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摇篮曲
学科 音乐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相关 领域 表现、感受与鉴赏、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音乐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学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中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三单元《浪漫旋律》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的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摇篮曲,课时为一课时。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同巴赫、贝多芬总称为“三B”,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这节课通过他的作品《摇篮曲》来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来体会什么是摇篮曲及它的风格特点。
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形象一般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八六拍是摇篮曲最常见的节拍,也有四三拍和四四拍。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摇篮曲既有为人声创作的,也有为各种器乐演奏而创作的,器乐摇篮曲不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这节课的《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最通俗最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代表作品之一,此曲为作者在1868年为汉堡女子合唱团的成员——法贝尔夫人而创作,后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器乐独奏和合唱曲,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全曲为二段体结构,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四三拍,弱起小节,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摇摆的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充满无限慈爱的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有些学生已经处于变声期,变声期学生会出现声音沙哑、跑调甚至无声等现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歌唱方法进行歌唱教学。另外,学生刚刚接触柯尔文手势两节课,掌握还不是很熟练。
我校是农村校,学生们的音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音乐基本技能更是掌握甚少,知识面比较窄,经过初一一个学年的学习,情况有所改进。全班有60%以上的外地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理解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我选择《摇篮曲》好听、短小,并且学生根据经验已有初步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等因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和声乐技巧的运用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是唱歌课,唱歌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学生感受、聆听、体验歌曲,用准确生动的范唱让学生对比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指导学唱时运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解决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弱起、倚音、休止符、力度记号的把握不好等问题,调动学生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四)技术准备
1.音频资料:勃拉姆斯《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我国东北民歌《摇篮曲》。用mp3剪切器截取音频片段,并引入 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中。
2.图片资料:视唱练习曲、乐谱。
3.文字资料: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及相关知识。
4.乐器准备:钢琴。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前期教学状况
由于我校是农村校,所以学生们的音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音乐基本技能更是掌握甚少,经过初一一个学年的学习,情况有所改进,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有所提高。初二的学生基本都处在变声期,不爱张嘴唱歌。学生刚刚接触手势唱名法两节课,掌握还不是很熟练。
2.问题策略
(1)学生识谱、视唱能力较弱,教学中教师应多用琴或范唱引导,尤其在教学中辅助手势唱名法,有助于学生对于音高的认识和音准的把握。初二的学生处于变声期,不太喜欢张嘴唱歌,教学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歌唱。
(2)学生对于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只是表面上的了解,没有准确掌握它的风格特点,教学中通过体验、模仿、探究等实践活动,来增进学生对摇篮曲的理解。
(3)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对于摇篮曲演唱时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好,教学时老师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情绪的表达。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演唱歌曲《摇篮曲》,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并愿意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通过节奏听记、聆听范唱、模仿、对比探究的学习歌曲的过程。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手势唱名法。
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运用自然、圆润、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3.了解摇篮曲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摇篮曲》。
(二)教学难点
把握歌曲中弱起小节、倚音、一字多音的唱法及大跳的音准。
五、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小提琴版)
设计意图:为学生更好的演唱创设情境,同时使学生熟知歌曲旋律,易于学唱。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唱一首由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板书)关于作曲家勃拉姆斯,老师在课前发给同学们的学习材料中已有介绍,请大家课下了解。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对于一些知识性的材料作为课下延伸提供给学生,既节省教学时间,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授
1.初听全曲
播放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请同学们思考: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歌曲的速度、力度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和分析,学生初步体会、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节奏练习
(1)模读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读拍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听力、音乐记忆力、反应能力及稳定拍感。
(2)听记节奏
① ⅹⅹ︱ⅹ.ⅹ ⅹⅹ∣ⅹ 0 ⅹⅹ︱ⅹ ⅹ.ⅹ∣ⅹ- ‖
② ⅹⅹ︱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 ⅹ︱ⅹ-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仿、练习等方法,进行歌曲中典型节奏的听记,为准确视唱旋律做准备。同时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发声、视唱练习
(1)强调歌唱要求。
(2)在两条节奏练习的基础上,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视唱练习。(重点练习八度大跳音准)
①
②
设计意图:两条视唱是歌曲中具有典型节奏的两个乐句,通过视唱,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解决教学难点。
4.视唱乐谱
(1)视唱第一二乐句。
教师强调轻声歌唱及音高的准确、稳定。
设计意图:在视唱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2)演唱第三四乐句。
①知识讲解
倚音:是依附或倚靠在主音前后的音,分为两种情况:前倚音和后倚音。记谱要比主音小,演唱或演奏要越短促越好,不占用主音太长的时值。
②教师范唱,学生模仿练习。
教师用后十六节奏与后倚音进行对比,说明倚音的正确演唱。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对比、模仿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倚音唱法,解决歌唱难点。
(3)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课标》中规定,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的识读乐谱。视唱练习正是为了初步提高学生的识谱和视唱能力。
5.演唱歌词
(1)用“LU”演唱旋律。
设计意图:学生感知演唱时气息的支撑和音乐的连贯性。
(2)填词演唱。(随时提示学生保持积极的歌唱状态)
6.歌曲处理(师生一起分析、练习)
(1)提示学生休止符及换气记号的用法、力度记号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2)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7.总结摇篮曲定义
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自己试着总结,教师补充。
(三)拓展延伸
通过欣赏舒伯特、莫扎特和东北民歌《摇篮曲》片段,学生总结出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把课件中的题目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聆听、学唱、体验、比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提供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拓展空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小结与作业
这节课重点学唱了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请同学们回家之后用最动听的声音唱给你的父母听,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同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分别在课上和课下完成。课上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询问学生的体会、交流和总结等进行评价;课下评价主要体现学生评价,以自评和互评为主,通过量表来完成。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合作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综合评价等级。通过这些评价表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参与活动的过程状况和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评价量规
班级: 姓名:
序号 学习指标 自评等级 他评等级
1 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 能用柔和圆润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3 识谱、视唱能力有所提高。
综合评价等 级
教师评语
(自评或他评等级为:A好 B较好 C一般 D有待提高)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所以整节课都以唱歌为主,所做的反复的听赏、模唱、视唱、节奏等练习也都是为了唱歌而服务的。
首先,在本课教学中,我认识到关注音乐本体才是教学的核心,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唱、聆听、分析音乐的能力。所以我在导入时直接切入主题,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小提琴版)引入,为学生更好的演唱创设情境,同时使学生熟知歌曲旋律,易于学唱。
其次,在本课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有人声演唱的摇篮曲引出还有由器乐演奏的摇篮曲,并给同学们提供了学习材料和网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再次,在设计节奏和视唱练习时,我把歌曲的两个具有典型节奏的乐句做为练习内容,这样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视唱歌曲乐谱时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更好的学唱歌曲。
八、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一节课是很容易的,但要上好一节课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音乐教学更是如此。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仅是单纯的唱歌课或者欣赏课,而是它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陶冶,各种感官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引入本课时用一张本班同学小时候的照片,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既耽误时间又与音乐没有联系,在闫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关注音乐本体才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我在导入时直接切入主题,用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小提琴版)引入,为学生更好的演唱创设情境,同时使学生熟知歌曲旋律,为歌曲演唱做好准备。
第二,学生们的表现还是有些拘谨,需要教师运用更多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树立信心。
第三,用手势唱名法辅助唱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于音高的认识和音准的把握。本节课只是学生接触到手势唱名法的第三节课,在以后的唱歌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训练。
第四,对于听、唱等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多钻研《课标》、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一定做一名不辜负学生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