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后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后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07:3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  )
A.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
B.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
C.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2.[2023·天一大联考]宋朝商税中的正税,分为过税、住税两种。商人每经过一个场、务,就要交纳一次过税,按照货物价格,每千钱征收20%;住税是对城镇店铺买卖货物所课的税,即交易税,税率是3%。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杂税。这表明宋朝(  )
A.税收征管较为细密 B.商业发展环境恶劣
C.政府收入依赖商税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3.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四川各州府官员统计上报辖地人口时,大都认为“户口虚实无关政要”。1820年与1812年相比,各州府上报人口除泸州只增加2.5%之外,其余州府增幅在20%~30%以上,最高达55.1%。这折射出清朝中期(  )
A.州府虚增人口敛财成风
B.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D.原有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
4.下图反映了二战以来关税与世界贸易总额变化的概况。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建立机制保障贸易自由
5.下表所示为唐代文学作品对两税法实施后的社会状况的记述。这可以用来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
内容 出处
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 《送张使君赴饶州》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 《贾客乐》
兖州有民家妇姓贺氏,里人谓之织女,父母以农为业,其丈夫则负担贩卖,往来于郡。 《太平广记》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消弭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6.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7.西周时期,从事地区间贩运贸易的主要是官贾,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孟子·梁惠王下》载:“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关市讥(同‘稽’)而不征。”据此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  )
A.稽查过往商旅 B.扩大征税范围
C.维护官商地位 D.抑制商品交换
8.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才傅籍。上述措施(  )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9.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面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府、直隶州 原征丁银/两 摊入丁银/两
顺天府 36 264.76 26 903.77
永平府 26 783.24 14 357.44
天津府 8 278.37 17 183.69
大名府 47 188.41 56 760.58
…… …… ……
总计 400 171.7 404 854.9
这说明(  )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10.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不到100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11.包税制是元朝实行的一种税收制度, 先由官府测算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一年应收税总数,然后由商人以较低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向国家包缴某一项税款,承包者再按较高数额向百姓进行征收。由此可推知,包税制的实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发挥了税收的调节作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该税法数次修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
A.是国家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
B.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C.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D.与西方个人所得税制度相似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时期的关税收数,海关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2年为3 997万余两(关平两),1913年为4 396万余两;一战期间收数减少,每年只为三千七八百万两(1915年为3 674万余两);一战结束后,1919年达到4 600万余两;此后逐年递增,1926年达到7 812万余两,约比1912年增加1倍。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 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公斤)
年份 煤 钢 生铁
1912 0.099 0.06 0.004
1936 84.96 0.88 1.725
注:1936年在进口总值中,我国钢铁占9.8%,石油、染料、机器、车辆、船舶等的自给率低,需大量进口。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税收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民国前期中国工业的发展。(8分)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  )
A.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
B.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
C.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由材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可知通过均田制的实施,大批庶族地主和自耕农参与到分享权力的队伍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击了封建豪强的势力,撼动了以门第为选官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有利于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诞生,故选B项;均田制颁行早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缓解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后期均田制多在“户内流转”,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此并没能够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藩镇割据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北魏,在唐朝之前,排除C项;均田制“计口授田”,实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排除D项。
2.[2023·天一大联考]宋朝商税中的正税,分为过税、住税两种。商人每经过一个场、务,就要交纳一次过税,按照货物价格,每千钱征收20%;住税是对城镇店铺买卖货物所课的税,即交易税,税率是3%。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杂税。这表明宋朝(  )
A.税收征管较为细密 B.商业发展环境恶劣
C.政府收入依赖商税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解析:宋朝商税有正税和各种杂税,而且明确规定正税征收的对象和标准,这说明宋朝时税收征管是比较细化和严密的,故选A项;宋代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商业发展环境与之前比更加宽松,而且题干也没有提到商税是否沉重,所以不能得出商业发展环境恶劣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只提到了商业税,并没有提到其他税收,也没有提到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哪种税收,所以没法得出政府收入依赖商税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中仅提到了商业税方面的具体规定,并没有提到长途贩运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3.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四川各州府官员统计上报辖地人口时,大都认为“户口虚实无关政要”。1820年与1812年相比,各州府上报人口除泸州只增加2.5%之外,其余州府增幅在20%~30%以上,最高达55.1%。这折射出清朝中期(  )
A.州府虚增人口敛财成风
B.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D.原有的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
解析:据材料“户口虚实无关政要”可知当时四川官员对户口是否查实并不是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并不以户口为标准收税,这是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各州人口增加多少与敛财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表明人口增加是虚增,排除A项;清朝中期经济发展平稳,不涉及农业经济恢复问题,排除C项;清中期时地方并未出现基层治理体系瓦解的情况,且材料可见多数州人口稳步增加,无法得知基层治理体系存在瓦解的迹象,排除D项。
4.下图反映了二战以来关税与世界贸易总额变化的概况。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建立机制保障贸易自由
