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表(部分),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有( )
1898年,设立经济特科,以内政、外交、理财、考工、经武之学取士。 1901年,设立各级学堂。8月,诏自次年始科考内容改为: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三场试四书五经,并废八股程式。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毕业生都给予不同的功名。 1906年,诏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7年颁布《廷试录用章程》,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毕业生,经学部考察合格,奉旨赏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予官职。
①应对统治危机是变革的重要目的 ②官员的录用方法呈现多样化
③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从此确立 ④科举取士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854年,英国议员向国会建议将政务分成机械工作(例行工作)和智力工作,机械工作录用的学历标准为中学文化水平,智力工作指的是带有政治性质或者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工作,需要由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机械工作不需要考试录用 B.政务分工有利于科学管理
C.文官选拔受到了议会的操控 D.智力工作重要性超过机械工作
3.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
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4.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 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5.汉代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如察举制考查科口就打一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特殊科口。武帝时还曾下诏要求每郡必须举荐一人,“不举孝”及“不察廉”的二千石都须受罚。其主要目的的是(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C.打一大王朝统治基础 D.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6.历代官员监察制度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对吏治清明的重视。表1是有关秦汉、隋唐、两宋、明清四个时期官员监察制度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十三州部刺史
② 十道监察区
③ 台谏合一
④ 六科给事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7.美国1883年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禁止文官参加政治运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准以官员职位的分配作为政党竞选的许诺。同时政府文官不犯过失不得撤换。”这表明美国( )
A.政党政治弊端消除 B.文官素养得到确保
C.行政管理日趋规范 D.官员贪腐现象杜绝
8.明代科举考试实行南北榜制度,南北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南方学子占55%,北方学子占35%,其他地方占10%。这一制度
A.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B.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
C.利于笼络北方士子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9.1829年3月,杰克逊总统上台后,认为取胜的政党应该把公职作为战利品分给该党的支持者。这一制度所依据的是任职者对执政党的“忠诚”而非能力,后逐渐暴露出其严重的危害如:腐败盛行,政党的更迭导致公职人员大量更换,破坏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降低了行政效率。材料意在说明( )
A.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美国文官制度的弊端
C.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 D.政党分肥制一无是处
10.曾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群体“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在各方面都依附于地主和资产阶级。上述对文官制度的不同认识( )
A.说明文官制度具有独特优势 B.指出了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
C.都全面解读了文官制度利弊 D.体现不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11.《诗经》记载:“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对材料中体现的选官制度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的选官制 B.是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的
C.是贵族时代垄断高官的世官制 D.适应了战国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12.高明的《琵琶记》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法案规定:政府中20%的职位须经过公开考试,量才择优录用。这一规定的实行( )
A.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确保了文官考试的公平公正
C.不利于行政工作的稳定与延续 D.杜绝了官员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14.下表记录了无锡4位乡村秀才的科名之路与废科举后的境遇。据此可知( )
丁鹏振 16岁负笈入城,19岁中县试;废科举之年肄业于南菁书院,时同窗多留学日本,其因家庭因素遂在小学任教员、校长以及乡议会议长等职
蒋标 少时研求数理化等新学。后风气渐开,以算学、汽学两科中生员。废科举前任高小算学教习、小学校长,后任荣巷女学教员。入民国,以经商为主
俞霖 23岁中生员,后设馆授徒为业;1905年肄业于南菁高等学堂,归乡设改良私塾。入民国,任乡董、县立实业学校教员
俞家振 21岁中生员,1907年肄业于江湾蚕桑学校、苏州法政学堂,任无锡自治筹备参议员。入民国,任县议事会议员、省立育蚕试验分所所长、县公署第四科科长等职
A.学制改革利于完善教学内容 B.制度变革增加就业机会
C.革命思潮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D.社会变迁影响职业选择
1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问题的本领。这说明美国文官制度
A.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严重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D.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16.与“雁塔题名”“春风得意”等信息相关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军功爵制
17.唐代在择官考试后,礼部放榜时,要求吏部对举子试以两道短小判词,皆因“临政治民,此为第一义,必通晓事情……明辨是非,发(揭露)摘隐伏(隐蔽的坏事)”。这一规定有利于( )
A.科举对接实际需要 B.筛选专门法律人才
C.规范科考制度流程 D.打击科场舞弊之风
18.魏初制定九品中正制时尤其注重对其品行的考察,品定等级时“尚有三年更定之例”,品评官大都做事谨慎客观,弹劾官员不畏权贵,“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
A.考察官员道德水平 B.反对世家子弟入仕
C.注重社会舆论监督 D.坚持公正客观原则
19.我国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
A.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2 年到 2008 年我国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
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B.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
