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曲靖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全卷四个大题,共25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小题每题2分,第6小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4小题。
去年初夏,与朋友相约来到麒麟水乡,两岸种满了鲜花绿草,不同地段有不同的颜色。碧绿如蓝的河水与色彩斑斓的花花草草簇(cù)拥在一起,好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千亩荷花随风摇曳,荷叶青青映水面。那竟相开放的荷花热情奔放,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躲在荷叶中间,羞羞答答不肯露面,让人顿生怜爱之情。此时,我怀念所有的温柔。
深秋,我一人漫步水乡,昔日风情万种的荷塘被枯黄的荷叶渲(xuān)染得满目______。残荷虽形消骨立,却满身傲骨,这骨子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繁华落尽的从容,是一路艰辛的回眸,是不完美之中的完美,是枯而不死的重生,是清瘦孤傲的残缺,是永不凋谢的典范。
走着走着,风卷着落叶以轻盈(yíng)的姿态从树干上缓缓飘下,然后______地躲在某个角落里。也许,它以独有的方式绽(zhàn)放着生命最后的一抹色彩,既无悲来也无喜。曾经高高挂在树枝上的辉煌与荚丽,早已成了过往云烟。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安然应对,该绽放时______,该飘落时洒脱无拘。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依心而行,随心而飘,哪怕是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也依然耀眼。想必,这就是落叶向世人______风骨的最好方式吧。
如果生命是一朵花,在四季的轮转中花开花落。那么,人生中的每一次相聚与别离,就是缘分的兜兜转转。因为,花儿的凋落是为了下一次重生,人的告别是为了下一次相聚。那么,就让我们在人生漫长的河流中,微笑着告别吧!只要心中藏着温暖,即使岁月漫长也不染纤尘。因为不常见面,却在心里常挂念。在每一天阳光升起的时刻,彼此在心里道一声早安,在每一个日落的黄昏,将那些路过的善意,藏在内心最深处。有道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簇(cù) B.渲(xuān) C.盈(yíng) D.绽(zhàn)
2.文中加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斓 B.漫步 C.形消骨立 D.无人问津
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凄凉 幽静 精妙绝伦 诠释 B.苍凉 安静 精彩绝伦 诠释
C.凄凉 安静 精彩绝伦 解释 D.苍凉 幽静 精妙绝伦 解释
4.对文中划线句子病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分残缺 B.语序不当 C.句式杂糅 D.搭配不当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目所成。
①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
②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
③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
④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⑤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
A.⑤④②①③ B.②③①④⑤ C.⑤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⑤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闲情逸致”是一种难得的情怀。来到南山,我们看到陶渊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其五)】的闲适悠然;来到杭州,我们看到白居易对西湖(2)(《钱塘湖春行》)的无限眷恋;来到和州,我们看到刘禹锡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表现自己品德高尚,身居陋室而不觉简陋的高雅脱俗。
二、综合性学习(7~11小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围棋冠军;人工智能在大规模人脸识别中超越人类一般水平;语音识别系统准确率和专业速记员不相上下……
【材料二】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数据快速积累,运算能力大幅度提升,算法模型持续演进,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混合型智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第三次站在了科技发展的浪潮之巅。
【材料三】下图: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仔细观察材料三这幅漫画,说说它的寓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4分)
孔子却采用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点评一】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先说“孔子却采用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然后举《诗经》中的一些实例来论述,最后总结全段文字。逻辑层次清晰,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9.(1)汪曾祺评价朱自清:“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似无第二人。”请根据【点评一】的示例,从“语言”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作出点评。(2分)
【点评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著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我们成长的导师,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说说“他”给你的成长带来的启示。(2分)
保尔 阿龙纳斯 朱德 唐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临写与鉴赏(4分)
