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据史书记载,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表明,宋代( )
A.科举制度冲击门第观念 B.社会成员身份实现了平等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2.“千秋遗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发生于
A.960年B.961年C.962年D.963年
3.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司法审判更加公正
B.法律规定趋向宽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地方政府职能改变
4.“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行省职能的是
A.颁布政令 B.发展经济 C.掌管军事 D.管理边疆
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设立宣政院 B.建立三省六部制
C.设立刺史 D.推行行省制度
6.汉唐期间,漕运为东西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期间,漕运变为东、西北方向,由东南向西北;元明清时期,漕运却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古代漕运空间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B.社会救济救助的需要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 D.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7.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表明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以前坊市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侵街坊廊钱”的征收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元史 地理志》中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由此可知,元朝( )
A.赋税徭役相对沉重 B.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C.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D.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趋于一体
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载:“乙丑(公元966年),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庆文并本官参知政事。不宣制……只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专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宰相赵普)齐也”。据此可知,宋初( )
A.设置参知政事以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B.建立分权机制以制约相权
C.冗官加重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 D.集体决策维护了皇帝权威
10.宋代《春渚纪闻》记载:黄山张处厚、高景修皆起灶作煤,制墨为世业。其用远烟(一种制墨用的原料)鱼胶所制,佳者不减沈琲、常和。沈跬、汪通辈或不自人山,亦多即就二人买烟,令渠用胶,止各用印号(商标)耳。由此可知,张处厚、高景修的制墨经营等活动( )
A.重视革新传统生产工艺 B.反映了传统工艺的保守性
C.冲击了周有的农本观念 D.已显现出初始的专利意识
11.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此举
A.改变了行省职能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完善了监察体制 D.便于对地方控制
12.忽里勒台是元朝的诸王大会,有选举大汗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权力。汗位继承权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通过明争暗斗强取,但形式上总要召开忽里勒台,由诸王、贵戚推举,才能即汗位。这说明元朝
A.政治制度带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B.君主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衰落 D.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增强
13.如表为隋唐、两宋关于节妇烈女(单位:人)的对照表。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年 32 29 61
两宋 319年 152 122 274
A.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程朱理学使儒学开始哲学化
C.宋代理学强化伦理关系 D.唐宋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14.我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一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5.“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对文中纸币说法错误的是
A.是当时的单一流通货币 B.最早出现于北宋的四川
C.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D.取得了制造的合法地位
16.下图为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机构” ○“中央侵入了地方”
A.秦朝郡县制度 B.汉代刺史制度 C.唐代三省六部制 D.元代行省制度
17.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15-16世纪农业生产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 D.南方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北方
18.宋辽以及后来的宋金都接受了对方的政权,各政权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仅仅是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议。元朝负责修史工作的脱脱最终将辽、宋、金三朝都视为正统:“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由此可知,辽宋金元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B.官修史书受到了重视
C.不同政权处于平等地位 D.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
19.下列对南宋与金的和议表述错误的是( )
A.南宋是在大败金军的情况下同金议和的 B.金向南宋称臣
C.南宋给金“岁贡” 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分界限
20.“千秋遗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这一历史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根据材料三,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程、朱熹对于他们思想的核心概念“理”(有时也称为“道”)作过如下阐释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杨遵道录》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5《二先生语五》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朱熹《四书或问》卷39《大学或问》
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朱子语类》卷94《周子之书·通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化,同时谈谈影响社会观念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0—13世纪是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D
6.C
7.B
8.D
9.A
10.D
11.D
12.A
13.C
14.A
15.A
16.D
17.D
18.A
19.B
20.D
21.(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分)
(2)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答对3个得6分)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纪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4分)
22.通过各条材料对“理”的解释,可以体会到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这样,就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这也就是程朱理学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主要原因。
23.(1)变化:商人地位上升,某些商人可以参与科举;婚姻以财产为基础;门第观念淡化。
影响因素:政府政策、社会阶层变动、经济发展等。
(2)阐述:10—13世纪是民族交融的时代。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并立,960年,北宋完成局部统一,为民族交融奠定基础。两宋时期与北方民族政权订立契约,设立榷场,加强贸易,促进交流。北方民族政权仿照中原典章制度,学习中原文化,重用中原儒士,促进民族交融。1279年,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0—13世纪,各族人民长期接触,相互学习,彼此交流,推动了各族生活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