解析:由材料可知,世界贸易总额和关税呈现反比效应,关税降低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建立的关贸总协定和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提倡减少关税,倡导自由贸易,使得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故D项正确;国家干预政策与关税的降低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关税降低无必然关系,排除C项。
5.下表所示为唐代文学作品对两税法实施后的社会状况的记述。这可以用来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
内容 出处
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 《送张使君赴饶州》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 《贾客乐》
兖州有民家妇姓贺氏,里人谓之织女,父母以农为业,其丈夫则负担贩卖,往来于郡。 《太平广记》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消弭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据材料“不独农桑别有营……弃业长为贩卖翁……其丈夫则负担贩卖,往来于郡”可知,饶阳富有,除经营农业外还有其他的经营方式,而《贾客乐》中,很多农夫因为征税多而转为经商,《太平广记》中兖州贺氏善于纺织,其丈夫负责贩卖,三则史料均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可知,一些农夫因为赋税较多,开始从事商业经营,因此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与材料说法不符,排除B项;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民的控制逐渐减弱,消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解析: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地丁银”的根本目的都是从政府财政收入着眼的,故选A项;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一条鞭法”下农民负担并未减轻,排除C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是达成的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7.西周时期,从事地区间贩运贸易的主要是官贾,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孟子·梁惠王下》载:“昔者文王之治岐也……关市讥(同‘稽’)而不征。”据此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  )
A.稽查过往商旅 B.扩大征税范围
C.维护官商地位 D.抑制商品交换
【解析】根据材料“商货过关时,检查的重点是有无携带违禁品或是否交纳市税”“关市讥(同‘稽’)而不征”可知,当时“关”的主要职能是稽查商旅,故A项正确。
8.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才傅籍。上述措施(  )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9.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面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府、直隶州 原征丁银/两 摊入丁银/两
顺天府 36 264.76 26 903.77
永平府 26 783.24 14 357.44
天津府 8 278.37 17 183.69
大名府 47 188.41 56 760.58
…… …… ……
总计 400 171.7 404 854.9
这说明(  )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将以往的人丁税摊入田亩当中,以土地作为主要的征税依据,因此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将会减少纳税额,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永平府原征丁银下降最多,表明永平府相对人多地少,才使得征税数量锐减,故A项正确。
10.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不到100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
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明确了他们的纳税义务,故B项正确。
11.包税制是元朝实行的一种税收制度, 先由官府测算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一年应收税总数,然后由商人以较低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向国家包缴某一项税款,承包者再按较高数额向百姓进行征收。由此可推知,包税制的实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发挥了税收的调节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承包者再按较高数额向百姓进行征收”可知,元朝实行的包税制将向普通民众征收赋税的权力转包给商人,而商人按较高数额向百姓进行征收,无形之中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故A项正确;由包税商人按较高数额向百姓征收赋税,并不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在包税制下,商人“以较低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向国家包缴某一项税款”,并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包税制便利了包税商人对百姓的剥削,不能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排除D项。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该税法数次修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
A.是国家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政策
B.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C.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
D.与西方个人所得税制度相似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1980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该税法数次修改完善”可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发展,适应了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时期的关税收数,海关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2年为3 997万余两(关平两),1913年为4 396万余两;一战期间收数减少,每年只为三千七八百万两(1915年为3 674万余两);一战结束后,1919年达到4 600万余两;此后逐年递增,1926年达到7 812万余两,约比1912年增加1倍。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 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公斤)
年份 煤 钢 生铁
1912 0.099 0.06 0.004
1936 84.96 0.88 1.725
注:1936年在进口总值中,我国钢铁占9.8%,石油、染料、机器、车辆、船舶等的自给率低,需大量进口。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税收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民国前期中国工业的发展。(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趋势,由材料一“1913年为4 396万余两;一战期间收数减少,每年只为三千七八百万两(1915年为3 674万余两)”可得,1913~1918年期间呈现下降趋势;由材料一“一战结束后,1919年达到4 600万余两;此后逐年递增,1926年达到7 812万余两,约比1912年增加1倍”可得,1919年开始大幅上升。第二小问下降原因,结合所学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因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一战期间,由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倡导使用国货;上升原因:由材料一“一战结束后”这一时间考虑,由于一战后欧洲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又卷土重来,所以税收又有了大幅上升。第(2)问首先需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谈谈如何理解民国前期中国工业的发展”,那就要先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民国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然后去分析原因和影响,最后再从与世界主要强国对比得出结论,来对中国重工业发展结果进行简单评价。具体来说,由材料中可以看出,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是有大幅增加的,结合当时的时代及政策来分析,再分析上述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接下来的全民族抗战起到的积极影响,即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答案:(1)趋势:1913至1918年期间呈现下降趋势,1919年开始大幅上升。
下降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倡导使用国货。
上升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由于民国政府政策的调整、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民国前期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以钢铁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增速明显。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整体基础仍比较薄弱落后,人均占有量少,与国外差距大,部分重工业的发展大量依靠进口,中国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尚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