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4 07: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世纪中后期,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确立了政府对自来水公司的监督机制。至1902年,英国又成立了首都供水委员会,由政府统一管理供水机构。这些举措反映出英国( )
A.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备
C.积极应对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 D.人民居住条件的明显改善
2.长期以来,英国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德国对英国贸易中的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这表明德国( )
工业品 原料 食品
1870年 39.7 34.7 25.6
1913年 70.8 20.4 8.8
A.成为新的世界工业中心 B.工业化水平逐渐赶超英国
C.国家统一引发工业革命 D.生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3.南宋诗人范成大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B.小农经济的完善性
C.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4.19世纪末,英国诸多生产领域出现了一批大企业。如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诺贝尔工业公司,控制了英国的全部炸药生产;1888年合并65家企业组成的盐业联合公司,控制了英国91%的食盐生产;1890年成立的利华兄弟公司,控制了英国近2/3的肥皂生产。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工业生产结构出现全面调整
C.国家大力支持企业合并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破产
5.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6.有学者认为,世界市场经历了狭隘封闭的市场、区域联合的市场以及全球市场这三个发展阶段。推动第三个阶段到来的主要动力是( )
A.海外殖民探险的兴起 B.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特权贸易公司的成立
7.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B.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8.随着西方国家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上升,无人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拓展, “无人工厂”大量出现。 “无人工厂”的出现( )
A.提高了劳动强度 B.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C.降低了劳动效率 D.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度匮乏
9.在1870年之后的20年里,德国的煤产量涨了一倍,钢铁产量则涨了三倍,经济的崛起使得德国那些很可观的陆地和海上军事力量得到了更多的投资。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蒸汽机发明推动军事力量的发展 B.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C.工业实力的增长助推其殖民扩张 D.在民族主义旗帜下统一趋势加强
10.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国家,让成千上万的7岁至12岁的儿童每天在热不可耐的纺织工厂中工作15个小时;其中只给他们40分钟来吃饭和换空气,当然更因为机器的不停运转也需要冷却。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垄断组织壮大 D.工业革命开展
11.“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12.“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C.农业庄园式劳作 D.手工工场集中生产
13.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14.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16.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普及的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这说明( )
A.社会需要是钟表普及的必要前提 B.技术创新是钟表普及的根本动因
C.思想解放是钟表普及的有力推手 D.经济实力是钟表普及的唯一基础
17.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 B.高转筒车 C.翻车 D.风力水车
18.17世纪的英国,印度棉纺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了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1735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英国外贸政策的调整( )
A.导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B.推动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C.体现了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源自工场手工业技术的提升
19.如表是隋代墓葬出土的碓和仓模型,据下表推断,隋朝时( )
关中地区 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
隋初期 方形碓、方形仓 长方形碓、圆形仓
隋中期 长方形碓、方形仓 长方形碓、圆形仓
隋后期 长方形碓、方形仓、圆形仓 长方形碓、圆形仓
(注:碓:捣米设施;仓:贮粮设施)
A.关东地区农业设施相对先进 B.北方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农业生产方式区域差异明显 D.关中地区技术较为开放
20.1856年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珀金利用煤焦油首次制成了一种合成染料。但是,这一发明在英国没有引起重视。1864年,在伦敦化学学院当教授的霍夫曼把这一发明带回到德国,并很快研制出数十种新的合成染料,染料工厂便随之在德国迅速发展起来。这可以说明( )
A.德国的科技转化效率高 B.英国已经丧失创新动力
C.德国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D.世界市场逐渐得以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2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杨人緶《非洲通史简编》
材料二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其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英国依靠其商品和重炮轰击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占领大量殖民地,建立起“日不落”的庞大殖民帝国。……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杨宁一主编的《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奴隶贸易的废止和发生都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城乡人口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对整体世界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对比图。
材料二: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1820年,英国只有2000万人口,而它的工业生产却占了世界工业总产量的50%。到1870年仍然占到32%,居世界第一位。到19世纪中叶,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820年到1870年增加4倍以上。182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8%,1840年上升为21%,1870年上升为22%。英国不仅是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供应者,也是各国工业生产资料的最大供应者,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品的80%输出国外。英国在大量出口工业品的同时,国内工业消费的大部分原料,特别是棉花、羊毛、生丝、木材以及谷物,要靠外国来供应。1841~1850年间,英国输入的棉花年平均达7.9亿磅,其中3/4来自美国,其余分别来自印度、巴西、埃及和西印度等地。
英国为了把工业品远销到世界各地,从各国输入廉价原料,并控制世界贸易,大力发展海运业。1870年,英国的商船从1840年的276.8万总吨增加到569.1万总吨,超过了荷兰、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商船吨位的总和。
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逐步降低了进口关税和出口限制,到50年代最后消除了保护关税的残余,成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世界工厂”的经济地位和自由贸易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英国走上了大规模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和殖民侵略的道路。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首航美洲的意义并评价郑和下西洋。
(2)依据材料分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古代丝路市场和英国开拓的市场的区别。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之间有着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联系。以新航路开辟(史实)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结论)为例,闲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标题:开辟新航路——发现了"世界"。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商品运往各地销售,赚取利润。结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借鉴材料案例,请从表中所列的四组史实与结论中任选一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自拟标题,阐释各自的逻辑联系。(要求:史实运用准确,逻辑联系阐释清晰,语言表述简洁明晰。)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A
6.C
7.A
8.B
9.C
10.D
11.C
12.C
13.D
14.A
15.D
16.A
17.A
18.D
19.A
20.A
21.(1)理解: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需要资本积累,因此奴隶贸易兴起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需要把非洲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奴隶贸易随之被废止。
(2)变化: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原因:圈地运动;农村状况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相对良好(或工资收入相对高)。
(3)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亚非拉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22.(1)意义:开启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有利美洲开发;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兴起。
评价:郑和下西洋开始早、规模大、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壮举;其实质是朝贡贸易体系下的政治行为;虽然能够加强中外联系但无助于中国社会转型。
(2)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发达的海运业;广阔的殖民地;自由贸易政策。
区别:前者中国主导,后者英国主导;前者是区域市场,后者是世界市场;前者以手工产品为主,后者机器工业制成品为主;前者以和平交往为主,后者伴随武力征服;前者加强友谊,后者殖民侵略。
23.【示例】组别①:标题: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
阐释:伯利克里改革期间,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通过公民大会,由公民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观赏戏剧的“观剧津贴”。结论:上述现象证明,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组别②:标题:走向世界的工厂和市场。阐释;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品以价廉物美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为工厂生产掠取来自世界各地原料。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加快交通速度和运输容量,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紧密。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组别③:标题:启蒙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阐释:美国建国者们在继承西方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思想学说,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分权与制衡”原则,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行使政府权力: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这部宪法诞生时,没有明文废除奴隶制,每个人的法律地位高低由财产的多寡决定,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等。结论:在启蒙思想理论指导下,1787年美国宪法明确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白人有产者的民主权利,但是,保留奴隶制、实行种族歧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美国实行民主政治的道路曲折又漫长。
组别④:标题:列强侵略加剧与国家出路的探索。阐释(任答2点,8分):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列强掀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瓜分狂潮;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有了充足资金;开放长江中游城市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成为时代重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强学会等活动,传播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光绪帝颁布诏书,实行维新变法。结论:面对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成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上探索中国自救道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