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生物6月定心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分)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鲁垦棉33号是科学家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黄萎病、枯萎病较为严重的现状,将具有抗虫效应的DNA片段整合到棉花的DNA分子中而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科学家采用的生物技术是( )
A.细胞杂交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杂交育种
【答案】B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详解】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所以科学家将具有抗虫效应的DNA片段整合到棉花的DNA分子中而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科学家采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故选:B。
【点睛】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们研究的成果。
2.不少同学喜欢戴耳机边听音乐边写作业,这样不仅会分散注意力,同时因长期使用耳机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耳蜗 C.鼓膜 D.咽鼓管
【答案】B
【分析】题目考查听觉形成的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选B。
【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耳蜗内有对声音敏感的细胞。
3.人在大量运动出汗后,应该及时补充的是( )
A.葡萄糖溶液 B.含大量气体的饮料
C.淡盐水 D.蒸馏水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淡盐水含有含钠的无机盐,能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
考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4.下列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肺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 B.静脉血经过体循环后变成动脉血
C.红细胞的功能只有携带、运输氧 D.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答案】D
【分析】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
,
据此解答。
【详解】由上图可知,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A错误;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B错误;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C错误;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D正确。
【点睛】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描述某人晚饭后血液流经四个器官时成分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流经小肠前后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变化
B.流经心脏左心房、左心室前后血液成分无明显变化
C.流经肺前后血液中氧气含量无明显变化
D.流经肾脏前后血液中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答案】B
【详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晚饭后,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和脂肪酸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血液中葡萄糖等养料的含量增高,A错误;
晚饭后,心脏前后血液成分没有明显变化,B正确;
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外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明显增多,C错误;
血液流经肾后,代谢废物明显减少,D错误。
6.昆明市滇管局实施了“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据测定投放的鲢鱼每长 1 公斤,要吃掉 100-150公斤蓝藻。实施保护行动 10 年以来,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此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改变生物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会反作用于环境。
【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昆明市滇管局实施的“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在实施后的10 年以来,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此现象是生物鱼类对滇池水质环境的影响。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7.新疆棉花拥有较高的品质优势,这使新疆成为了世界上多数服装制造商首选的原材料采购源头。如图是新疆棉植物体结构层次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棉花与人体内的唾液腺都属于器官
B.棉花种子的种皮属于图中A保护组织,该组织的作用是保护和分泌
C.同一受精卵经b和c过程,所产生的不同组织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棉花没有系统
【答案】B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A.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中属于营养器官的是:根、茎、叶;属于生殖器官的是:花、果实、种子。棉花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唾液腺属于动物体的消化器官,所以棉花和唾液腺都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器官,A正确。
B.图中A是保护组织,B是输导组织,C是分生组织,D是营养组织,种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A保护组织,植物体的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没有分泌作用,B错误。
C.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都是在遗传物质的控制下进行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分裂,c表示细胞分化,所以同一受精卵经b和c过程,所产生的不同组织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可知棉花的结构层次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缺少系统层次,D正确。
故选B。
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B.节肢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C.鸟有视觉发达、食量大、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等特征
D.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答案】C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 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不一定不利,有植食性动物如蝴蝶可以为植物传播花粉,而兔子等可以帮助苍耳传播种子,A错误。
B.生活在陆地上的节肢动物一般利用口器获取食物;虾、蟹等也属于节肢动物,但不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水中,B错误。
C.鸟类视觉发达能在疾飞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能够给其飞行提供足够的能量,C正确。
D.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幼体在水中发育。可见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D错误。
故选C。
9.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其目的是( )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的穴居生活
C.有利于蚯蚓的呼吸 D.有利于蚯蚓的消化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粘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观察蚯蚓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其目的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故A、B、D错误, C正确,故选C。
考点:探究蚯蚓的运动
10.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A.耳郭 B.耳蜗 C.鼓膜 D.外耳道
【答案】B
【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A.耳廓可以收集声波,A不符合题意。
B.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B符合题意。
C.鼓膜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C不符合题意。
