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21: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而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这说明该改革
A.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 B.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C.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2.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彻底恢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进一步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3.史学家称:“世界近现代历史一般有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属于民族解放运动范畴的是
A.欧洲共同体成立
B.不结盟运动建立
C.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D.苏联解体
4.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
表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5.1905年被称之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在这一年写了1篇博士论文,给德国最有声望的杂志《物理学纪事》提交了4篇论文,这些论文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下列各项中,可以列入其中的是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C.《告文明世界宣言》 D.《原子科学家公报》
6.从1917~198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64倍,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589倍,消费品生产增长91倍。这说明,苏联
A.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B.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偏慢
C.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功 D.国营企业长期效率低下
7.以下国旗演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苏联成立 B.东欧剧变 C.北约东扩 D.苏联解体
8.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一独立浪潮的发生( )
A.使第三世界实现了大团结 B.宣告非洲全境的民族独立
C.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导致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9.2010年,华裔科学家周钦文的团队用超精准原子钟做了一项实验,实验发现,升高后的铝原子钟快于未升高桌面上另一台铝原子钟,两者差异为每79年快900亿分之一秒。这一结果论证了爱因斯坦有关距离重力源越远,时钟运转越快的理论。这表明
A.相对论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完善
B.相对论以实验验证了其科学性
C.科学实验对相对论提出了挑战
D.相对论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0.1948年6月美英法在德国的西占区发行新马克(“B”记马克),苏联为此提出抗议,并于6月22日在苏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新的“D”记马克,并于6月24日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但仍然保持了从西德通往柏林的三条走廊的畅通。该材料说明
A.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始 B.双方争夺焦点是柏林
C.苏联处于被动的守势 D.马歇尔计划影响较大
11.“它是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而提出的,是周恩来灵活外交思想的体现。”这里的“它”是指
A.另起炉灶 B.党同伐异
C.求同存异 D.标新立异
12.1970年8月12日,联邦德国与苏联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条约声明,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保证不使用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这一条约说明当时( )
A.对抗和均势并存下的妥协 B.“冷战”后世界紧张局势加剧
C.美国和欧洲联盟的新裂痕 D.苏联以“和平演变”渗透思想
13.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在和美国记者交流时指出,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赫鲁晓夫的目的是
A.联合美国谋求世界和平发展 B.结束冷战逐步转向对话
C.展现自身军事实力威慑美国 D.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14.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绽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美国驻苏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在此强调的是
A.日本法西斯尚未投降,反法西斯使命未完成
B.西欧已开始走向联合,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C.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美苏之争已不可避免
D.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领导权
15.下表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增长率(部分)”:
阶段 GDP 人均GDP 出口量
1820-1870年 2.2 1.0 4.0
1870-1913年 2.5 1.4 3.9
1913-1950年 1.9 1.2 1.0
1950-1973年 4.9 3.8 8.6
1973-1979年 2.5 2.0 4.8
上表中“1950-1973年”的增长率几乎为之前的2倍,这主要得益于
A.始终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探索出了“混合经济”模式 D.致力于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
16.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政府经济、技术援助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
A.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 B.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C.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17.“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18.美国某学者曾经在其著作中写道:“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美国当时受到限制的国际力量主要有
①欧共体
②日本
③俄罗斯
④中国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冷战时期,美苏关系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两国关系由之前的针锋相对转向相对缓和,并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自我控制机制。这重大转折”是
A.越南战争 B.修建柏林墙 C.朝鲜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20.下图时政漫画旨在说明
A.美国借自由之名大力推行霸权主义 B.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美国干涉内政
C.世界政治格局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 D.美国强权政治推动弱小国家自由化
21.马萨诸塞州是美国的老工业基地,二战后长期陷于衰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州创造了“马萨诸塞奇迹”。如表为1975-1983年马萨诸塞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据如表可知
增长率(%) 就业增长(万)
非电子机器 38 2.78
电子设备 34 2.88
仪表 31 1.36
企业服务 95 6.28
健康服务 33 5.56
法律服务 61 0.64
其他非教育服务 28 5.69
金融保险房地产 28 3.80
A.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 B.新经济的出现是转型成功的根本
C.传统机械制造业仍居于主导地位 D.产业结构换代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2.1947年,美国密歇根州的共和党议员乔治·唐德罗声称:“所有现代艺术都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所有现代艺术都是破坏性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他认为这些艺术流派的兴起全部得到了共产党的支持,旨在破坏美国的道德基础。这一认识反映了当时( )
A.美国共产党对艺术的支持
B.美国民众对现代艺术的排斥
C.苏联在冷战中的优势地位
D.冷战思维在美国官方弥漫
23.“在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占世界人口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就显著
C.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公平合理世界政治秩序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个人在他不违反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去竞争。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一片混乱。1930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抵制了美国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多达十五个,包括英帝国所属自治领及其成员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日本等国。
——摘编自崔树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战》
材料三 “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概括材料一亚当·斯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历了长期繁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战后“黄金年代”的衰退期。对于战后“黄金年代”的终结和1973~1975年危机的成因,利润挤压论认为伴随生产率增长的减速,实际工资爆炸性的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显著下降,从而导致经济疲弱。
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的关系:1964~1973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1) 年均工资增长(2) 差距(1)~(2)
美国 1964~68年 2.4 2.5 —0.1
1969~73年 1.0 2.0 —1.0
欧洲 1964~68年 4.5 4.3 +0.2
1969~73年 4.2 5.0 —0.8
日本 1964~68年 8.7 7.6 +1.1
1969~73年 7.8 10.6 —2.8
——摘编自孟捷《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利润挤压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年代”衰退的解释。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正是这样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它们在国际格局的演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A
6.B
7.D
8.C
9.B
10.C
11.C
12.A
13.D
14.C
15.B
16.C
17.A
18.C
19.D
20.A
21.D
22.D
23.C
24.(1)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市场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背景: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思想的影响。(两点即可)
(2)表现:银行倒闭;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崩溃)。
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战、关税战(或国际金融缺乏协调机制)。(3点即可)
(3)表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3点)
25.示例一: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年代”衰退的解释有合理性。从表格数据分析,1964~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年均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而年均工资增长呈上升趋势,并且年均工资的增长超过年均生产增长率,工资挤压利润,这势必影响经济的增长。结合史实,二战后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再加上资本主义为缓和劳资矛盾进行了自身调整,一定程度上兼顾工人阶级的利益,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利润下降,经济出现衰退。
示例二: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年代”衰退的解释有局限性。利润下降确实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只是一个方面,其“黄金年代”的衰退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固有的矛盾,其发展呈波动式,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战后“黄金年代”衰退期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固有矛盾爆发的表现。另外,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国内市场消费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也会挤压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和利润,影响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观点:国家实力对比变化影响国际格局演变。
阐述: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基于综合实力、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走向战后对抗,形成两极格局。
综上所述,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述时,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