10.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简体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11.赵孟頫的楷书具有“华滋道劲,宽绰秀美,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的特点,下列属于其作品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小题。(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本诗中的“折柳”指汉代名曲《折杨柳》,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13.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本诗在题目中都写到“闻笛”,“笛声”分别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7题。(10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①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②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廉《送东阳马生序》)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俟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识,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②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的“下帷绝编”指司马光读书勤奋。③讽诵:背诵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敢稍逾约 逾:_______ (2)礼愈至 至: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 尝:_______ (4)俟能讽诵乃已 俟: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甲】文,说说①②两处画线词“不敢”的表意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段【甲】【乙】所写人物宋濂和司马光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点 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7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胡清扬
①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既是中华儿女自古以来使用的时间计算方式,是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代沿用的生活习惯,也是中华民族可以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保护与传承。
②二十四节气可不是人为随便设定的,而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决定的。
③中国农历是根据太阳运行黄经的轨迹进行运算的。从黄经零度开始,每增加30°,大约要三十天。这称之为一个“中气”。经过360°便要用十二个“中气”,分别就是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如果从小寒这一天算起,太阳黄经再每增加30°,就过到一个“节气”。运行360°后,正好经过十二个“节气”,即: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中气”和“节气”交替运行,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一套时令系统。所以说,这与生产有着紧密联系的二十四节气可谓是一套遵守自然规律,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古日历。
④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人民群众许多生活习惯以及活动都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参照。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的人们“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日呷秋头水,生暑痱子”。再如有谚语云:“清明过十天,单裤单布衫”,告诉人们根据节气调整穿衣的多少。在雨水、惊蛰期间,要及时除虫免去害虫大量繁殖带来的危害。小满期间,要喝雄黄酒。当然,有时各个地域也有细微的差异。“小雪杀猪,大雪宰羊”是北方人在这两个节气中特有的生活方式,南方则是“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⑤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生产仪式、民间风俗等节日文化。一些节气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如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但是如今堪称节日的节气日已为数不多,能够保留下来的习俗活动数量少且流行不够普遍。以立春日为例,历史上它曾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有“新春大如年”的说法。立春日要举办盛大的迎春礼,这一活动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出现,到清代达到极盛,甚至民国时期在一些地方还十分繁荣,成为官民共同参与的大型礼俗活动。
⑥现代社会,随着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于是引发了二十四节气要不要保护的谈论……
(节选自《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漓江出版社)
18.文章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章第⑤段,分析加点词“既……又……还……”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结尾说“随着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于是引发了二十四节气要不要保护的谈论……”。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小题。(11分)
故乡炊烟
严柏洪