D.外耳道可以收集和传导声波,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不要随地吐痰,痰中往往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等,易传播疾病。痰的形成部位是( )
A.鼻腔 B.气管、支气管 C.肺 D.喉
【答案】B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详解】鼻腔内部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刺激,能使人嗅到各种气味;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喉是发声器官;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痰中含有细菌。因此不要随地吐痰,以免传播病菌,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人的卵细胞受精的部位及人体胚胎正常发育的场所是( )
A.输卵管、卵巢 B.子宫、卵巢
C.子宫、子宫 D.输卵管、子宫
【答案】D
【分析】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相遇结合成受精卵,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详解】女性的生殖系统中,卵巢是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卵巢能够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能够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产所,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主要产所。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8分)
本题共6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水稻胚乳的性状有糯性与非糯性,根据下表的三组杂交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水稻组别 亲本组合 子代性状表现
一 非糯性×糯性 非糯性 糯性
二 糯性×糯性 无 糯性
三 非糯性×非糯性 非糯性 糯性
(1)从遗传学上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性状为一对 。
(2)从第 组结果可以推知 为隐性性状。
(3)假设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R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r控制,则第三组的亲本中,非糯性的基因组成是 。R-r在遗传学上称为 基因。
(4)若将第一组子代中的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则后代为糯性的概率是 。
【答案】(1)相对性状
(2) 三 糥性
(3) Rr 、Rr (Rr ×Rr) 等位
(4)50%或二分之一
【分析】(1)分析表格:水稻组合三:非糯性水稻自交,产生糯性和非糯性两种后代,说明非糯性是显性性状,糯性是隐性性状,这种现象叫性状分离,是由于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
从遗传学上说,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故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性状为一对相对性状。
(2)
在遗传学上,把具有一对不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由第三组合可分析得:亲本均为非糯性,子代有糯性出现,糯性为隐性性状,非糯性为显性性状。
(3)
假设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R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b控制,由于糯性为隐性性状,非糯性为显性性状,则子代基因为rr,其中一个r一定来自亲本非糯性,则第三组的亲本中,非糯性的基因组成一定是Rr 、Rr,R-r是控制糯性和非糯性这对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等位基因。
(4)
根据前面的解答可知:第一组子代中的非糯性水稻的基因一定是Rr,糯性水稻的基因一定是rr。若将第一组子代中的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则后代为糯性的概率是50%。
14.生物课堂上,某班同学进行了膝跳反射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择身高、体重等身体状况相同且健康的甲、乙两人;
②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其中甲小腿自然放松,乙有意识的控制膝跳。
③实验者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1次;
④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2)预测实验结果:甲同学小腿 ;乙同学小腿 ;
(3)乙同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 ] 的控制。
(4)若某人因车祸导致2处严重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他被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时, (答“能”或“不能”)感觉到疼痛。
(5)如果甲同学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合,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有 (答2点)。
【答案】(1)5→4→3→2→1
(2) 突然抬起 无明显反应
(3)A大脑
(4)能
(5)叩击部位不准确;叩击力度不够(或身体过度紧张;大脑有意识控制等)
【分析】题图中:1效应器、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脊髓灰质)、4传入神经、5感受器、6上行传导束、7下行传导束;A大脑、B小脑、C脑干。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见,甲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5→4→3→2→1。
(2)因为甲小腿自然放松,乙有意识的控制膝跳。所以甲同学小腿突然跳起,乙同学小腿无明显反应。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躯体的运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可见,乙有意识的控制膝跳,实验结果是“小腿无明显反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A大脑的控制。
(4)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2传出神经被破坏,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即不能运动,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5)叩击部位不准确、叩击力度不够、身体过度紧张、大脑有意识控制等,都会使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合。
15.2023年4月15日,一种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疾病在某市的中小学校园内出现。引起该类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作诺如病毒的微生物。该病毒属于肠道类病毒,成人与儿童都可能感染。典型症状为高热、呕吐与拉肚子。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类似。学校向卫生部门及时报告情况的同时,将出现上述症状的学生及时送医检查和治疗,避免了该疾病在校园中的蔓延。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途径传播。本病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但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通常在1—3天内好转,大多数人可在一周内完全康复,而且不留后遗症。所以如果不幸感染诺如病毒,也不必过于担心。
(1)从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导致人患病的诺如病毒称为 。
(2)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诺如病毒属于 。
(3)为了预防诺如病毒传播,学校提醒同学们近期不吃外卖,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当诺如病毒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作 。
(5)请你写出一条日常生活中预防该类传染病的措施 。
【答案】(1)病原体
(2)动物病毒
(3)切断传播途径
(4)抗体
(5)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生吃瓜果要洗净等
【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详解】(1)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从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导致人患病的诺如病毒称为病原体。
(2)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A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动物和人体细胞内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诺如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学校提醒同学们近期不吃外卖等措施是切断了病原体到达健康人的途径,故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当诺如病毒侵入人体以后,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抗原的特殊蛋白质——抗体,所以从免疫学角度,诺如病毒属于抗原。
