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6月定心模拟考试卷 湖北卷02(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生物6月定心模拟考试卷 湖北卷02(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14 21:34: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生物6月定心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人体吸入较多一氧化碳会造成组织窒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出200到300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被吸入肺的过程中,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一氧化碳进入血液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丧失了运输氧的能力
D.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2.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凡是变异都可遗传
B.将柿树的枝条嫁接到黑枣砧木上,此枝条结出的果实是黑枣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是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
D.“克隆羊”和“试管婴儿”都只继承了母体的遗传特征
3.某兴趣小组利用玉米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A B C
种子数(粒) 200 200 200
温度(℃) 25 25 0
加入的液体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土壤浸出液
萌发数(粒) 186 187 0
A.A组和C组对照,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B.A组和B组对照,说明种子的萌发与无机盐无关
C.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93%,有部分种子未萌发说明外界环境不合适
D.实验中每组用200粒种子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4.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动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B.静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C.静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 D.动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
5.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生活在牛肠道内的细菌 B.呼吸道上的新型冠状病毒
C.淡水鱼池底部的珊瑚礁 D.长在石头上的地衣
6.在天空中飞翔的蝙蝠和老鹰,它们( )
A.都能用肺呼吸 B.都能用肺和气囊呼吸
C.都能气管和气囊呼吸 D.一个用肺呼吸,一个用气囊呼吸
7.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历经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根冠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B.在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和有机物
C.松树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
D.芽中有分生组织,枝条上的芽都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8.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紧密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平铺充满。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约为(   )
A.4个 B.8个 C.16个 D.32个
9.下列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说法错误的是( )
A.尿
10.文明交通是展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自德州开展创城行动以来,市民的出行环境和交通秩序明显好转。路人看到信号灯变绿后步行穿过斑马线,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视觉形成在视网膜中
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D.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有3个,属于条件反射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30分。
11.科技小组为验证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用种子形状为圆形和皱缩的两种豌豆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
(1)子代豌豆与亲代豌豆种子形状不同,这种现象称为 ;豌豆的种子形状有圆形和皱缩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
(2)根据实验,可判断隐性性状是 。
(3)若控制豌豆种子形状的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请回答:
①实验一中子代圆形豌豆的基因型(即:基因组成)是 。
②为了确定实验二子代中某粒圆形婉豆(甲)的基因型,选取甲豌豆与某豌豆(乙)杂交,统计后代所得的豌豆共135粒,其中圆形与皱缩的比例为67:68,则乙豌豆的形状是 ,甲豌豆的基因型是 。
12.“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航程。我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古老的国家,养蚕织丝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表示家蚕的不同发育时期,请据图回答:
(1)家蚕是一种“作茧自缚”的昆虫。其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一生要经过图示四个阶段。属于 发育。
(2)家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它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 。家蚕一般每5﹣6天蜕皮一次,一生需要蜕皮四次。它蜕去的“皮”实际上是它的 。
(3)课外养蚕小组的同学发现,黄足蚕结黄茧,白足蚕结白茧,他们选用黄足蚕与白足蚕杂交,后代全是黄足蚕,说明黄足是 性状,如果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子代蚕的基因组成是 ,若让子代蚕与白足蚕杂交,推测后代黄足蚕和白足蚕的比例是 。
(4)丝绸制品的服装不仅穿着舒服,而且美观大方,它所产生的废旧垃圾很容易被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危害。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说出一种提高蚕丝产量的方法: 。
13.认真观察和识别如图各类生物图片,请用数字、字母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 ;茎中有输导组织且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是 。
(2)能监测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植物是 ;请用数字和箭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中植物的形态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
(3)“霉豆腐”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它的制作主要利用了毛霉发酵的原理。毛霉的繁殖方式与B相同,都是通过位于直立菌丝顶端的 来繁殖后代。A和F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
(4)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有 。“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是哪种动物的主要特14.某村改扩建水肥一体化、智能防风现代化大棚,大量种植草莓、西红柿、青椒等有机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图一表示某大棚内植物在稳定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植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图二表示大棚内植物的生理活动,其中a、b、c分别表示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图三表示密闭大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请回答下:
(1)在图一中的A点时,植物进行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二中的字母表示);CD段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再增加是受 等因素的影响(答一点即可);若大棚内温度降低,A点应向 移动。
