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期中考试]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2.[2023·山东胶州高三期中]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 )
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
3.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目的在于统一思想
C.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4.表 秦至唐“尚书”一职的演变状况反映了( )
时间 演变
秦朝 九卿之一,少府属官,掌管文书、传达诏命。
西汉 领、录尚书事之名,侍从皇帝左右,发号施令。
曹魏 脱离少府而独立。
唐朝 长官为宰相之一。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延续
D.中央机构的复杂
5.战国时期在官吏组织中文武分家。如齐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魏惠王用惠施为相,庞涓为将;赵惠文王用蔺相如为相,廉颇为将。这种文武首脑的任用机制反映了( )
A.宗法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
B.行政权与军事权同等重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
D.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6.“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7.有学者指出,明清鼎革之后,清初统治者的国家制度建设是从因袭明制开始的。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设置内阁处理日常文书
B.设军机处应对紧急军务
C.制定奏折制度提高效率
D.开设厂卫机构加强皇权
8.据统计,在唐代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封驳权的事例中,皇帝经常通过宰相、宦官甚至亲自宣谕对结果施加影响。这说明( )
A.门下省职权难以行使 B.唐代出现了宦官专权
C.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 D.给事中限制宰相权力
9.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宰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10.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令为主,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官员,加上被皇帝信任而授予侍中等头衔的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一变化体现当时( )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中枢权力的再分配
C.内朝外朝分工明确 D.君权相权互相节制
11.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臣等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12.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偏远闭塞的问题,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申请疏通水路、招徕商贾。雍正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这反映出( )
A.交通发展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B.中央集权加速边疆地区的开发
C.君主专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D.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二、综合题
13.(16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期中考试]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解析: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制度,依据严格的尊卑等级享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为了维护这种等级秩序,周朝确立“同姓不婚”的原则,以免同姓婚姻对这种等级秩序造成混乱,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通过祭神、结婚、丧葬上不同的礼仪区分,以此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排除A项;“同姓不婚”的原则是出于巩固宗法制度的需要,出发点并非民族交流,排除C项;分封制是周天子控制诸侯的方式,宗法制是用血缘亲属关系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排除D项。
2.[2023·山东胶州高三期中]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 )
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可知,这些制度都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的表述不够准确,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3.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目的在于统一思想
C.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解析:据材料“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统一文字为小篆……对隶书也大力提倡”可知秦朝加强对文书行政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故选C项;秦朝推广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排除B项;秦朝推广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
4.表 秦至唐“尚书”一职的演变状况反映了( )
时间 演变
秦朝 九卿之一,少府属官,掌管文书、传达诏命。
西汉 领、录尚书事之名,侍从皇帝左右,发号施令。
曹魏 脱离少府而独立。
唐朝 长官为宰相之一。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延续
D.中央机构的复杂
解析:表中显示,“尚书”一职经历了从秦朝的“少府属官”到曹魏的“脱离少府而独立”、从秦朝“传达诏令”到西汉“发号施令”再到唐朝“成为宰相之一”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故选C项;行政效率是通过执政效果体现的,而材料呈现的是某一官职的演变过程,无法体现执政效果,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加强是通过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体现的,而“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的职位,排除B项;材料中“尚书”一职的演变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纵向发展历程,而“复杂”一词是通过同一时间内的机构内部设置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战国时期在官吏组织中文武分家。如齐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魏惠王用惠施为相,庞涓为将;赵惠文王用蔺相如为相,廉颇为将。这种文武首脑的任用机制反映了( )
A.宗法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
B.行政权与军事权同等重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
D.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在官吏组织中文武分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文武官吏的权力能够加强君王的权力,即战国时期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萌芽,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按宗族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行政权与军事权的地位,排除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
6.“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解析: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并逐渐消失,排除D项。
7.有学者指出,明清鼎革之后,清初统治者的国家制度建设是从因袭明制开始的。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设置内阁处理日常文书
B.设军机处应对紧急军务
C.制定奏折制度提高效率
D.开设厂卫机构加强皇权
解析:明成祖设立内阁,清朝因袭明朝的制度,仍然设立内阁,故选A项;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明朝没有,排除B项;清朝康熙年间才有奏折制度,排除C项;明朝开设厂卫机构,清朝没有设立厂卫机构,排除D项。
8.据统计,在唐代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封驳权的事例中,皇帝经常通过宰相、宦官甚至亲自宣谕对结果施加影响。这说明( )
A.门下省职权难以行使 B.唐代出现了宦官专权
C.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 D.给事中限制宰相权力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根据材料可知,皇帝经常通过宰相、宦官甚至亲自宣谕对门下省官员行使封驳权施加影响,说明三省六部制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门下省能够正常行使职权,但其结果受皇帝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宦官专权,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门下省的审核结果受皇帝影响,没有强调给事中限制宰相权力,排除D项。
9.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宰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有助于皇帝作出合理决策,故C项正确。
10.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令为主,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官员,加上被皇帝信任而授予侍中等头衔的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一变化体现当时( )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中枢权力的再分配
C.内朝外朝分工明确 D.君权相权互相节制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皇权,限制丞相权力,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亲信,组成中朝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故选B项。
11.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臣等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材料“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反映了宋代君主权力的加强,故D项正确。
12.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偏远闭塞的问题,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申请疏通水路、招徕商贾。雍正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这反映出( )
A.交通发展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B.中央集权加速边疆地区的开发
C.君主专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D.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帝支持鄂尔泰在云南地区疏通水路、招徕商贾的上疏,说明中央支持落后地方的开发,即中央集权加速边疆地区的开发,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16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4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得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可得刘邦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皇族子弟为王。第二小问措施,据所学西汉的建立有关知识可得,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三小问说明,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其实力的不断膨胀,最终爆发“七国之乱”。
第(3)问,为开放式设问,可从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后世影响等角度进行回答。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绩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原因:没有分封皇族。措施:郡国并行制。说明:导致王国问题,王国发展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景帝时发生七国叛乱。
(3)价值: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县、省的设置沿用至今。(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据所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知,皇权与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大矛盾,这一矛盾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直至达到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因此可以就这一趋势提出观点,比如“中国古代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再结合所学各朝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史实加以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的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被削弱。
阐述:秦朝在中央始设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权力极大。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严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启用亲信、侍卫、宦官参与军国大事,牵制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皇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相权再次被分割,皇帝总揽大权。明初,因胡惟庸飞扬跋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