(5)从传播途径分析,由诺如病毒引起的非细菌性胃肠炎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该类传染病,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不喝生水、注意个人卫生、生吃瓜果要洗净等。
16.恩施州位于鄂西南,境内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其中有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恩咸利星斗山、宣恩七姊妹山、鹤峰木林子),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咸丰忠建河大鲵、巴东金丝猴),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咸丰二仙岩湿地)。请回答:
(1)森林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都由 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2)图为恩施州境内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鸟和昆虫的关系是 ,请写出猫头鹰获得有害物质最少的食物链: 。(此题答全给分)
(3)恩施州境内原生水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群落保存完好,同时还发现多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如林麝、金丝猴、金雕等,还有50多种水鸟,以及濒危物种红点齿蟾等,充分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答生物和非生物不给分)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顺序可交换,全对给分) 捕食与竞争关系(可交换顺序,答全给分) 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鸟→猫头鹰(两条食物链答全给分,可交换顺序) 物种 自然选择(或生物进化、进化)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包括光照,温度同,土壤等。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和寄生等。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作用。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包括光照,温度同,土壤等,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往返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图为恩施州境内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鸟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而昆虫和鸟均以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所以其中鸟和昆虫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关系。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作用,食物链越短,最高级生物营养级获得的有毒物质越少,食物链越长,最高营级生物获得的有毒物质越多,图中猫头鹰获得有害物质最少的食物链有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鸟→猫头鹰。
(3)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恩施州境内原生水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群落保存完好,同时还发现多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如林麝、金丝猴、金雕等,还有50多种水鸟,以及濒危物种红点齿蟾等,充分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这是长期自然选择(或生物进化、进化)的结果,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的特点,生物的富集现象,生物多样性的含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之间的关系。
17.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 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图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物像只有落到 上,我们才能看到清楚的物体。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可以配戴装有 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 。
(3)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
(4)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将车停下,这属于 反射。
【答案】 视网膜 凹透 ①角膜 ②晶状体 条件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图中①是角膜,②是晶状体,③是视网膜。
【详解】(1)物像只有落到③视网膜上,我们才能够看清楚物体,如图如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形成了近视,近视眼可以配带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2)眼球壁外膜的前方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①角膜就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
(3)②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晶状体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主要的折射作用。
(4)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将车停下,这是人对具体的信号(红灯)刺激做出的反应,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以及反射的有关知识。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④表示物质循环的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写出一条食物链: 。
(2)图中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 ] 。
(3)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 ,获取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4)若草场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将很难恢复原样。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 。
(5)为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人们采取“绿色出行”,可以减轻[ ]过程。
【答案】(1)草(植物)→兔子/草→兔子→人
(2)③光合作用
(3)有机物
(4)有限的
(5)④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分析图可知:①分解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光合作用、④煤炭、石油等污染物的排放。
(1)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草(植物)→兔子;草→兔子→人。
(2)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因此,图中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合作用。
(3)
腐生生物主要是以没有生命的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被生产者利用故称为分解者。因此,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取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4)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若草场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将很难恢复原样。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
低碳主要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我们要减少④煤炭、石油等污染物的排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生物6月定心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分)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鲁垦棉33号是科学家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黄萎病、枯萎病较为严重的现状,将具有抗虫效应的DNA片段整合到棉花的DNA分子中而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科学家采用的生物技术是( )
A.细胞杂交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杂交育种
2.不少同学喜欢戴耳机边听音乐边写作业,这样不仅会分散注意力,同时因长期使用耳机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耳蜗 C.鼓膜 D.咽鼓管
3.人在大量运动出汗后,应该及时补充的是( )
A.葡萄糖溶液 B.含大量气体的饮料
C.淡盐水 D.蒸馏水
4.下列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肺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 B.静脉血经过体循环后变成动脉血