(2)图二中的a过程能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其主要是在细胞中的 内进行。大棚基地内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棚内温度及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瓜果、蔬菜的自动灌溉。水分在西瓜植株内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于植物进行的一项生理活动,可用图二中的过程 (填图中字母)表示。
(3)图三曲线中,二氧化碳和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分别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4)请根据图三的曲线判断:密闭大棚内的植物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 (填“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总量,判断的理由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生物6月定心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人体吸入较多一氧化碳会造成组织窒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出200到300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被吸入肺的过程中,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一氧化碳进入血液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丧失了运输氧的能力
D.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答案】D
【分析】呼吸的过程主要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据此作答。
【详解】A.呼吸运动是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如下:
因此一氧化碳被吸入肺部的过程中,膈肌处于收缩状态。A正确。
B.肺部的换气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B正确。
C.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决定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丧失了运输氧的能力。C正确。
D.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会沿着肺静脉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D错误。
【点睛】掌握呼吸的过程,明确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是阻碍了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2.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凡是变异都可遗传
B.将柿树的枝条嫁接到黑枣砧木上,此枝条结出的果实是黑枣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是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
D.“克隆羊”和“试管婴儿”都只继承了母体的遗传特征
【答案】C
【分析】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的性状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详解】A.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将柿树的枝条嫁接到黑枣砧木上,此枝条结出的果实是柿子,B错误。
C.“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说明自然界普遍存在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C正确。
D.“克隆羊”只保留了提供细胞核一方的性状;“试管婴儿”继承了父亲和母体的遗传特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进行科学解释。
3.某兴趣小组利用玉米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A B C
种子数(粒) 200 200 200
温度(℃) 25 25 0
加入的液体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土壤浸出液
萌发数(粒) 186 187 0
A.A组和C组对照,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B.A组和B组对照,说明种子的萌发与无机盐无关
C.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93%,有部分种子未萌发说明外界环境不合适
D.实验中每组用200粒种子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答案】C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并是活的度过休眠期的。
【详解】A.A组和C组形成了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组种子萌发了,C组没萌发,说明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A正确。
B.A组和B组形成了以无机盐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无机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组和B组种子萌发率几乎没有差别,说明无机盐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B正确。
C.A组的种子萌发率为93%,有部分种子未萌发的可能原因有胚不是完整的,不是活的,没有度过休眠期的,C错误。
D.实验中每组用200粒种子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D正确。
故选C。
4.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动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B.静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C.静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 D.动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
【答案】A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在肾小球里,血液只进行了②滤过作用,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血液仍然是动脉血,①为出球小动脉。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③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里,A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5.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生活在牛肠道内的细菌 B.呼吸道上的新型冠状病毒
C.淡水鱼池底部的珊瑚礁 D.长在石头上的地衣
【答案】C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物的主要特征。
【详解】选项A生活在牛肠道内的细菌、B呼吸道上的新型冠状病毒、D长在石头上的地衣都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而C淡水鱼池底部的珊瑚礁是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的,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在天空中飞翔的蝙蝠和老鹰,它们( )
A.都能用肺呼吸 B.都能用肺和气囊呼吸
C.都能气管和气囊呼吸 D.一个用肺呼吸,一个用气囊呼吸
【答案】A
【分析】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哺乳动物用肺呼吸,据此作答。
【详解】蝙蝠和老鹰都能在空中飞行,但不同类,蝙蝠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老鹰是卵生,属于鸟类,用肺呼吸,有气囊,能储存空气,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
故选A。
【点睛】了解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明确老鹰属于鸟类,蝙蝠属于哺乳动物,重点掌握两类动物的呼吸器官,即可解答本题。
7.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历经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根冠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B.在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和有机物
C.松树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
D.芽中有分生组织,枝条上的芽都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答案】C
【分析】1.根尖是指从根的最顶端到着生根毛这一段幼嫩部分。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详解】A.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A错误。
B.在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而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B错误。
C.松树等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C正确。
