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案
设计思路
通过对比聆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对变奏曲式的分析。利用哼唱短小旋律做发声练习,并熟悉主题旋律。用音乐带出作家、作品;用哼唱主旋律代替发声练习;用理解作品带动更好的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鳟鱼》,创作了声乐作品《鳟鱼》,旋律轻松、活泼,顿音记号和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多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鳟鱼在水中的灵巧形态。作曲家先创作的歌曲《鳟鱼》,之后创作的《钢琴五重奏》。教材中把乐曲放在了歌曲的前面,可以由欣赏引入歌唱,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歌曲的演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学生能够熟悉《钢琴五重奏》的主题旋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学资料,以达到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作品。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够总结出变奏曲的特点,从而了解什么是变奏曲。
3、情感目标:学生在了解《钢琴五重奏》后,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第一部分的演唱,喜爱并有兴趣继续下节课的歌唱学习。
教法学法分析
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运用师生交谈法、问答法、音像信号法、讨论法等,培养学生自信心,敢于表达、表现,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生学会分析《鳟鱼》各部分特点部分。(通过播放、范唱主题音乐,突出重点。)
难点:知道什么是变奏曲。(通过对比、分析乐曲、体验音乐要素,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资料:1、舒伯特的生平、作品。2、《鳟鱼五重奏》的创作背景。
制作课件。
音频:《钢琴五重奏》分段节选。
视频:舒伯特介绍。
学生:自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的耳朵,下面请听三段音乐,分别把他们对应的曲式类型连上线。”
对比欣赏三段音乐,并进行连线。
三段音乐都是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第九交响曲》、《鳟鱼钢琴五重奏》片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这节课,我要了解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及贡献。
我要知道室内乐、钢琴五重奏的基础知识。
我能了解和创编简单的变奏曲式。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舒伯特的一首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下面先请同学来跟我们分享她准备的音乐家讲堂。”
1.舒伯特介绍
舒伯特(1797—1828)继古典主义之后,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逐渐形成。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比较注重乐曲的内容,不再严格地要求乐曲的结构。从些开始了“浪漫音乐时期”。在浪漫音乐时期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
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很丰盛,似乎他的一生是专为创作乐曲而存在的。音乐创作用去他大部分时间。他刚创作完一首乐曲,接着又创作另一首乐曲。从14岁到31岁去世的时候为止,舒伯特一共谱写了一千余首曲子。大量的作品,证明他是一位勤奋的作曲家。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舒伯特的作品钢琴五重奏《鳟鱼》,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都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2.室内乐
舒伯特的曲风很幽默,而且他不太重视既有的成规。如他的钢琴五重奏《鳟鱼》,就比一般的四重奏多了一只第二大提琴。
通过视频观看了解总结室内乐的组成。
3.变奏曲式
师:“下面完整地欣赏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标注出乐曲的主奏乐器、力度、速度、情绪特征、场景。”
场景:小提琴轻快优美的旋律(主题)
表现出鳟鱼的无忧无虑;用钢琴演奏出潺潺的溪水声; (变奏1)
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出和煦的风声。 (变奏2)
人们仿佛看见鳟鱼在晒太阳、吃水草的悠闲模样。 (变奏3)
午间的鳟鱼们在石头间跳跃嬉戏。黄昏来临,(变奏4)
当渔夫穿着笨重的鞋子走近溪旁时,鳟鱼互相告诫说:“千万不要上当了!”(变奏5)
原来,它们在和渔夫 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结束段)
分组讨论总结变奏曲式: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的曲式结构,称“变奏曲式”。
结构曲式图:
A ——A1—— A2—— A3——A4……
四、合作探究
以《小星星》为材料创编变奏曲式,可以采用速度不同、力度不同、节奏不同、
演奏技巧不同、其他不同等手法,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为其伴奏进行创编。
节奏: X XX |X XX |
分组展示、互评。
师:“其实早在1778作曲家莫扎特已经创作了一首以此为材料的变奏曲,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五、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回报,学习也是贵在坚持,希望同学们也像今天的音乐课上表现的这样勇于创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