①炊烟袅袅,这是多么富有田园生活气息、闲适恬静的词啊!读到它,一下就能让人想起故乡,想起童年的老屋,它散发着儿时快乐无忧家的味道。
②老家的缕缕炊烟,那是从老屋里飘出来的云朵,那是故乡的脉搏和呼吸,那是故土乡愁的灵魂,时时牵动着我的思念与回忆。
③故乡的炊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不尽相同。
④春天,细雨霏霏,淅淅沥沥,空气也是湿漉漉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薄暮时分,春雨淋湿了炊烟,炊烟升不高,飘不起来,慢慢在茅草屋顶、青瓦屋顶弥漫开来,浸润成一片,屋舍、树林被炊烟笼罩着,随后,整个村庄氤氲在炊烟之中,像国画山水中渲染的水器烟云,宁静、恬淡、迷蒙,如诗如画。
⑤“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一年之计在于春,老家的人是不会深闭雨中门的。他们要抓住时节,在料峭春寒中,披着蓑衣、戴上斗笠,裤腿高高挽起,春耕、播种、育苗,忙得团团转。直到傍晚,才会牵着水牛,扛着犁耙,一身疲惫,走向炊烟中的家,一家人围坐一起,粗茶淡饭,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安闲。
⑥“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这是故乡夏天的炊烟。太阳落山,暮霭初起,家家屋顶飘荡着淡蓝色的炊烟,袅袅娜娜,空气中能闻到稻草和树枝树叶燃烧后的清香,混合着稻花和泥土的芬芳。炊烟是有不同味道的。走在田埂上,我能闻得出张家烧的是樟树枯枝,李家烧的是柳树蔸根,王家烧的是竹枝竹叶,我家烧的是去年的稻草。深吸一口,那独特的香气直抵肺腑,让人沉醉和安然。
⑦此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孩子们的打笑声,鸡鸭猪狗的叫闹声,四周田野如鼓的蛙声,一起组成了故乡夏夜的交响乐。袅袅升腾的炊烟就是那交响曲的主旋律,它将低音、高音、和声、节奏一一串起,精彩演绎出乡村生活与生命的种种平凡纯朴的故事来。
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故乡秋天的炊烟。稻浪金黄,秋水明净,天高云淡,丰收在望。村村茅屋晚炊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有了喧嚣和燥热,村庄呈现出一片平静祥和的意境。炊烟飘得高高的、直直的,轻盈似梦,从容不迫,那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岁月静好。
⑨“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岛还。”故乡冬天的炊烟似乎有些单调落寞。北风呼号,天寒地冷,田野萧瑟,炊烟飘散。乡亲都聚在自家的火塘边烤火,不轻易出门。一场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落下来,原野一片洁白,从白雪覆盖的屋顶上渐次升起缕缕炊烟,瞬间让冷寂的村子生动活跃起来,缥缥缈缈,亦真亦幻,童话世界一般。我们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玩累了,玩够了,等着妈妈呼唤回家吃饭。屋子里,漫溢着炊烟的味道。
⑩“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不是青烟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这是大山深处的炊烟。雨后的山村景色如画,绵延的青山如洗,炊烟从山林中升起飘出,身临其境,让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
几年前,我到滇东大山腹地的一个贫困村驻村扶贫,我又看到了久违的炊烟。站在高高的望乡山上,只见山峦起伏,竹海茫茫,叶涌如波,满目葱绿,我能看到远处的村庄飘起的炊烟,倘若不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真不会知道云岭深处还会有人家呢。
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到外面跑项目、找资金、开会、培训后回村,在村口看到炊烟,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的确,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和思念,就有漂泊和乡愁,炊烟起处是故乡。
(《文艺时报》2024.3.12)
2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4分)
(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随后,整个村庄氤氲在炊烟之中,像国画山水中渲染的水器烟云,宁静、恬淡、迷蒙,如诗如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第⑦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此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孩子们的打笑声,鸡鸭猪狗的叫闹声,四周田野如鼓的蛙声,一起组成了故乡夏夜的交响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全文,试从内容、结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采用了多种写景手法,试举一例并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校刊有以下专栏,如果你是校刊编辑,本文归入哪个专栏最合适 谈谈理由。(2分)
感悟人生 至爱亲情 乡音乡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25.请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三年的初中生活,总有一些特别的存在,为我们实现梦想助力。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关爱都能给我们前行的力量。书香的熏陶,梦想的追求,高尚的品德都能给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请以“前行路上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特别的你
要求:(1)若选题目一,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4)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5)书写规范,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曲靖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小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1.B B项中“渲染”加点字应该读xuàn.
