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3* 不懂就要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他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精读课文
思考:
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孙中山小时候在 读书。
我来学字词
私塾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孙中山想: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我来学字词
糊里糊涂
糊里糊涂:形容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老师已经解释得这样清楚了,你怎么还糊里糊涂的。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 。
鸦雀无声
我来学字词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鸣叫都没有了。形容非常寂静。
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教室里鸦雀无声。
鹊
合作探究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只背书,不讲意思。
孙中山认为……同学们……先生……
……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私塾”是什么地方呢?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上课,把老师称为先生。上课时,先生带着学生读,然后让他们背诵,但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而我们现在是在学校上课,课堂上老师讲课会很有趣味,书中的知识点老师会分解开,用我们能懂的方式讲解。
小组讨论:你喜欢这种“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并不好,因为如果学生不理解书中的意思,那么背下来也没有意义,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记。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更持久地记住知识。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心理描写:他乐于思考,令人佩服。
孙中山
走近人物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头一次
态度诚恳
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先生
先:拿着戒尺 厉声
后:收起戒尺 摆摆手 让孙中山坐下
齐读第7~8自然段: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孙中山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勤学好问
读书求理
归纳总结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执着求理的人。
结构梳理
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 交代起因
老师讲解 挨打也值得
照例背诵 流利
糊里糊涂 提问
勤学
好问
一、看拼音,写词语。
随堂练习
bèi sòng hú tu shà shí jiè chǐ
liàn xí sī shú yán lì ái dǎ
背 诵 糊 涂 霎 时 戒 尺
练 习 私 塾 严 厉 挨 打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没有什么用。
二、给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
总结全文,感悟中心
孙中山:生疑问→学意思→得解答
私塾读书:先生读→学生读→死读书
勤学好问
读书求理
不懂就要问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