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体现了( )
A.新型的政党合作 B.自由平等原则
C.各民族一律平等 D.人民民主原则
2.1956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的指示》,确立了自由市场开放的政策,并规定了自由市场的经营范围。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基于(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C.对苏联经济模式有效反思 D.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3.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尼克松访华 D.2018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4.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外交部副部长周南:“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非洲国家独立,而且加入了联合国,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状况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5.1949年之前,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1950年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在新中国销声匿迹且成了批判的对象。这一变化
A.违背了“双百”方针 B.阻碍了国产电影的发展
C.适应了新中国政权建设需要 D.消除了外国电影的影响
6.1964年10月17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的这一爆炸及随之发表的声明会“使世界风向改变”;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并进而使中国参加裁军谈判。由此可知,这一爆炸
A.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加速了美苏冷战的结束
C.促使英国政府与我国建交 D.引发了英国国内剧烈恐慌
7.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人民政协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8.“它避免了多党的无序倾轧,也摆脱了一党的专制独裁。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9.下图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
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
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
10.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阶级矛盾彻底消灭 B.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D.中共八大做出了正确决策
11.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12.一五计划之后,我国又制定二五计划(1958—1962)和三五计划(1966—1970)。如图是我国1970年前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对此图判断正确的是
A.一五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比重一度失衡
C.三五时期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发展 D.经济调整导致了轻工业产值下降
13.1952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经表决通过了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决议。当7月19日我国收到邀请电时,距离开幕式仅几个小时,周恩来总理却说:“一定要去!”作出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彰显奥运体育精神 B.推行务实外交政策
C.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D.拓展对外活动空间
14.1979年1月1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指出:“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这一“联合公报”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B.“一超多强”局面已形成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15.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这反映了当时
A.冷战爆发影响了中共决策 B.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了中国沿海
C.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 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16.有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变化。其中,1954年为37.97‰, 1956年更降至31.90‰,而在1963年和1964年则分别达到43.60‰和39.34‰。材料中出生率增高的原因是( )
A.经济困难后出现补偿性生育 B.大跃进运动影响到生育政策
C.人民公社导致人口出生失控 D.农民生活富裕推动生育高潮
18.在1949年12月16日同毛泽东谈话时,斯大林曾说:“考虑到雅尔塔协定,有关协定要在形式上保留”,但同时他重申,“苏联军队也可根据‘中国方面的请求’实际上撤离。”这反映出斯大林的主要意图在于
A.以老大哥的身份来有限度帮助新中国
B.与新中国结成战略同盟关系
C.要求新中国在政治立场上与苏联一致
D.严格遵循雅尔塔体系的规则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周边国家还没有对中国的外交思想形成感性认识之前,朝鲜战争爆发了。由于美国的操纵,中国在舆论上陷于被动,而中苏的密切关系也使一些周边国家对新中国产生了误解,因此难免有剑拔弩张的对抗情绪。为此,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积极改善与日韩的关系
20.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
A.中苏关系正常化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趋于缓和 D.美国侵越战争失败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1949年中国国民收入(1933年币值:亿元)
年份 农业 工矿交通业 服务业 国民收入总计 年平均增长率/%
1887 99.87 14.49 29.07 143.64 -0.64
1914 128.01 24.80 34.72 187.64 1.00
1936 166.41 40.60 51.51 257.98 1.45
1949 98.00 23.20 68.28 189.48 -2.40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材料二 195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约为583亿元,比1955年增加了27.4亿元,接近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粮食(不包括大豆)的产量为3650亿斤,比1955年增加了154亿斤,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指标。手工业总产值达到117亿元,较1955年增长了16%;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1亿元,较1955年这些企业的总产值增加了约32%。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1956年增加了139亿元,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摘编自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87—194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若是试图用武力或者外部的行政手段强行改变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实行与汉族一样的政治制度,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还会激起反抗和叛乱。于是,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后,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
——摘编自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融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四个方面,旨在运用具体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本手段、基本政策和根本立场“没有变”的执政底线,但是又深谙“与时俱进”的重要性,紧密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并且产生了诸多新“变化”,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摘编自高向东、高鹏飞《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与规律探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推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政策“不变”与“变”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民族认同感的因素。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国家对于优秀女性人物的宣扬主题。
1949—1966年 1978—1995年 1996—2007年
频数 % 频数 % 频数 %
勤奋钻研科技域就 15 10.9 19 12.8 11 8.0
自强不息人生经历 6 4.3 20 13.5 46 33.6
崇高品德服务他人 48 34.8 62 41.9 18 13.1
劳动模范生产业绩 50 36.2 11 7.4 3 2.2
贤妻良母抚养子女 8 I5.8 2 1.4 2 1.5
女强人式工作成绩 11 8.0 32 21.6 11 8.0
英丽知性成功女人 0 0.0 2 1.4 46 33.6
合计 138 100 148 100 137 1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A
7.C
8.B
9.C
10.C
11.D
12.B
13.D
14.A
15.A
16.D
17.A
18.A
19.B
20.C
21.(1)概况:服务业经济不断增长;农业、工矿交通业和整个国民收入发展波动较大;年平均增长率在1949年下降严重。(答出两点即可)
(2)意义: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改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产业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1)原因:借鉴历史上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经验和教训;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在边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强大;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处理民族关系。
特点:羁縻府州设置时间长、数量多;中央与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自治性;注重加强中央对民族地区的隶属管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2)“不变”的表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没有变;民族区域自治的民主制度没有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变。
“变”的表现: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治建设和享有民主权利;不断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增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3)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央的民族政策;共同的民族利益;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意识觉醒。
23.论题:对女性人物宣扬的高频主题符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要求。
阐述:1949—1966年,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需要全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基础性的工业建设,同时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主张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因此宣扬的高频主题是劳动模范生产业绩、崇高品德服务他人; 1978—2007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逐渐摆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职业多元化越来越明显,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因此这一时期宣扬的主题中,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服务他人的意识、女强人、知性成功女人逐渐成为重要的宣扬主题,这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综上可知,不同时期,国家对于优秀女性人物的宣扬主题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