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3 21: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中国唐朝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如下图)。据此可知(  )
A.巴米扬石窟是玄奘学习佛法重地 B.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C.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 D.巴米扬是佛教发源地
2.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为铜木结构,在其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念,被中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蕴含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
B.见证了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
D.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
3.董仲舒认为王道政治的兴衰和治乱最终都取决于天的意志,所以一国之治在于天;一国之乱亦在于天;国君能否治理好天下就在于其是否听从天意。这一学说( )
A.有效制约了君主权力的滥用 B.吸收了佛教思想理论
C.摒弃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阐述了君权神授观念
4.宋朝朱熹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不容已所谓理也。”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由此可见,朱熹的“理”( )
A.反映了宇宙运动规律 B.强调封建伦理秩序
C.成为宋朝的官方哲学 D.难以适应现实政治
5.有学者认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不约而同地批评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他们全部哲学的努力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从中可知
A.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B.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C.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D.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6.据统计,《诗经》中共有27篇反映孝道思想的篇章,有对先祖的祭祀,亦有在外征战之人对父母生活的担忧,也有子女对已逝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切怀念与悔恨。这种尚孝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家思想影响巨大 B.社会结构“家国同构”
C.纲常伦理秩序确立 D.重视道德与宗法血缘
7.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8.“夫死从子”是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之一,但母亲对于儿子的权威无论在先秦抑或后世都是一定程度存在的。据《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武夫人武姜在夫君死后对其子郑庄公仍有着相当大的权威。这种现象
A.源于生育与抚养基础上的先天伦常 B.表明男尊女卑的男权话语体系式微
C.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的血缘纽带关系 D.意味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9.“五四”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主义;“五四”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
C.使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 D.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饮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到日本后逐渐出现了“日本茶道”,传到英国后有了“下午茶”文化。据此可知( )
A.近代茶文化扩大了交流范围 B.中国茶作为商品日益国际化
C.茶文化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创新 D.中国对世界饮品发展贡献巨大
11.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为新教做舆论宣传
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12.《礼记》中说:“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孝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孝悌以尊长为前提 B.孝是儒学核心内容
C.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D.儒学维护封建等级
13.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这一设计体现的思想内涵是( )
A.中庸人和 B.天人合一 C.和而不同 D.敬天保民
14.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提出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医者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密,夺造化之权,以救人生死。”这反映了
A.“取义舍利”的义利观 B.“性善性恶”的人性观
C.“天下大同”的社会观 D.“知行合一”的哲学观
15.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 )
A.三教合一成为主流 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
C.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16.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17.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18.唐朝壁画中的佛像不像南北朝时那样严肃庄重,而是富于人情味和亲切感。如将菩萨处理成女性,衣饰华美,仪貌端丽而慈祥。体态丰腴而多姿。这一变化
A.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B.反映了时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C.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9.有学者指出,商朝产生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这些汉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是,任何汉字不管其发音如何,含义却是同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商朝的书面语
A.致使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延续
C.助推了中国汉字走向多元化 D.促进了奴隶制王朝文化的繁荣
20.《尚书》记载:“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这里指诚恳地顺从上天的意思),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周公要求周成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B.敬天保民 C.民贵君轻 D.仁政思想
21.据如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内容 出处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
足国之道,节用而裕民……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实出百倍。 《荀子·富国》
A.重视民本思想 B.分封制瓦解 C.农耕经济发展 D.井田制崩溃
22.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 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 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20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黑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 ,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 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三、论述题
25.图片是探究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日语中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 图二用喃字创作的越南文学作品 图三日本平城京东大寺唐式大佛殿
图四唐朝长安(左)与日本平城京(右) 图五始建于752年的韩国佛国寺石塔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任选两幅图片,围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选择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A
6.D
7.C
8.A
9.B
10.C
11.C
12.A
13.B
14.A
15.D
16.C
17.C
18.B
19.B
20.B
21.A
22.C
23.(1)历史背景:西学东渐,西方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近代随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列强殖民侵略,中国丧失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2)意义:有利于打破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成见;有利于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极大地推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团结世界华人华侨,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24.(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影响了启蒙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5.[示例一]
选择:图三、图五。
论题:佛教成为唐朝对东亚进行文化输
出的重要载体。
论述: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的宗派,佛教完成本土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这使得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唐朝国力强盛,对东亚国家形成了向心力,且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新罗、日本等东亚国家纷纷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佛教文化也自然成为重要学习内容。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加强了与唐朝的交往,佛国寺石塔就是当时两国文化交往的例证。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平城京东大寺大佛殿也仿照唐朝建筑式样建造。日本、新罗等国也常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有名的高僧,他回国时携带了诸多佛经和诗文集。综上所述,随着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中华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示例二]
选择:图一、图二。
论题:汉字文化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体现。
论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与文献通过汉字得以保存和传播。公元前4世纪开始,汉字逐渐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越南创造出喃字。汉字书法艺术还影响了日本文字。东汉末年以来,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助推汉字对外传播。从日语中的平假名和汉字的对照可知,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类汉字本土文字的创制,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也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综上所述,文字是文明的体现,文字的影响力折射出文明的影响力,文字的对外传播,凸显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