2.C C项中的“形消骨立”正确写法是“形销骨立”。
3.B “苍凉”的意思是“荒芜悲凉”,经常用于形容环境破落。“凄凉”指寂寞冷落。第一空根据语境看应该选择“苍凉”。“幽静”指幽雅寂静。“安静”指没有声音,安稳平静。这一空语境是写落叶没有声音,所以用“安静”。“精彩绝伦”的意思是精彩美妙到了极点。“精妙绝伦”的意思是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精妙绝伦”更侧重于工艺制品的制作。“解释”口语化,“诠释”书面语,这里用“诠释”更能体现文雅的语言特征。
4.D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尽管不常见面,却在心里常挂念。”
5.A
6.(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综合性学习(7-11小题,共12分)
7.(2分)人工智能代表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已站在科技发展之颠)。
8.(2分)寓意:1.讽刺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而却忽视了作为父母对子女教育与关爱的责任。2.科技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减轻劳动力,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任意答出一个即可)
9.(1)(2分)示例:语言上,引用完古诗之后,作者用近乎口语的形式对诗句进行注释与翻译,如引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作者用浅如白话的语言进行解释。(只要能够围绕“口语化”“语言通俗”即可)
(2)(2分)示例1:保尔当骑兵,修铁路,做肃反工作,以坚毅之躯承担着对国家的责任,从保尔身上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
示例2:阿龙纳斯博古通今,对海底生物如数家珍,从阿龙纳斯身上我们要学会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示例3:朱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即使遇到种种难以预测的困难,他也能顽强的战胜困难。从朱德身上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
示例4:唐僧目标明确,就是取经。认准目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从唐僧身上我们学会要有目标,朝着目标不懈努力,成功就不远了。(任选一个人物,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略
11.(2分)A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12.(2分)D 表现诗人听到笛声后触发了思乡之情。
13.(2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写诗人漂泊在外,曲子《折杨柳》触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1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诗人征战沙场,凄凉幽怨的笛声,唤起了征人征战不得归的思乡之情(1分)。
14.(2分)(1)超过(2)周到(3)曾经(4)等候
15.(4分)(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能够有所收获。
(2)等到他长大后,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力就强了。
16.(2分)第一句中的“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信用的品质(1分);第二句中的“不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1分)。
17.(2分)共同点:克服困难,勤奋苦读(1分)。启示: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像宋濂、司马光那样,专心致志,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1分)。(言之有理即可)
18.(2分)①二十四节气有科学依据的计时方式;②二十四节气是世代沿袭的生活习惯;③二十四节气是富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④二十四节气需要保护与传承。(任意答出一个0.5分)
19.(2分)加点词“既……又……还”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强调了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说明了二十四节气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20.(3分)示例1:没有必要保护(1分),现代的科技可以很准确预测天气,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1分);再说很多节气的习俗活动数量少且流行不够普遍(1分),所以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去保护二十四节气。
示例2:有必要保护(1分),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有科学依据的计时方式,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古日历(1分),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是我国各地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1分),所以有必要保护。
21.(1)(2分)“氤氲”一词在这里指炊烟弥漫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炊烟给村庄带来的柔和、缥缈和神秘之感,表达作者对故乡炊烟的喜爱、怀念之情。(2)(2分)示例: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夏夜的各种声音比作交响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乡村生活的热闹、淳朴,表达作者对乡村夏夜生活的喜爱之情。(从其它角度进行赏析,分析得当亦可)
22.(2分)内容上:这句话总写出了故乡的炊烟具有一年四季不尽相同的特点。结构上:承接上文写故乡的炊烟牵动“我”的思念与回忆,引出下文对故乡一年四季炊烟的详细描述。
23.(3分)示例1: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描绘。例如:第②段中“薄暮时分,春雨淋湿了炊烟,炊烟升不高,飘不起来,慢慢在茅草屋顶、青瓦屋顶弥漫开来,浸润成一片”,抓住春雨淋湿炊烟,炊烟“升不高,飘不起”的特征,对炊烟进行细致的描写。
示例2: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第⑥段中“家家屋顶飘荡着淡蓝色的炊烟,袅袅娜娜,空气中能闻到稻草和树枝树叶燃烧后的清香”,从视觉、嗅觉对夏天的炊烟进行细致的描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3:运用多种修辞形象写景。第②段中“像国画山水中渲染的水墨烟云”运用比喻写出炊烟笼罩的村庄如诗如画的美景。
示例4:⑤-⑩段中多次引用古人描写炊烟的诗句,展示了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炊烟的特点。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使文章更生动,更具文学色彩。(任意答出一处,言之成理即可)
24.(2分)示例:我认为归入“乡音乡情”专栏最合适。因为这篇文章描绘了儿时故乡的缕缕炊烟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作者对故乡、对老屋、对儿时岁月的喜爱和思念之情。(归入“感悟人生”“至爱亲情”栏目,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四、作文(40分)
25.(40分)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成为当时的名臣。他年幼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不如别人,众多兄弟已经会背诵,都去玩要休息了,他却独自勤奋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长大后,他读遍了古代典籍,见多识广,记忆力强了,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