D.芽中有分生组织,芽按照将来发育成什么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将来发育成枝和叶的芽叫叶芽(或枝芽);将来发育成花的芽叫花芽;既能发育成叶又能发育成花的芽叫混合芽,D错误。
故选C。
8.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中被紧密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平铺充满。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约为(   )
A.4个 B.8个 C.16个 D.32个
【答案】A
【分析】物体的面积的放大的倍数=长度的放大倍数×宽度的放大倍数=(物镜×目镜)2。
【详解】,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物镜转换为40×后,放大倍数是原来的4倍,则面积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6倍,看到的细胞的数目是原来的,即4个,A符合题意。
故选A。
9.下列关于尿液形成与排出说法错误的是( )
A.尿液的成分全部来自于肾动脉中的血液B.经肾小球滤过后形成原尿
C.集合管重吸收以后形成最终的尿液D.膀胱可以储存尿液,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答案】C
【解析】尿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和分泌三个过程。正常人每天产生的原尿约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是1.5升,这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关。
【详解】A.肾动脉内的血流进入入球小动脉, 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故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故B正确。
C.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故C错误。
D.膀胱可以暂时储存尿液,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10.文明交通是展现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自德州开展创城行动以来,市民的出行环境和交通秩序明显好转。路人看到信号灯变绿后步行穿过斑马线,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视觉形成在视网膜中
B.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D.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有3个,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物像的形成是在视网膜,视觉在大脑皮层上形成,错误。
B.路人看到信号灯变绿后步行穿过斑马线属于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正确。
C.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正确。
D.路人看到信号灯变绿后步行穿过斑马线,是对“绿灯”这种信号的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首先依靠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看到的灯的颜色,然后依靠语言中枢作出分析判断,通过躯体运动中枢参与移动双脚穿过斑马线,故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有3个,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30分。
11.科技小组为验证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用种子形状为圆形和皱缩的两种豌豆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
(1)子代豌豆与亲代豌豆种子形状不同,这种现象称为 ;豌豆的种子形状有圆形和皱缩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
(2)根据实验,可判断隐性性状是 。
(3)若控制豌豆种子形状的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请回答:
①实验一中子代圆形豌豆的基因型(即:基因组成)是 。
②为了确定实验二子代中某粒圆形婉豆(甲)的基因型,选取甲豌豆与某豌豆(乙)杂交,统计后代所得的豌豆共135粒,其中圆形与皱缩的比例为67:68,则乙豌豆的形状是 ,甲豌豆的基因型是 。
【答案】 变异 相对性状 皱缩 Dd 皱缩 Dd
【解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子代豌豆与亲代豌豆种子形状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异。在遗传学上,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因此豌豆的种子形状有圆形和皱缩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故从实验二中可以看出皱缩豌豆是隐性性状,圆粒是显性性状。
(3)①若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则圆形豌豆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皱缩豌豆的基因组成是dd。亲代皱缩豌豆遗传给子代圆形豌豆的基因一定是d,圆形豌豆是显性性状,一定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D,因此子代圆形豌豆的基因组成是Dd。
②若控制某一性状的两个基因相同(如DD或dd),就该性状来说为纯合体;若控制某一性状的两个基因不同(如Dd),就该性状来说为杂合体。为了确定某一显性性状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该个体与隐性纯合子(如dd)杂交。如果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该个体为纯合子;如果后代的显、隐性状的比例为1:1,则该个体为杂合子。所以,选取甲豌豆与某豌豆(乙)杂交,统计后代所得的豌豆共135粒,其中圆形与皱缩的比例为67:68≈1:1,说明则乙豌豆的形状是皱缩,甲豌豆的基因型是Dd。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基因在亲子代的遗传规律。
12.“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航程。我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古老的国家,养蚕织丝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图表示家蚕的不同发育时期,请据图回答:
(1)家蚕是一种“作茧自缚”的昆虫。其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一生要经过图示四个阶段。属于 发育。
(2)家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它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 。家蚕一般每5﹣6天蜕皮一次,一生需要蜕皮四次。它蜕去的“皮”实际上是它的 。
(3)课外养蚕小组的同学发现,黄足蚕结黄茧,白足蚕结白茧,他们选用黄足蚕与白足蚕杂交,后代全是黄足蚕,说明黄足是 性状,如果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子代蚕的基因组成是 ,若让子代蚕与白足蚕杂交,推测后代黄足蚕和白足蚕的比例是 。
(4)丝绸制品的服装不仅穿着舒服,而且美观大方,它所产生的废旧垃圾很容易被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危害。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说出一种提高蚕丝产量的方法: 。
【答案】 受精卵 完全变态 28条 外骨骼 显性 Aa 1∶1 延长家蚕的幼虫期,让幼虫多进食,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家蚕多吐丝,提高蚕丝的产量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2)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成单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都成对。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5)图中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
【详解】(1)家蚕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发育经过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等四个时期,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的一半,因此“家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它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8条。家蚕的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撑体内柔软器官的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而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变大,所以会出现蜕皮现象。它蜕去的“皮”实际上是它的外骨骼。
(3)“他们选用黄足蚕与白足蚕杂交,后代全是黄足蚕”,说明黄足是显性性状,白足是隐性性状;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如果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则黄足蚕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白足蚕的基因组成是aa。亲代白足蚕遗传给子代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子代黄足蚕的基因组成Aa。遗传图解如图1:
从图1看出,子代蚕的基因组成是Aa。若让子代蚕Aa与白足蚕aa杂交,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后代黄足蚕和白足蚕的比例是:1∶1。
(4)家蚕在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的幼虫蜕皮时,不食不动称为“眠”。四眠后的家蚕幼虫开始吐丝结茧,在茧内化蛹。延长家蚕的幼虫期,让幼虫多进食,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家蚕多吐丝,提高蚕丝的产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的发育特点、基因的显性隐性等知识。
13.认真观察和识别如图各类生物图片,请用数字、字母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 ;茎中有输导组织且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是 。
(2)能监测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植物是 ;请用数字和箭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中植物的形态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
(3)“霉豆腐”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它的制作主要利用了毛霉发酵的原理。毛霉的繁殖方式与B相同,都是通过位于直立菌丝顶端的 来繁殖后代。A和F的繁殖方式分别是 。
(4)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有 。“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是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
【答案】(1) 1、3、5 5
(2) 2 4→2→5→3→1
(3) 孢子 分裂生殖和自我复制
(4) DE C/节肢动物/C节肢动物
【分析】图中:1向日葵是被子植物,2葫芦藓是苔藓植物,3油松是裸子植物,4水绵是藻类植物,5肾蕨是蕨类植物;A是细菌,B是真菌,C是节肢动物,D是鸟类,E是爬行动物,F是噬菌体。
【详解】(1)1向日葵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2葫芦藓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3油松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4水绵是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5肾蕨是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因此图中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1、3、5;5肾蕨是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也是孢子植物,蕨类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
(2)2葫芦藓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植物的形态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别对应4→2→5→3→1。
(3)B是真菌,真菌利用孢子繁殖,因此毛霉的繁殖方式与B相同,都是通过位于直立菌丝顶端的孢子来繁殖后代;A是细菌,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F是噬菌体,噬菌体也是细菌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4)D鸟类、E爬行动物的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都是脊椎动物;C螃蟹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均分节。
14.某村改扩建水肥一体化、智能防风现代化大棚,大量种植草莓、西红柿、青椒等有机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图一表示某大棚内植物在稳定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植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图二表示大棚内植物的生理活动,其中a、b、c分别表示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图三表示密闭大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请回答下:
(1)在图一中的A点时,植物进行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二中的字母表示);CD段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再增加是受 等因素的影响(答一点即可);若大棚内温度降低,A点应向 移动。
(2)图二中的a过程能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其主要是在细胞中的 内进行。大棚基地内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棚内温度及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瓜果、蔬菜的自动灌溉。水分在西瓜植株内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于植物进行的一项生理活动,可用图二中的过程 (填图中字母)表示。
(3)图三曲线中,二氧化碳和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分别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4)请根据图三的曲线判断:密闭大棚内的植物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 (填“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总量,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 a、b 二氧化碳浓度 上
(2) 线粒体 b
(3)F、G
(4) 大于 一天24小时后(H点)最终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初始(E点)的低(或一天24小时后,密闭大棚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
【分析】图一表示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图中从A点之后开始吸收二氧化碳,说明从A点之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AC段表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而B点时,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此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二中a、b、c表示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b释放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光合作用。图三表示密闭大棚内一天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图中曲线上升时,表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曲线下降时,表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详解】(1)在图一中的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进行的生理作用有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D段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说明光合作用受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温度、氧气的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当外界温度降低时,图一中的A点会向上移动。
(2)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图二中的a过程能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其主要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进行。大棚基地内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棚内温度及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瓜果蔬菜的自动灌溉。根吸收的水分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水分在西瓜植株内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于植物进行的蒸腾作用,可用图甲中的过程b表示。
(3)图三中,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F点和G点,在F点之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释放的二氧化碳多,所以在F点积累达到最高。在F到G点之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在G点积累有机物最多。
(4)根据图三的曲线判断植物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总量,判断的理由是H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