C.红细胞的功能只有携带、运输氧 D.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5.下列描述某人晚饭后血液流经四个器官时成分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流经小肠前后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变化
B.流经心脏左心房、左心室前后血液成分无明显变化
C.流经肺前后血液中氧气含量无明显变化
D.流经肾脏前后血液中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6.昆明市滇管局实施了“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据测定投放的鲢鱼每长 1 公斤,要吃掉 100-150公斤蓝藻。实施保护行动 10 年以来,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此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改变生物
7.新疆棉花拥有较高的品质优势,这使新疆成为了世界上多数服装制造商首选的原材料采购源头。如图是新疆棉植物体结构层次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棉花与人体内的唾液腺都属于器官
B.棉花种子的种皮属于图中A保护组织,该组织的作用是保护和分泌
C.同一受精卵经b和c过程,所产生的不同组织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棉花没有系统
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B.节肢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C.鸟有视觉发达、食量大、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等特征
D.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9.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轻擦蚯蚓的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其目的是( )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的穴居生活
C.有利于蚯蚓的呼吸 D.有利于蚯蚓的消化
10.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A.耳郭 B.耳蜗 C.鼓膜 D.外耳道
11.不要随地吐痰,痰中往往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等,易传播疾病。痰的形成部位是( )
A.鼻腔 B.气管、支气管 C.肺 D.喉
12.人的卵细胞受精的部位及人体胚胎正常发育的场所是( )
A.输卵管、卵巢 B.子宫、卵巢
C.子宫、子宫 D.输卵管、子宫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8分)
本题共6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水稻胚乳的性状有糯性与非糯性,根据下表的三组杂交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水稻组别 亲本组合 子代性状表现
一 非糯性×糯性 非糯性 糯性
二 糯性×糯性 无 糯性
三 非糯性×非糯性 非糯性 糯性
(1)从遗传学上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性状为一对 。
(2)从第 组结果可以推知 为隐性性状。
(3)假设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R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r控制,则第三组的亲本中,非糯性的基因组成是 。R-r在遗传学上称为 基因。
(4)若将第一组子代中的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则后代为糯性的概率是 。
14.生物课堂上,某班同学进行了膝跳反射的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择身高、体重等身体状况相同且健康的甲、乙两人;
②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其中甲小腿自然放松,乙有意识的控制膝跳。
③实验者用橡皮锤分别快速叩击甲、乙两人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1次;
④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完成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是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2)预测实验结果:甲同学小腿 ;乙同学小腿 ;
(3)乙同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膝跳反射受[ ] 的控制。
(4)若某人因车祸导致2处严重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他被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时, (答“能”或“不能”)感觉到疼痛。
(5)如果甲同学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合,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有 (答2点)。
15.2023年4月15日,一种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疾病在某市的中小学校园内出现。引起该类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作诺如病毒的微生物。该病毒属于肠道类病毒,成人与儿童都可能感染。典型症状为高热、呕吐与拉肚子。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类似。学校向卫生部门及时报告情况的同时,将出现上述症状的学生及时送医检查和治疗,避免了该疾病在校园中的蔓延。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途径传播。本病免疫期短暂,可反复感染,但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通常在1—3天内好转,大多数人可在一周内完全康复,而且不留后遗症。所以如果不幸感染诺如病毒,也不必过于担心。
(1)从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导致人患病的诺如病毒称为 。
(2)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诺如病毒属于 。
(3)为了预防诺如病毒传播,学校提醒同学们近期不吃外卖,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当诺如病毒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作 。
(5)请你写出一条日常生活中预防该类传染病的措施 。
16.恩施州位于鄂西南,境内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其中有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恩咸利星斗山、宣恩七姊妹山、鹤峰木林子),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咸丰忠建河大鲵、巴东金丝猴),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咸丰二仙岩湿地)。请回答:
(1)森林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都由 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2)图为恩施州境内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鸟和昆虫的关系是 ,请写出猫头鹰获得有害物质最少的食物链: 。(此题答全给分)
(3)恩施州境内原生水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群落保存完好,同时还发现多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如林麝、金丝猴、金雕等,还有50多种水鸟,以及濒危物种红点齿蟾等,充分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这是长期 的结果。
17.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 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图是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物像只有落到 上,我们才能看到清楚的物体。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可以配戴装有 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 。
(3)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
(4)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将车停下,这属于 反射。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④表示物质循环的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写出一条食物链: 。
(2)图中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过程是[ ] 。
(3)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 ,获取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4)若草场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将很难恢复原样。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 。
(5)为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人们采取“绿色出行”,可以减轻[ ]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