满足中国的需求,说明魏征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故A项正确。
12.元朝时,大量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直接参与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针对西亚乃至欧洲市场的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见的葡萄藤图案。这表明( )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C.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开始于元朝
D.人口迁移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并直接参与了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波斯商人在带回瓷器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也在迎合欧洲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丰富了青花瓷的设计图案。因此,材料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3湖北荆荆宜三校联考,14分]【茶马古道与治边政策】
材料一 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茶马贸易”,中原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所需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茶马治边政策。唐肃宗开创了政府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则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材料二 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有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外延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川藏茶马古道全长四千余千米,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茶马交易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历史意义。(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原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所需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根据材料“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中汤显祖的诗→经济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
特点
第二小问可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方面分析,古代方面主要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加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等方面说明;近代方面根据材料“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现代方面根据材料“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及所学知识→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答案 (1)主要原因: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济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6分)
(2)特点:历史悠久;道路众多,覆盖面广;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意义 古代: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为新中国西南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