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练习(含答案解析)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练习(含答案解析)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07:1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2024百校联考]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如图),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
B.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
2.[2023江苏南通期中]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提水灌溉的装置“沙杜夫”,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这表明(   )
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B.埃及社会饥荒得以缓解
C.农业灌溉工具世界领先  
D.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
3.[情境创新/2023河北保定模拟]山东滕州出土的一汉代耕耱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耦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面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4.[2023济南三模]《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   )
A.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
C.竞技体育历史较为悠久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
5.[2024重庆八中月考]“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礼记·月令》中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6.[2023合肥联考]据考古发现,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其中包含石铲、石锄、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穿孔石刀、石锛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我国(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C.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    D.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7.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8.《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
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9.中国远古时期的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见下图)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低昂间后先”。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
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
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10.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1.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12.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二、综合题
13.[2024河南安阳调研,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公元前3世纪前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贵州、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图1 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
图2 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2024百校联考]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如图),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
B.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
解析 由“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可知,灌钢法提高了钢的质量,且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这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明当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实践,D项正确;材料未将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说明“中国炼钢技术遥遥领先”,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论转化为实践,而非实践经验形成理论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态度,无法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活动”,排除C项。
2.[2023江苏南通期中]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提水灌溉的装置“沙杜夫”,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这表明(   )
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B.埃及社会饥荒得以缓解
C.农业灌溉工具世界领先  
D.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可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A项正确。
3.[情境创新/2023河北保定模拟]山东滕州出土的一汉代耕耱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耱地。耦耕者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面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出现了田庄经济,其采用的是集体经营,材料“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男子操耙耱地”“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体现了分工合作,C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无关,排除A项;汉代田庄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生产关系未革新,排除B项;“多种经营模式盛行”不合史实,农业实行多种经营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4.[2023济南三模]《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   )
A.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
C.竞技体育历史较为悠久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
解析 结合材料“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耕夫牧人……将有足够的铁用了”可知,获胜者获得一大块生铁后,别人都认为他有足够的生铁用,他的耕夫牧人不用再进城买铁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铁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打造成铁制农具来使用,可见当时在古希腊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海洋贸易发展受挫,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古希腊一次竞技会的优胜者会获得奖品,未涉及这次竞技会之前竞技体育的情况,所以不能得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历史悠久,排除C项;材料与人文主义思想无关,排除D项。
5.[2024重庆八中月考]“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礼记·月令》中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解析 由材料“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可知,“物勒工名”制度的实行是为了保证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要求手工业者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故选C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尚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且手工业还未高度发达,排除A、B两项;“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产品的质量,与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无关,排除D项。
6.[2023合肥联考]据考古发现,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其中包含石铲、石锄、石耜、石磨盘、石磨棒等。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穿孔石刀、石锛等,这些生产工具一般通体磨光。这可以用于印证当时我国(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C.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    D.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和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农业生产工具,这说明当时我国农耕经济已经产生,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辽宁牛河梁遗址和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的共性,未体现“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手工业和农业实现分工,排除C项;材料中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石器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通体磨光,这无法证明“打制石器技术发达”,排除D项。
7.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D项正确。
8.《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
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要求那些匠户的子女都要沿袭其祖辈的事业,不准随意变更,以确保他们世代为官府服役,故选B项。
9.中国远古时期的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见下图)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低昂间后先”。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
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
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脱壳工具由人力改为水力驱动,由此生产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和小农经济伴随而生的,远古时期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脱壳技术而非灌溉技术,排除C项;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选C项。
11.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
12.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农具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进入了农耕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齐国的农具,并没有与他国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齐国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2024河南安阳调研,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公元前3世纪前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贵州、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图1 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
图2 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解答思路如下:
首先,审设问,明确作答方向 要求回答的内容: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答案来源:材料一、二。
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梳理答案要点 ①根据材料一,与公元前3世纪前相比,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的地域分布更广,即使用范围扩大。 ②根据材料二“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铁农具的推广程度不平衡。 ③根据图1中的数量对比→铁农具数量增多。 ④从图2中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及比例来看,类型较为齐备,以初耕农具为主。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汉时期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铁农具自身的优势、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回答。积极性:铁农具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消极性:铁农具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造成了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 (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以初耕农具为主。(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