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秦朝的郡县制
一、单选题
1.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 )
A.机构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 B.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C.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D.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科举制的兴起
3.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以郡县制为基本架构,“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材料表明郡县制( )
A.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
C.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最大限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效益
4.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 )
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地方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力
5.《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6.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中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据此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郡县制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
B.我国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
C.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D.是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
7.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贯彻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学者研究发现,在县级官员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占比中,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政务处理需结合实情 B.郡县制度初创存在着缺陷
C.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 D.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
8.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竞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贵族政治衰落
9.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便利了垂直管理地方
C.消除了地方割据 D.形成权利的相互制衡
10.《逸周书·作雒》中有周公因“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
A.郡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更 B.君主专制理念的有效落实
C.郡县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D.地方治理体系的因时制宜
11.春秋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十几个楚县,大都设置在与中原诸国交战频繁的北部边境地区,驻有重兵;掌管楚县的长官称为县公或县尹,由楚王直接任免,其主要职责是领兵作战,保卫或拓展疆土。这说明( )
A.楚国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初具形态 B.县制取代分封成为行政区划的主体
C.楚所设县的主要职责是开拓疆土 D.分封制在兼并战争冲击下趋于瓦解
12.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尚未实现统一 B.“封建的统一”指“大一统”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13.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这些人却无一老死于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秦灭六国后,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些举措( )
A.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 B.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C.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 D.使贵族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4.“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形式
C.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15.《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县”之称。《史记》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以一郡一县来计算。据此可知,秦国推行郡县制( )
A.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成为其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D.实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圆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2.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 (秦朝)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其白挺,刘、项随而毙之。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在春秋时就已设县,但只置于个别边远地区,尚未成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秦献公时曾推广县制,但规模有限。至商鞅变法时,将许多原来聚族而居的村落,改编为县,即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共建置了41个县(一说31个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后随着国土的扩展和开发,县的数量逐渐增加。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开始在各县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县制的普遍推行,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县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行县制的历史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
——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农业和军事领域的“奖惩”举措,并分析该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概括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到秦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立了郡、县、乡、里等机构组织,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机构设置情况,没有涉及其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任免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分封制下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同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项正确;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与秦朝面临危机无关,排除C项;隋朝形成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促进了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实施后,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反映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行省制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排除B项;D项中“最大限度”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朝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项;材料表明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非地方取得了独立的立法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推行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初期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可知,二者强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统治,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郡县制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但......县级官员......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朝奉行以法治国,政务处理有法令作为标尺。但是,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政务处理结合需结合实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郡县制存在缺陷,排除B项;材料表明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而不是因为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分封制下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同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秦朝面临危机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的是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及县以上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下是中央管理地方,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郡县之间的辖属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郡(守)与县(令)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由诸侯国君变为皇帝,使郡县制在秦朝全国范围内确立,因而郡与县职能与权力大小是由不同朝代的国情决定的,D项正确;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材料仅反映了郡县之间的辖属关系及郡(守)与县(令)任免权的变化,未反映郡县管理职能发生变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未反映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郡县制与其他制度之间优劣性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楚在新征服土地上设县,县由国君直接管辖,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初具形态,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县的出现,尚未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主体,排除B项;楚在新征服地区设县,并非新设县以开拓疆土为主要职责,排除C项;春秋时期,大国之间主要是争霸战争,分封制受到冲击,但趋于瓦解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材料,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而不是商周时期尚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是指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是一种政治制度而非社会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可知削弱贵族势力,“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说明打破世袭制,实行官僚政治,根据“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分析,这一地方行政体系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朝官员无独立自主权,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会出现决策失误,排除B项;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系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但不能说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材料强调郡县制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郡县制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非强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郡县制下,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排除B项;建立了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标志,但材料强调郡县制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楚灭九国而设县......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以一郡一县来计算”可知,在秦国设县前,楚国等已先后在边地设县,设置县已成为各国的趋势。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而且是作为周朝西部藩篱的诸侯,一直与犬戎等游牧民族有着战事。郡县制的出现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郡县制成为要求中央集权的秦君的必然选择,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秦在统一前建立郡县制的过程,没有体现出郡县制是源自对其他国家政治模式的移植,排除A项;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的表现,不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排除B项;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统一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故实施郡县制并不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二、
1.(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是建立在郡县制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2.(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而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示例:没有关系。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3.(1)变化:数量明显增多(或规模化发展);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朝地方行政组织演进。(3点)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兼并战争需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促进封建经济发展;为后世实行郡县制提供了经验。(3点)
4.(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2)推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5.(1)举措: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影响: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国家统一。
(2)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不同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朝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统治;西周是贵族政治,秦朝是官僚政治。
(3)趋势:①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