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20: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
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C.意在挑拨南北之间的合作关系
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2.[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情境创新/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
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4.[角度创新/2023山东威海期末]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用词谨慎,没有急着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5.[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6.[2024江苏高邮调研]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
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7.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8.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9.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10.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促使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11.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12.民国成立,采用民主立宪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总统为国家元首,按规定政治权力甚微,但事实上,袁世凯仍掌握大权。这意味着,辛亥革命(  )
A.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B.仿效西方的政治模式
C.以约法限制了袁世凯 D.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
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
C.意在挑拨南北之间的合作关系
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据材料“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知,清帝退位诏书中明确说明将五族领土归整为一大中华民国,即中华民国将继承清朝原有疆域,这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了文字依据,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领土的继承,而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排除;清帝退位诏书发出前,通过南北议和,孙中山已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挑拨”一词表述不妥,C项排除;清帝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但封建势力仍然存在,D项排除。
2.[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解析 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最能够揭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这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B项正确。
3.[情境创新/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
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才公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且将很多一般行政事务列为预备立宪应办事宜,许多部院所列清单无一与宪政有关,由此可见清政府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宪政缺乏诚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新政在改革政治体制方面突破不大,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旧势力间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增强,看不出中央集权式微,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情况,未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
4.[角度创新/2023山东威海期末]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用词谨慎,没有急着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1年11月,《泰晤士报》对袁世凯进行了大量正面报道,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说明《泰晤士报》支持袁世凯夺取革命的胜利果实,以维护列强既得利益,即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故选D项;材料只是正面宣传袁世凯,为袁世凯上台造势,没有对中国政体进行报道,得不出“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结论,排除A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而1911年11月,中国政体尚未变化,排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5.[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解析 据材料“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就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D项正确。“革命的彻底性”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主要内容是对内,而材料主要内容是对外,排除C项。
6.[2024江苏高邮调研]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
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对儒家思想内涵的修正,排除B项;两人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排除D项。
7.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材料“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强调的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即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并未完成建设民主政治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我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排除B、D两项。
8.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根据材料“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鲁迅认为辛亥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但组织军政府的却还是封建势力,其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政府仍然被乡绅所把控,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反帝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突出脱离群众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排除D项。
9.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故选B项。
10.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促使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从题目中理解“首义”就是首创性义举,从武昌起义的影响来看,其首创性义举应该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吹响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的号角,即推翻清王朝统治并促使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故选B项。
11.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解析】材料“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反映了孙中山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操之过急,过于乐观,说明对国情认识尚不充分,故D项正确。
12.民国成立,采用民主立宪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总统为国家元首,按规定政治权力甚微,但事实上,袁世凯仍掌握大权。这意味着,辛亥革命(  )
A.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B.仿效西方的政治模式
C.以约法限制了袁世凯 D.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解析】材料说明中华民国成立后虽然采取三权分立体制,但是袁世凯仍掌握大权,说明民主政治形同虚设,革命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限制袁世凯的作用,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概括三则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具体阐释所持观点的原因,对材料观点差异的原因进行多角度解读;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
答案 示例 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6分)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7分)
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