21.下图为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明代巡按制度
A.巡按御史获得独立监察权 B.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监督
C.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 D.确立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2.表1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数量 79241 116413 172352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600
A.适应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 B.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2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
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B.我国已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职责
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二、材料分析题
24.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从大禹开始,部落首领就不再禅让,而是世袭了,大禹用心良苦地将首领的职位婉转地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之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追根溯源,大禹无疑是改变原始部落最高领导人选拔制度的创始者。从那以后,公平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因此,到了夏商周时期,“贤”与“能”的选拔标准普遍被血缘关系标准所取代,古代中国进入世卿世禄制时代,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官二代”时代。
在缺乏公平性的情景下,“世袭”制所衍生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进取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和平稳定年代尚能应付局面,一旦外部环境遭遇险情,势必会招致政权危机。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日趋尖锐复杂,多数诸侯国纷纷废除了以血缘亲疏决定官职高下的标准,坚持以贤能为标准选拔人才。
材料二:为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以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但是由于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而且随着科举制的实施,“学而优则仕”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官员的职位相对增长缓慢,有一些中试的人员无法得以安排,成了“候补”。从候补到正式拥有职位,则需要时间和进行一定的运作,于是潜规则开始流行,买官卖官现象依然难以遏制。加之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严重背离等原因,终于导致它在1905年被晚清政府所废止。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袭选官制存在哪些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其它选官制度存在哪些优点和缺点。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 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
材料三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 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根据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在思想层面的时代意义。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大事
1841年 两广总督祁贡上《请推广文武科试疏》,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
1864年 李鸿章提出“欲觅制器之器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科取士”。
1898年 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1898年 6月2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9月,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 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1901年 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出身,对成绩优秀者再行考试,殿试后“因材器使,优予官阶”。
1903年 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留学生归来后的待遇和地位。
1904午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并对国内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做出规定。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 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被清廷采纳。
1905年 拟定《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规定对留学生根据考试优劣给予官职。留学生选官制度确立。
1913年 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依据《中国近代史》选编
请仔细阅读表格中信息,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C
6.A
7.C
8.C
9.C
10.D
11.D
12.D
13.A
14.D
15.A
16.B
17.A
18.D
19.A
20.D
21.C
22.A
23.D
24.(1)缺陷:任人唯亲,选拔官员失去了公平性;造成官员缺乏进取心和办事能力有限。
(2)优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选官变得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三点,回答其他内容言之有理)
缺点:不注重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难以做到优选领导人才;官员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潜规则和腐败现象增多;与现代教育制度严重背离(或无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三点)
25.(1)原因: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意识增强;西方选官制度中“政党分肥制”等弊端;科举制本身的优势。
论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新举措:废八股(废科举);改策论;考查内容涉及世界政治;兴办学校(学堂)。
因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文化上西学东渐。
(3)变化:取消读经、讲经课,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意义:促进思想解放;民权(公民)意识增加;与世界接轨。
26.示例:
论题:民族危机推动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变革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意在选拔实用人才。在民族危机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清末新政开始了,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904年正式建立学堂选官制度,1905年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也被清廷采纳。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不断变革人才选拔制度。