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桐乡期末]有学者认为,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 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13世纪蒙古西征。下列与 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有关的史实是 ( )
①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并建立国家
②中国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④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23山西大同期末]从公元4世纪开始,日耳曼人掀起了大规模的迁徙,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3.[2023苏锡常镇一模]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康熙年间,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向东北迁移。但华北等地区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举动( )
A.引起了社会人口的膨胀
B.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改变了东北的经济结构
4.[2023四川眉山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族人民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A.彻底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民族交融历史进程
C.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D.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5.[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公元前2世纪,匈奴势力扩张促使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下图为贵霜帝国时期的货币,上面的铭文是希腊语,而铸造钱币的传统来源于波斯和希腊。这说明贵霜帝国( )
A.铸造工艺反映经济水平
B.使东西方文化接触频繁
C.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D.使希腊语成为流通语言
6.[2024河北承德模拟]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特人首领对罗马帝国态度的变化表明 ( )
A.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
C.民族交融使得民族特性被削弱
D.罗马帝国的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7.贵霜帝国的建立,对佛教的东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8.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9.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等。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10.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战乱和时局不稳 D.南方经济发达
11.在阿拉伯帝国早期对外征服和对被征服地进行统治时,统治者强令被他们占领的中亚各国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并强迫当地居民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他们征服的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帝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殖民扩张扩大统治区域 B.加快东西文化融合
C.以文化征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D.向外传播伊斯兰教
12.《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A.加剧了南方的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二、综合题
13.[2024重庆调研,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的上层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5—17世纪》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 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 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率高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率。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15%的人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迁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 510万人,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8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90年至2005年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6分)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桐乡期末]有学者认为,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 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13世纪蒙古西征。下列与 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有关的史实是 ( )
①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并建立国家
②中国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④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并建立国家开始于4世纪,①符合题意;中国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②符合题意;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③不符合题意;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的广大地区,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项正确。
2.[2023山西大同期末]从公元4世纪开始,日耳曼人掀起了大规模的迁徙,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解析 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受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古西欧新的文化,因此可以得出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A项正确。
3.[2023苏锡常镇一模]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康熙年间,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向东北迁移。但华北等地区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举动( )
A.引起了社会人口的膨胀
B.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改变了东北的经济结构
解析 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早期“闯关东”的人口迁徙浪潮,这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故选C项;社会人口的膨胀是关内人民向东北迁移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这一举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B项;当时东北的经济结构仍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
4.[2023四川眉山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族人民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A.彻底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民族交融历史进程
C.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D.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解析 据材料“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迁,中原民族外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D项正确;“彻底改变”表述夸大,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完成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排除B项;此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并未实现,排除C项。
5.[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公元前2世纪,匈奴势力扩张促使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下图为贵霜帝国时期的货币,上面的铭文是希腊语,而铸造钱币的传统来源于波斯和希腊。这说明贵霜帝国( )
A.铸造工艺反映经济水平
B.使东西方文化接触频繁
C.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D.使希腊语成为流通语言
解析 根据材料“上面的铭文是希腊语,而铸造钱币的传统来源于波斯和希腊”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月氏人西迁建立了新的国家,并在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铸造出带有希腊语铭文的钱币,可见贵霜帝国促进了中亚民族交融,C项正确。
6.[2024河北承德模拟]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特人首领对罗马帝国态度的变化表明 ( )
A.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
C.民族交融使得民族特性被削弱
D.罗马帝国的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西哥特人首领对待罗马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意图消除罗马文化转变为重构罗马文化,认为只有借助罗马的法律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这说明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重构与认同,B项正确。
7.贵霜帝国的建立,对佛教的东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故A项正确。
8.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故选C项。
9.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等。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解析】根据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加速了东西方文明互相交流,故B项正确;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并未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C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征服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10.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战乱和时局不稳 D.南方经济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起,由于战乱和时局不稳,移民方向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11.在阿拉伯帝国早期对外征服和对被征服地进行统治时,统治者强令被他们占领的中亚各国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并强迫当地居民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他们征服的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帝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殖民扩张扩大统治区域 B.加快东西文化融合
C.以文化征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D.向外传播伊斯兰教
【解析】阿拉伯帝国强迫被占领地区的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手段控制新征服地区,巩固自己的统治,故C项正确。
12.《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A.加剧了南方的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三国的南迁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组织能力,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南方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项;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是为了躲避战乱,并非配合游牧民族的内迁,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4重庆调研,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的上层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则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5—17世纪》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 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 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率高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率。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15%的人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迁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 510万人,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8世纪全球人口迁移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90年至2005年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6分)
解析 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特点
第(2)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影响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1990年至2005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长率……1.9%”得出,移民人数大幅增长;据材料“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率高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率”得出,主要集中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第二小问,从经济全球化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伴随民族冲突,主要是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的游牧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灭亡旧政权,建立了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8分)
(2)原住民大量死亡;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5分)
(3)趋势:移民人数大幅增长;主要集中向高收入国家迁移。(4分)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